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90章 轧钢厂扩建,林建军牵头新车间

195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红星轧钢厂的扩建工地上已经一片热火朝天。推土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发颤,起重机吊着巨大的钢梁在半空移动,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块块混凝土预制板拼接起来——这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新建的无缝钢管车间将承担更多军工订单,设计产能是老车间的三倍。

林建军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中央的高台上,手里拿着一卷厚厚的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苏联进口设备的安装参数。他刚被厂长任命为新车间技术负责人,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按时完成设备调试,还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苏联设备的核心零件依赖进口,一旦供应中断,整个车间都得停摆。

“林科长,苏联专家瓦西里教授到了,在临时办公室等着呢。”技术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上来,手里的文件夹被风吹得哗哗响,“他说设备基础预埋件的位置不对,让咱们立刻停工整改。”

林建军的眉头微微一皱。预埋件是按苏联图纸施工的,怎么会不对?他快步走向临时办公室,推开门就看到瓦西里正对着图纸发脾气,嘴里的俄语夹杂着生硬的中文:“这是我们斯大林格勒工厂的标准!你们的工人根本不懂精密安装!差一毫米都不行!”

“教授,您先别急。”林建军接过图纸,对比着自己手里的施工记录,很快发现了问题,“您看,图纸上标注的是‘莫斯科基准坐标系’,而我们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换算时差了0.8毫米,不是施工误差。”

他拿出计算尺,飞快地演算起来,笔尖在纸上画出两条相交的轴线:“我们可以调整后续的设备定位,用垫片补偿这0.8毫米,不用返工。”

瓦西里凑过来看了半天,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最终点了点头:“林,你是对的。你们的测绘精度比我想象的高,这让我很意外。”他的语气里依然带着傲慢,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林建军没有接话,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苏联设备的精密程度确实领先,但也存在明显的“水土不服”——说明书全是俄文,工人看不懂;零件尺寸采用公制与英制混合标注,容易出错;最重要的是,关键部件如轴承、齿轮,必须从苏联进口,价格高昂且周期长。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环境检测的提示:

【检测到特殊地点“新车间工地”,符合“首次签到”条件,是否签到?】

“签到。”林建军在意识中回应,目光扫过正在吊装的“2500吨水压机”——这是新车间的核心设备,也是调试难度最大的一台。

【签到成功!获得“苏联设备国产化改造建议”(军工级)。】

【建议解析:针对进口设备三大痛点提出解决方案:1 轴承替换:用哈尔滨轴承厂生产的313轴承替代苏联305轴承,通过调整游隙补偿精度差异;2 齿轮加工:采用“渗碳淬火 精密磨削”工艺,使国产齿轮寿命达到进口件的90%;3 液压系统:将苏联矿物油改为国产46号液压油,添加抗磨添加剂解决泄漏问题。】

一股详细的技术信息流涌入脑海,包括具体的零件型号、加工参数、替代材料的性能对比,甚至还有与国内厂家的对接方式。林建军心中一震——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摆脱对进口零件的依赖,实现设备的“中国化”改造,这对保障军工生产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林科长,您看这液压系统的油管,接口尺寸和咱们的不一样,怎么接?”一个老钳工拿着扳手跑过来,脸上满是愁容,“苏联的管接头是锥螺纹,咱们的是柱螺纹,拧不紧,总漏油。”

林建军走过去,拿起管接头看了看,又对照系统给出的建议,立刻有了主意:“去机修车间,把柱螺纹的端部车成1:16的锥度,长度保留10毫米,再缠上生料带,保证不漏油。”

“这样行吗?”老钳工有些犹豫。

“试试就知道了。”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车好后先在低压系统试,没问题再用在高压部分。”

老钳工半信半疑地走了,瓦西里教授恰好看到这一幕,皱着眉问:“林,你在修改设备结构?这不符合操作规程!出了问题谁负责?”

“教授,是优化,不是修改。”林建军拿出系统提供的“液压油兼容性报告”,翻译成俄语递给瓦西里,“我们的46号液压油粘度指数比苏联的m10油更高,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但需要调整密封方式。您看,这是实验室的数据,泄漏率可以控制在0.1升\/小时以内,符合国标。”

瓦西里看着报告上的曲线图,又看了看林建军笃定的眼神,最终没再反对,只是丢下一句:“我会盯着的,出了问题你负责。”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建军几乎泡在了工地上。白天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翻译俄文资料,结合“国产化改造建议”绘制零件图。他发现苏联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便提出用国产继电器简化电路,不仅降低故障率,还节省了30%的用电量。

“林科长,哈尔滨轴承厂回信了,说按您给的参数生产的轴承,精度达到了p5级,问咱们要不要先送一批样品试试。”小张拿着电报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他们还说,要是能成,以后可以长期供货,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太好了!让他们送50套过来,先装在三号轧机上试机。”林建军立刻在图纸上标注,“告诉王师傅,准备做疲劳试验,记录轴承寿命。”

瓦西里教授看着工人们熟练地将国产轴承安装到位,又检查了简化后的电气柜,终于忍不住对林建军说:“林,你的改造很聪明,比我们的工程师更懂得‘因地制宜’。我会向莫斯科写报告,推荐你们的国产化方案,这对其他援华项目也有参考价值。”

林建军笑了笑:“我们不是要替代苏联技术,是想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调试成功的那一刻响起:

【“苏联设备国产化改造建议”应用成效显着:1 零件采购成本降低45%;2 供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3 设备故障率下降28%。】

【获得“设备改造先锋”称号,工厂奖励专项经费2万元,可用于后续技术研发。】

新车间投产那天,厂长刘建国亲自剪彩,看着第一根无缝钢管顺利轧制出来,激动地握住林建军的手:“好小子,你不仅保住了工期,还解决了大问题!以后再也不用看苏联人的脸色要零件了!这是咱们厂自己的底气!”

军工验收组的王参谋也来了,看着钢管的探伤报告,连连点头:“精度比之前还提高了0.02毫米,林科长,你们这新车间,真是为国家立大功了!”

傍晚回四合院时,林建军的脚步格外轻快。刚进中院,就看到阎埠贵蹲在门口,手里拿着算盘,看到他就迎上来,脸上堆着精明的笑:“建军,听说你们新车间投产了?我家解放说,现在厂里都叫你‘设备神医’,再难搞的机器到你手里都能修好。”

“都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淡淡回应,他知道阎埠贵的儿子阎解放在技术科当学徒,这话多半是想拉近关系。

“我就说你是干大事的料!”阎埠贵凑近一步,声音压得低低的,“我那小儿子解放,最近在学绘图,你看能不能……给点拨点拨?他要是能学会,以后也能像你一样,当技术干部。”

“让他自己多练习,有不懂的可以问技术科的老师傅。”林建军没有直接答应,也没拒绝,“厂里有夜校,教机械制图,让他报名去学,比我点拨有用。”

阎埠贵算盘打得噼啪响,立刻明白了意思——这是让儿子靠自己努力,别想走捷径。他连忙点头:“哎,好,我这就让他报名去!你放心,绝不给你添麻烦!”

看着阎埠贵转身的背影,林建军嘴角露出一丝浅笑。四合院的人似乎渐渐明白,他的帮助有明确的边界——可以提供机会,但不能走后门;可以分享经验,但必须靠自己争取。这种“等价交换”的相处方式,比之前的猜忌和算计,让他省心多了。

回到耳房,林建军拿出系统奖励的“国产化改造后续方案”,上面标注着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将苏联设备的轧制速度从每分钟15米提升至20米,通过优化电机功率和传动比实现。这意味着产能还能再提升30%,完全能满足明年的军工订单需求。

窗外的月光透过护栏,在图纸上投下整齐的格子。林建军拿起铅笔,在“传动比优化”旁画了个五角星——这是他明天要和技术科讨论的重点。他知道,新车间的投产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国家工业化的浪潮中,还有更多技术难关等着他去攻克,更多的“国产化”奇迹等着他去创造。

远处传来新车间试车的轰鸣声,低沉而有力,像在为这个时代伴奏。林建军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那里仿佛有无数星辰在闪烁,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技术突破的可能。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份钻研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中国的工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