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烽火硝烟渐渐散去,方腊授首,余孽肃清。
朱瞻基的目光,从征伐转向了更宏大的蓝图,整合这片被他强行纳入掌控的辽阔疆域。
山东东路,京东西路大部,淮南东路一部,以及江南东路、两浙路这片饱经战火却又富庶膏腴的土地,如同巨大的拼图,散落在他的脚下。
要将它们真正融为一体,铸成坚不可摧的基业,远比战场上的摧枯拉朽更为艰难,也更为关键。
济南府,镇东大将军府(已悄然成为实质上的权力中心),彻夜灯火通明。
朱瞻基案头堆积的不再仅仅是军报,更多的是来自山东、江南各州县的民情奏疏、钱粮簿册、工程图样。
吴用、朱武、卢俊义、晁盖等核心文武,连同新提拔的干吏,围绕着他,如同精密齿轮般高速运转。
“根基不稳,大厦将倾。”
朱瞻基的声音在议事厅中回荡,沉稳有力。
“战场上的胜利,只是开始。要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我们的根基,成为碾压汴梁腐朽朝廷的资本,需行治世之法!”
一道崭新的命令从济南发出,迅速传遍控制区各大城邑:创办《武王周报》!
这不是普通的邸报。朱瞻基亲自定名,并授意吴用、朱武总揽其事。
报馆设在济南,由通晓文墨、忠诚可靠的吏员和吸纳的寒门士子组成。工坊谷改良的雕版印刷术被大规模应用。
《武王周报》内容极其鲜明。
上谕直达:朱瞻基的重要政令、训示,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刊载,确保最偏远的军管小队也能知晓“武天王”的意志。
新政解读:详解废除的苛捐杂税名目、新推行的税赋标准(多为十五税一或更低)、鼓励工商的政令、兴修水利的规划。用具体事例说明新政如何让百姓得利。
军威彰显:精选镇东军平叛方腊、剿灭山匪的战绩(略去血腥细节,强调保境安民之功),配以简略插图,塑造“王者之师”形象。
锄奸扬善:公布各地军管小队惩处恶霸豪强、贪官污吏的案例,同时表彰忠厚良善、勤劳致富的典型。时迁的察听营提供大量素材。
农工商讯:传播工坊谷改良的农具图样、纺织新法,发布官方收购粮棉丝帛的价格信息,引导生产。
舆情引导:驳斥汴梁朝廷散布的谣言(如污蔑朱瞻基为“反王”、“意图篡位”),揭露其**无能、弃民不顾的真相。将宋廷的“联姻”解读为畏惧与求和。
《武王周报》售价低廉,由驿站系统快速分发至各州县,再由军管小队组织乡老、识字者宣读宣讲。
这份带着墨香和“武天王”印记的纸张,如同无形的网,牢牢抓住了民心与舆论。
百姓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知道“上面”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并切身感受到其中的好处。对“武天王”的敬畏与感激,在无声无息中扎根、生长。
第二个就是轻徭薄赋,百业待兴。
朱瞻基深知,民心思定,更思富足。
他挥起改革利刃,斩向民怨沸腾的根源——苛捐杂税。
赋税大减:除保留必要的田赋(大幅降低税率)、盐茶专卖(但整顿吏治,打击私盐,确保官盐价格平稳)外,其余绝大部分巧立名目的“经制钱”、“板帐钱”、“和买”、“折变”等苛捐杂税,一律废除!
告示贴满城乡,由军管小队强力执行,敢有阳奉阴违、私自加征者,石秀、索超等人的刀便是下场。
此举如久旱甘霖,瞬间赢得底层百姓和中小商户的衷心拥护。
鼓励工商:在济南、扬州、苏州、杭州、青州等交通枢纽和传统手工业发达城市,设立“市易务”(官营交易平台,平抑物价,打击囤积居奇)的同时,大幅降低商税,简化通关手续。
工坊谷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显现,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纺织工坊、冶铁工坊、造船工坊在条件成熟之地兴建,吸纳流民就业。
朱瞻基甚至亲自接见了几位在江南有实力、名声尚可的大丝商、海商,许诺保护其合法经营,换取他们的合作与投资。
商业流通肉眼可见地活跃起来。
兴修水利,推广农技:李云等营造干才被委以重任,配合各地军管小队,组织民夫、辅兵,以工代赈,疏浚山东、江淮淤塞的河道(如汴河、泗水部分河段),修缮江南破败的陂塘堰坝。
工坊谷改良的曲辕犁、水车等农具图纸,通过《武王周报》和官派农吏大力推广。
朱瞻基严令:兴修水利耗用钱粮,优先从抄没的贪官污吏、豪强家产中支取,不足部分才动用府库正税,绝不许摊派到百姓头上!
第三个就是要涤荡污秽,重塑秩序。
“保境安民”绝非空话。
朱瞻基要打造的是一个相对清明、有序的治下之世。
清剿匪患:卢俊义坐镇山东,呼延灼、关胜等大将轮流率部,对控制区内残留的、或新冒头的山贼水匪、溃兵流寇,展开犁庭扫穴般的清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