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明:二十八部绝世武功助我君临 > 第286章 读书人的盛世

武圣六年的春风,似乎格外眷顾这片名为“大明”的辽阔疆土。

它吹绿了江南的稻田,融化了漠北的冰雪,也鼓满了远洋宝船的风帆,更吹沸了天下读书人胸中那股压抑了数百年的热血与期盼。

随着大明龙旗插遍寰宇已知的每一个角落,一场比军事征服更加深远、更加波澜壮阔的变革,正在朱瞻基的意志下悄然发生,那便是——“文教西渐,官化万方”。

这一日,汴京最大的“文萃茶楼”早已人满为患。并非有什么说书大家莅临,而是各地的举子、秀才,甚至许多仅是童生的读书人,都聚在此处。

他们激动地传阅着最新一期的《大明公报》,热议着上面由内阁与吏部联合颁布的《招贤令》补充细则。

“看了吗?看了吗?!吏部明文下来了!凡我大明子民,身家清白,通晓文墨,得蒙学认证(相当于童生)以上者,皆可自愿报名,经‘海外仕途速成馆’三月培训考核通过后,由吏部铨选,派往新辟之疆域任职!”

一名青衫秀才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报纸,脸色涨红。

旁边一位年纪稍长的举人相对沉稳,但眼中亦是精光闪烁,接口道:

“何止!瞧这待遇——‘赴海外任职者,俸禄翻倍,依地域远近、夷情险峻另有‘涉险津贴’!任期五年,无大过者,考评为‘中上’即可回调内地,优先升迁!若政绩卓着,教化地方、开拓有功者,三年即可请调,归国后直升一级任用!”

“五年!甚至三年!”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袍的瘦弱书生喃喃自语,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在内地,便是中了举人,候补一个县令缺,等上十年八年也是常事!若能去海外,哪怕是最偏远的‘袋鼠洲’据点,或是那‘新金陵’(北美西海岸)蛮荒之地,熬上几年,回来便是……便是实实在在的六品官身!”

这话如同投入滚油中的水滴,瞬间引爆了整个茶楼。

“岂止六品!若能在那蛮荒之地开辟一县,便是首任知县!虽是从七品起步,却是实实在在的百里侯!开衙建府,教化夷狄,青史之上未必不能留一笔!”

“风险?自然是有。听说那南殷洲(南美洲)密林中有食人部落,西域以西的罗斯诸公国亦是寒冷荒芜。但比起寒窗苦读数十载,可能终老牖下,这点风险算得了什么?!”

“朝廷这是给了我辈寒门子弟一条通天梯啊!不必再挤那千军万马的科举独木桥,只要有胆识,有才学,肯吃苦,便能博一个官身,光宗耀祖!”

“正是此理!陛下圣明!这才是真正的‘野无遗贤’!吾等报效朝廷、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

热烈的议论声、激动的规划声、乃至对未来的憧憬声,几乎要掀翻茶楼的屋顶。

无数双原本因科举失利或家境贫寒而略显灰暗的眼睛,此刻重新燃起了炽热的光芒。

寒窗十年,所求为何?

不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吗?如今,货架前所未有的宽广,只要你有基本的文化底子,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帝国便为你提供舞台,哪怕远在万里重洋之外。

哪个读书人能抗拒这种诱惑?

那是官身,是权力,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捷径,更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绝佳机会!

这股风潮迅速从汴京蔓延至全国各州府县。

各地官署设置的“海外仕途报名点”门前,终日排着长队。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父子、兄弟同报名的盛况。

与此同时,由礼部和国子监联手创办的“海外仕途速成馆”在汴京西郊正式挂牌。

第一批招收的五百名学员,几乎是在报名的数万人中筛选出来的佼佼者。

培训内容极其实用:速成蒙语、吐蕃语、部分西域及南洋土着方言;强化《大明律》要义,尤其是涉及治理新土、处理民族纠纷的条款;学习基础算术与地理勘测;甚至还包括简单的防身术与野外生存技巧。

朱瞻基甚至亲自过问了培训大纲,加入了“因地制宜”、“怀柔远人”、“文化融合”等执政理念的灌输,要求这些未来的“海外县令”们,不仅是去管理,更是去扎根,去传播华夏文明。

文华殿内。

朱瞻基听着吴用关于“速成馆”首批学员即将结业考核的汇报,嘴角含着一丝满意的弧度。

“很好。告诉吏部,考核要严,宁缺毋滥。但通过者,即刻授官,尽快派遣。舰船、护卫、初始钱粮物资,都要配备齐全。朕要他们不是去送死,是去给朕开枝散叶,将大明的根基扎到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去。”

“臣遵旨。”

吴用躬身应道,随即又呈上一份名单。

“陛下,这是卢俊义大将军自西域发回的急奏。其麾下偏师已越过葱岭,与一自称‘花剌子模’的强国发生冲突。对方兵力颇盛,骑兵骁勇,卢将军请求增派两个神机营,并请示下一步方略。”

朱瞻基目光扫过奏报,淡淡道。

“花剌子模?告诉卢俊义,朕准他所请。增派的兵力和火器即日启程。让他放手去打,不必拘泥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要打出我大明的军威,要让西域以西的所有国度都明白,顺从大明,可得通商之利;抗拒天兵,唯有灰飞烟灭。”

他的语气平淡,却蕴含着绝对的自信与力量。

一个小小的花剌子模,甚至不配让他从世界地图前抬起头。

“另外,”朱瞻基补充道,“让随军的文吏跟上,每下一地,立刻张贴安民告示,选拔通译,筹备设立州县。军事征服之后,文治要立刻跟上。告诉那些新归附的百姓,服从大明律法,学习汉语汉文,便可享受太平,甚至有机会成为我大明之官。”

“是!”

吴用心领神会。陛下这是要将军事打击与政治怀柔、文化输出紧密结合,双管齐下,以最高效的方式消化战果。

武圣七年秋,第一批经过“速成馆”培训的五百余名学员,怀着激动与憧憬,在汴京码头登上了前往世界各地的官船。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在经历数月甚至更长的航行后,成为某个遥远大陆或海岛上的首任“大明县令”、“宣慰使”或“教化使”。

他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统治秩序,推广汉语汉文,传授农耕技术,审理案件,征收赋税(初期往往极其轻微甚至免除),并将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源源不断地汇报回国。

尽管前路必然充满艰辛与危险,但他们眼中更多的是希望。

因为他们是拓荒者,是文明的播种机,更是陛下宏大蓝图中的一颗颗棋子。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尽数载入史册,但他们的功绩,必将融入“大明”这两个日益光辉璀璨的字眼之中。

乾元殿内,朱瞻基再次站在那幅覆盖了整面墙壁的、不断被锦衣卫探险队更新填充的《坤舆万国全图》前。

地图之上,玄色的日月龙旗几乎插满了所有已知的大陆板块,蓝色的航线网络如同血脉般连接着世界各地。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从西域的葱岭,到非洲的好望角,从澳洲的荒原,到美洲的密林,再到欧洲边缘那些刚刚被标注上的城堡符号。

体内,万相神功第六层中期的浩瀚真元如星河般缓缓运转,仿佛都在与这个正在被他一手塑造的星球隐隐共鸣。

“读书人的盛世么……”

他低声自语,指尖轻轻点在地图上那片尚未完全探索清楚的南殷洲广袤雨林。

“这才只是开始。当汉语成为万邦交流的官话,当大明律成为四海遵循的准则,当每一个角落的孩童都开始诵读‘子曰诗云’……”

他的嘴角,终于扬起一丝真正畅快而睥睨的笑意。

“那才是真正的,日月山河所照,皆为明土,皆为明臣,皆为明文化!”

殿外,秋风送爽,带来了汴京城墙外新辟“格物院”工坊里蒸汽机的轰鸣声,带来了太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也带来了这个伟大帝国,向着前所未有之盛世,坚定前行的铿锵足音。

武圣八年的初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汴京的朱墙金瓦,却无法冷却帝国心脏蓬勃奔流的热血。

文华殿内,地龙烧得暖融,朱瞻基正批阅着来自天涯海角的奏章。

一份来自“新金陵”宣慰使的奏报尤为引人注目。

这位三年前还是绍兴府一名落魄童生的年轻人,用激动却已颇具章法的笔触写道:

“……臣谨遵陛下‘怀柔远人、文化融合’之圣训,初至‘新金陵’时,当地土人(印第安部落)于高山之上筑石城而居,性疑惧,多以弓箭相向。

臣未以兵戈压之,令军士于河谷平地筑城、垦荒,演示稼穑之法。又择聪慧土人少年,授以汉语汉文,以盐、铁针、琉璃珠易其皮毛、玉粟。

历时两载,土人见吾等并无恶意,且器物精良,衣食渐丰,始有头领率众下山归附。

今已编户三百余,设‘金山县’,孩童皆入学堂,虽言语尚生涩,已能诵‘天地玄黄’、‘赵钱孙李’。臣恳请陛下赐予《三字经》、《千字文》及农书印版,以便广宣教化……”

朱瞻基提朱笔批红:“准。着礼部速办。另赏该宣慰使锦缎十匹,以示嘉勉。新土初辟,当以抚慰教化为先,不急征赋税。”

另一份来自西域“安西都护府”的密报则带了几分铁血气息。

锦衣卫千户在奏报中,详述了卢俊义大军与花剌子模主力决战于阿姆河畔的细节。

“……贼酋摩柯末亲率十万精骑,其势汹汹。卢大将军以车阵阻其锋,神机营火炮齐鸣,声震百里,贼骑人马俱惊。

后以关胜、秦明二将军率‘铁血军’重甲步兵正面推进,鲁达将军领精锐自侧翼迂回,直捣其中军。

激战三日,斩首数万级,伏尸遍野,河水为之赤。摩柯末率残部西遁……卢大将军已遵陛下旨意,令随军文吏沿途招降部落,宣示《大明律》,选拔通晓双语者为吏,筹建‘河中布政使司’……”

朱瞻基微微颔首。军事上的胜利是意料之中,他更关心的是后续。

“传旨卢俊义,花剌子模王室若愿降,可封归义侯,迁其至汴京荣养。若负隅顽抗,不必留情,尽灭其族。西域之地,凡有绿洲城池处,皆设州县学堂,推行汉化。所需教授、书籍、匠人,由朝廷统筹派遣。”

放下朱笔,他踱至那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

代表着大明实际控制区域的赤色,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西、向南、向北蔓延。无数代表新设州县、学堂、驿站的细小旗帜被内侍太监恭敬地贴上。

他的目光掠过欧洲那些纷繁复杂的王国公国标志,并未过多停留。

这些分散的势力,在大明碾压性的国力和组织力面前,不过是待收割的麦穗,区别只在早晚。

“陛下,”

吴用的声音在殿门口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格物院呈报,蒸汽机驱动之铁甲舰‘破浪号’已于广州船坞下水试航成功!其载货量、航速、抗风浪能力远胜现有宝船!若能大规模建造,跨洋投送兵力、物资之效率将倍增!”

朱瞻基眼中终于闪过一丝真正的亮光。

“好!着格物院与工部全力督办,不惜工本,优先建造此等铁甲舰。告诉阮小二,他的水师,该换新装了。朕要十年之内,大明海军能抵达任何一片有海岸之地!”

技术的进步,正在为他宏大的蓝图装上更强劲的翅膀。

与此同时,遥远的非洲东海岸,“摩加迪沙宣慰司”。

一名皮肤黝黑、戴着大明官帽的年轻官员,正费力地用粉笔在一块打磨光滑的黑木板上写下“仁、义、礼、智、信”五个汉字。

台下,几十个年龄不一的当地孩子,以及少数好奇的部落成人,跟着他磕磕绊绊地朗读。

这位官员名叫李致远,同样是“海外速成馆”第一批学员。相比“新金陵”的童生同僚,他的处境更为艰难。此地气候炎热,疫病横行,语言隔阂更深,部落势力盘根错节。

但他牢记培训时的教诲,更牢记陛下的期望。

他从医疗队带来的金鸡纳霜治愈疟疾开始,用精美的瓷器、丝绸打开部落长老的心防,耐心地教他们使用铁制农具,一点点地推广汉语。

一个当地少年学得最快,甚至能用生硬的汉语问:“先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李致远看着少年清澈而好奇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微笑着,一字一句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就像我来到你们的家乡,我们相识,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这就是快乐。”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重复着:“朋友……快乐……”

李致远望向北方,那是故国的方向。

他知道,自己播下的这颗文明的种子,或许微弱,但终有一天,会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星火燎原。

这一切,都通过锦衣卫的密奏系统,化作文字,跨越重洋,呈送至汴京的文华殿。

朱瞻基翻阅着这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充满生机与挑战的报告,体内那浩瀚如星海的万相真元,似乎也因这帝国蓬勃的生机而更加活泼流转。

他不仅仅是在征服土地,更是在重塑文明,将华夏的印记,深深地镌刻进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

“还不够快……”他轻声自语,目光再次落回地图上那些尚未被赤色完全覆盖的空白区域。

“传旨:明年恩科,录取名额再增五千!‘海外速成馆’扩大规模,每年培训学员不得少于三千人!告诉天下的读书人,大明给的舞台,比他们想象的更大!”

殿外,雪落无声。

殿内,一个前所未有的、跨越全球的文明共同体,正在这位武圣皇帝的意志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茁壮成长。

武圣十八年的深冬,汴京城外的永定门火车站笼罩在一片白色的雾气与蒸汽的混合云雾中。

一声悠长雄浑的汽笛声撕裂严寒,巨大的钢铁机车如同黑色的洪荒巨兽,牵引着十几节满载的车厢,缓缓停靠在站台。

车厢门打开,下来的旅客衣着各异,口音纷杂。

有裹着厚重貂皮、来自冰原(西伯利亚)的部落首领,有皮肤黝黑、身着丝绸与棉麻混搭服饰的非洲东海岸城邦使者,更有从“新金陵”远渡重洋而来、脸上带着风霜与期待的大明海外州县官员。

“乖乖……这就是火车?当真比千里马还快!”

一位刚从北美大平原述职回来的知县,望着那还在吞吐着白烟的庞大机车,忍不住对身旁的同僚惊叹。

“两年前离京时,这铁轨才修到济南府,如今竟已直通汴京城下了!”

他的同僚,一位从澳洲宣慰司回来的官员,捋须笑道。

“何止火车?王兄,你久在北美,怕是还没见过京师新装的电灯吧?入夜之后,亮如白昼,那才叫神仙手段!都是武圣陛下指导格物院那帮人弄出来的。”

站台上,小贩们推着改良过的、装有胶皮轮子的小车,吆喝着热腾腾的包子、茶水,甚至还有用冰鉴保温的、从岭南快运来的鲜果。身着崭新制服、臂缠“巡”字的巡警,目光锐利地维持着秩序。

巨大的时刻表悬挂在站房外墙,上面用汉字和数字清晰地标注着通往帝国各大主要城市的车次。

这便是武圣十八年的大明。十年光阴,足以让一个帝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城镇到乡村,砖瓦房逐渐取代了茅草屋,平整的“武圣道”(高标准官道)和延伸的铁路线如同坚韧的血管,将帝国的精华地带紧密连接。

巨大的工坊区在各大城市郊区拔地而起,纺织机、蒸汽机的轰鸣日夜不息。商业空前繁荣,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汴京、广州、上海(新设港口城市)等地的交易所里定价,然后通过铁路和轮船销往四方。

娱乐业也随之兴起。

电影院(放映简单的格物光影戏)、新式茶馆、甚至出现了最初级的足球联赛。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的传递也因电报线的快速铺设而变得前所未有的迅捷。

而每年年底,尤其是腊月,汴京城便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各地主官回京述职。

各省布政使、各都护府都督、各海外宣慰使、教化使……如同百川归海,通过铁路、轮船,汇聚于京师。

海外官员因路途遥远,定为两年一回。每一次归来,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各地的政绩汇报、税收账册,还有数不尽的海外奇珍、风土见闻,以及……对中央帝国无限向往与忠诚的异邦使者。

今年的腊月,尤其不同。

因为正值武圣陛下登基二十年整。帝国的繁荣与强盛,已臻前所未有的顶峰。

皇宫,赐宴大殿。

今夜这里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并非全是烛火,许多是格物院最新研制的电灯,光芒稳定而耀眼,将殿内照耀得金碧辉煌,纤毫毕现。

盛宴之上,觥筹交错。朱瞻基高踞御座,面容依旧如十多年前般英武年轻,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沉淀了更多的岁月沧桑与掌控寰宇的平静威仪。

皇后沈婉蓁雍容华贵,坐在其身侧。

下方,太子、皇子公主们已长大成人,个个气度不凡,依序而坐。

再下方,则是卢俊义、吴用、林冲、岳飞等一众开国元勋,虽年华渐逝,却因修炼陛下所传养生功法,依旧精神矍铄。

他们之后,便是从世界各地赶回来的封疆大吏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