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玉虚宫的青铜殿,在辰传讯各族的第三日清晨,便被一层淡青色的道韵光雾笼罩 —— 那光雾并非寻常云雾,而是昆仑地脉气与三清道则交融而成,伸手触碰时,能感受到细微的道纹在指尖流转,像有无数细小的 “道” 字在轻轻颤动。殿门是用万年寒铜铸造,铜色泛着温润的古光,门板上刻着 “三清演道” 的浮雕:元始天尊左手持盘古幡,幡面混沌气如流云般环绕,右手结道诀,神色庄严;老子居中握太极图,黑白二气在图中缓缓缠绕,脚下踩着莲台,眉目温和;通天教主负诛仙剑阵图于背,四柄仙剑的虚影在阵图边缘流转,周身剑气隐现。浮雕边缘嵌着三十六颗细小的先天符文,风一吹便泛出青、白、紫三色微光,光流顺着门板纹路缓缓淌动,像三族气脉在殿门上游走,还隐隐传出 “道可道,非常道” 的轻吟,似在接引各方道侣。
踏入殿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悬于穹顶的太极图虚影 —— 那虚影并非静止,黑白二气如活物般相互缠绕,黑中藏白的鱼眼嵌着鸽卵大的赤玉,白中藏黑的鱼眼嵌着墨玉,赤玉与墨玉随虚影转动时,会洒下细碎的光屑,落在地面铺着的青玉石砖上。砖面上隐现 “阴阳鱼” 纹路,每一步踏下,纹路便会亮起淡白色的光,与殿外昆仑地脉产生共鸣,脚下能清晰感受到一股温和的脉气顺着脚掌往上涌,像踩在洪荒的 “脉搏” 上,连呼吸都变得与天道运转节奏相近。殿内两侧立着十二根盘龙柱,柱身雕刻着洪荒远古的护脉场景:有龙族引水脉护东海,有凤族用火脉育灵鸟,有麒麟族以土脉固山川,柱顶的龙首口中衔着夜明珠,珠子泛着柔和的白光,将殿内照得亮如白昼,却无丝毫刺眼之感。
殿中央设着一座九尺高的白玉台,台基由三层先天白玉砌成,每层玉面上都刻着不同的道纹:底层是 “地脉纹”,映出洪荒主脉走向;中层是 “功德纹”,隐现各族护洪荒的虚影;顶层是 “神位纹”,与封神榜的气脉相连。台上铺着淡金色的 “天蚕丝”,丝面泛着细密的光,是由西昆仑灵蚕吐丝,再以鸿蒙气浸染而成,能承载天道之力而不损。丝上摊开一卷空白封神榜 —— 榜身由先天灵纸制成,纸色如日光熔金,边缘用天蚕丝绣着 “封神定劫” 四字,针脚细密,每一针都蕴含道则之力。榜面上隐现无数细小的神位虚影,像夜空中的星辰般闪烁,虽无具体名号,但若凑近感应,能清晰察觉到 “雷部”“火部”“水部”“土部”“文部”“武部” 等模糊的气脉波动,不同部类的波动各有不同:雷部气脉带着轰鸣感,火部气脉泛着暖意,水部气脉透着清凉。
三清已先一步到殿,分坐白玉台两侧的莲台:元始天尊身着白袍,袍角绣着 “阐教十二金仙” 的简笔图,图中闻仲持黄金鞭、太乙真人握九龙神火罩、玉鼎真人执斩仙剑,每幅小图都栩栩如生,似有仙气萦绕;他手中握着缩小版的盘古幡,幡杆由先天神木制成,泛着淡青色的光,幡面混沌气若隐若现,偶尔有一缕清气溢出,落在莲台上便凝成细小的 “阐” 字;他眼神端庄而威严,目光扫过殿门时,带着几分对 “道统传承” 的执着,眉峰微蹙,似已在思索神位分配的道统归属。
老子穿浅灰色道袍,袍料是用昆仑云丝织成,轻如鸿毛,却能隔绝外界干扰;腰间系着一枚太极图玉佩,玉佩上的黑白二气会随他呼吸微微转动;手中握着一根青竹扁拐,拐身泛着温和的道气,竹节处刻着 “平衡” 二字,是用先天篆体书写;他双目微阖,似在体悟天道,只有偶尔指尖轻弹扁拐,竹节发出 “笃笃” 轻响,才显露出对 “洪荒平衡” 的关注,嘴角始终噙着一抹淡淡的笑意,似已看透封神榜背后的天道玄机。
通天教主则着紫袍,袍面上绣着诛仙剑阵的完整纹路:诛、戮、陷、绝四柄仙剑的虚影在袍上流转,剑尖偶尔闪过一丝凌厉的剑气;他手中把玩着一枚诛仙符,符身泛着淡淡的紫黑色剑气,符面上刻着 “截教护道” 四字,是他亲手所书;他眉峰微挑,带着几分对 “截教弟子” 的维护,目光落在封神榜上时,隐隐透着警惕,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诛仙符,似在担心截教弟子的功绩被忽视。
辰携道则玉佩抵达时,各族首领已陆续到齐,按 “天地人” 三才方位立于殿中:黄帝身着黄丝袍,袍料是去年女娲娘娘赐的功德丝所织,袍角绣着二十四节气的简化图案 —— 立春的草芽、芒种的秧苗、秋分的谷穗、冬至的雪屋,每幅图案都泛着淡淡的青光;他腰间别着辰所赠的观星镜,镜面偶尔映出北斗七星的虚影,镜柄上刻着 “华夏” 二字;身后跟着阿黄,少年穿着粗布短衫,胸前挂着一块刻有 “华夏” 二字的木牌,木牌边缘还刻着小小的禾苗图案,手中握着一卷树皮字册,是他教九黎弟子学字时的笔记,册页上还沾着少许黑石粉。黄帝神色沉稳,目光落在封神榜上时,眉头微蹙,似在思索人类 “文部神位” 该如何与教化传承结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