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助人首富:我的系统返还亿万奖励 > 第49章 农耕文化传承与全球助农新范式

“全球农耕文化体验馆” 开馆半年后,系统 “永恒公益守护” 形态推送了新的优化建议 ——【检测到体验馆的 “国际作物互动区” 参与度不足,建议增加 “农耕技能实操课”(如秘鲁藜麦脱粒、泰国榴莲采摘模拟);同时,国内中小学对 “农耕教育” 需求激增,可联合教育部开发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将体验馆设为 “全国中小学农耕实践教育基地”】。

刘木龙立刻联合苏晴的教育公益团队推进课程开发。团队邀请农科院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从 “认识农作物”“传统农具使用” 到 “现代农业技术”,分学段设计趣味课程。比如为小学生设计 “种子成长日记” 任务,让孩子们亲手种植蔬菜并记录生长过程;为中学生开设 “智能农业体验课”,通过无人机模拟植保、智能温室管理等实操项目,感受科技助农的魅力。

课程试点首站选在临山县第一小学,思琪所在的班级成为首批体验者。课堂上,孩子们跟着农业专家学习分辨不同种类的种子,还在体验馆的 “迷你农场” 里种下生菜种子。思琪兴奋地说:“以前只知道米饭好吃,现在才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这么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试点结束后,全校 80% 的学生表示 “想再参加农耕实践课”,不少家长也反馈,孩子开始主动了解食物的来源,节约意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体验馆的 “农耕技能实操课” 也深受欢迎。周末的 “秘鲁藜麦脱粒体验区”,游客们围着传统脱粒机,在秘鲁农户卡洛斯的指导下学习脱粒技巧;“泰国榴莲采摘模拟区” 里,通过 VR 技术还原榴莲园场景,游客戴着 VR 眼镜就能体验 “采摘” 榴莲的乐趣。数据显示,新增实操课后,体验馆的周末客流量提升 70%,游客停留时间从平均 1.5 小时延长至 3 小时。

在全球助农方面,刘木龙依托 “惠民助农示范基地”,推动 “技术共享 文化交流” 双轨模式。在非洲坦桑尼亚的示范基地,除了建设粮食仓储中心,还搭建了 “农耕文化交流站”,展示中国传统农具与非洲本地农具,组织中非农户开展 “农耕技术比武”—— 中国农户教非洲农户使用小型播种机,非洲农户则传授当地的耐旱作物种植经验。坦桑尼亚农户姆瓦纳看着合作种植的玉米丰收,笑着说:“中国朋友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尊重我们的种植文化,这样的合作才能长久!”

【检测到宿主推动农耕文化教育普及与全球农耕文化交流,形成 “教育 助农 文化” 新范式,系统触发 “文化赋能助农” 判定】【奖励:“农耕文化教育专项基金” 8000 万元,教育部授予 “全国中小学农耕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称号,新增 “全球农耕文化联盟” 合作通道(与 12 个国家的农业机构建立长期交流机制)】

年底,“全球农耕文化联盟” 成立大会在惠民产业园召开,来自中国、秘鲁、泰国、坦桑尼亚等 12 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农户代表齐聚一堂。会上,刘木龙提出 “三个共享” 倡议:技术共享(开放惠民农业技术数据库)、文化共享(举办全球农耕文化节)、市场共享(搭建跨国农产品交易平台),得到所有联盟成员的响应。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首届 “全球农耕文化节”,各国代表带来了特色农耕表演 —— 中国农户展示传统插秧技术,秘鲁农户表演藜麦舞蹈,泰国农户演示榴莲嫁接技艺,现场热闹非凡。不少游客和学生驻足观看,纷纷表示 “原来不同国家的农耕文化这么有趣,还能学到这么多助农知识”。

慕沛灵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刘木龙说:“现在咱们的助农事业,不仅帮农户赚了钱,还传承了农耕文化,让更多人懂得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刘木龙点点头,望向远处正在体验馆里体验农耕课程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感慨:“农耕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助农也不只是送技术、找销路,更要让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爱上农业、支持农业。”

夜色中的 “全球农耕文化体验馆” 灯火通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 的宣传海报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刘木龙知道,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全球助农的征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守 “助人致富、公益永恒” 的初心,就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让助农事业在文化赋能下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 这,就是 “惠民模式” 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他始终不变的追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