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83章 与王师傅的师徒情

初冬的阳光透过轧钢厂食堂的玻璃窗,在油腻的水泥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今天的食堂比往常热闹几分,三张餐桌被拼在一起,上面摆着搪瓷盆装的红烧肉、炖粉条、炒青菜,还有一坛散装白酒——这是林建军特意为师傅王师傅操办的退休宴。

王师傅坐在主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胸前别着一朵小红花,那是工会发的“光荣退休”纪念章。他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皱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曾教林建军握稳第一把锉刀,此刻正有些局促地搓着,看着满桌的菜,眼眶微微发红:“建军,你这孩子,太破费了……”

“师傅,您退休是大事,该热闹热闹。”林建军给王师傅倒上酒,酒瓶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三年您教我的,不是一桌菜能报答的。今天厂里的老伙计都在,咱们好好喝一杯。”

围坐的十几个人都是车间的老工人,有看着林建军从学徒成长起来的李师傅,有一起攻克过技术难关的老张,还有林建军带的两个徒弟赵小刚和刘卫国。大家纷纷举杯,向王师傅致敬:

“王师傅,您这手艺,咱们厂没人能比!”

“退休了可得常回来看看,我们还等着请教您呢!”

“林科长能有今天,您功不可没啊!”

王师傅端起酒杯,手微微颤抖,抿了一口酒,辣得直咂嘴,脸上却笑开了花:“我这手艺算啥,能教出建军这样的徒弟,比拿啥奖状都强。”他看向林建军,眼神里满是欣慰,“这小子刚进厂时,瘦得跟豆芽菜似的,却能蹲在车床旁看一天,眼神亮得很,我就知道是块好料。”

林建军心里一暖,想起刚穿越时的窘迫。那时他对这个时代的机械加工一窍不通,是王师傅手把手教他认图纸、磨刀具,在他被贾东旭刁难时护着他,在他因思念现代而迷茫时开导他:“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真本事,走到哪儿都不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温情的波动:

【检测到“师徒情”关键事件(王师傅退休),触发“传承”效果。】

【人物关系解析:王师傅为宿主的“技术启蒙者”,传授基础技能(钳工工艺、设备维护)、行业规矩(师徒礼仪、匠人精神),是宿主融入时代的重要支撑。】

【当前事件影响:强化“技术传承”认知,提升试制小组凝聚力,获车间工人普遍认可(声望值 200)。】

林建军站起身,端着酒杯走到王师傅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师傅,谢谢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杯酒,我敬您,祝您退休后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好孩子,快起来。”王师傅连忙扶起他,眼眶有些湿润,“我知道你是干大事的人,以后厂里的技术攻关,还得靠你们年轻人。但有句话我得嘱咐你——”

他拉着林建军的手,声音压低了些,却字字清晰:“院里的人复杂,易中海、刘海中那些人,看着和气,心里的算盘打得精着呢。你性子直,又太专注技术,得防着点。守住本心,多为国家做事,别被那些鸡毛蒜皮绊住脚。”

这番话像一股暖流,淌过林建军的心田。王师傅不仅教他技术,更在替他操心四合院的是非,这份关怀,远超普通师徒。“师傅,我记住了。”林建军重重点头,“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酒过三巡,王师傅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沉甸甸的木盒,递给林建军:“这是我年轻时用的一套木工工具,锛子、凿子、刨子都齐,是我师傅传我的。现在我用不上了,给你吧,说不定哪天能用上。”

林建军打开木盒,里面的工具被打磨得锃亮,木柄上布满了细密的包浆,显然是用了几十年的宝贝。他拿起一把小巧的凿子,刃口锋利如新,能清晰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王”字——这是手艺人的“传家宝”。

“师傅,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林建军想推回去,被王师傅按住了。

“拿着。”王师傅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手艺这东西,得传下去。我没儿子,你就当是我的半个儿子,这工具给你,合该如此。以后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摸摸它们,想想老祖宗的规矩,或许就有思路了。”

林建军握紧工具,木柄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沉甸甸的,像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更是一份信任,一份“匠人精神”的传承。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郑重的判定:

【检测到“技术传承”关键物品(王师傅的木工工具),触发“匠心”特效。】

【特效解析:持有该物品时,“技术推演”功能精度提升10%,对传统工艺的理解速度加快,可更好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

【奖励发放:“王师傅的私房笔记”(含40年机械故障处理心得);“车间老工人信任度 300”;科技报国积分 500。】

林建军翻开系统奖励的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字写着密密麻麻的心得:“车床异响先查皮带松紧,再看齿轮间隙”“淬火后的零件要‘慢冷’,急冷易裂”“对付难缠的工件,要像揉面团,刚柔并济”……每一条都带着老工人的智慧,比任何教科书都实用。

“师傅,您放心,这工具我一定收好,好好学手艺,不辜负您的期望。”林建军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厚重的“亲情”。

旁边的李师傅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抹了抹眼睛:“老王,你这徒弟没白教。想当年你总说‘手艺不传懒人’,现在看来,你是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教给建军了。”

“好东西就得给懂行的人。”王师傅笑了笑,又喝了一口酒,“建军这孩子,不仅手艺学得快,心也正。上次贾东旭想偷学无缝钢管技术,是他拦住的;许大茂倒卖电影票,也是他反映给保卫科的。守规矩,有原则,这比手艺更重要。”

众人纷纷点头,看向林建军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傻柱今天也被邀请来了,他端着酒杯,走到林建军面前,难得地认真:“建军,以前我总觉得你太较真,今天听王师傅一说,才明白你这是守住了‘工匠的本分’。这杯酒,我敬你。”

林建军和他碰了碰杯,两人一饮而尽,过去的隔阂在酒液中悄然消融。

宴席过半,王师傅拿出一个用油布包着的东西,递给林建军:“这是我年轻时在上海学的‘划线盘’,精度比厂里的高,给你带徒弟用,别让孩子们走弯路。”

林建军接过划线盘,黄铜的指针锋利如新,手柄被摩挲得发亮,能感受到岁月的温度。他知道,这是王师傅最珍视的工具,平时都锁在工具箱里,从不外借。

【叮!“传承”效果强化,获得“老工人人脉网络”初步权限(可向退休老工人请教技术难题)。】

系统的提示音让林建军心里一震。这意味着他不仅能从王师傅这里学到东西,还能通过他联系到更多行业内的老专家,获取那些未被记录在书本上的“绝活”——这在技术资料匮乏的1954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夕阳西下时,宴席才散。林建军搀扶着微醺的王师傅往厂门口走,老工人的脚步有些蹒跚,却走得很稳。路过车间时,王师傅指着那台新安装的精密轧机,对林建军说:“这机器是好,但别太依赖它。真正的好工匠,手里的锉刀就是尺子,眼睛就是水平仪,机器坏了,手艺不能丢。”

“我记住了,师傅。”林建军点头,“等您有空,我带您看我们新轧的高压锅炉管,保证比苏联专家要求的还精度高。”

“好,好……”王师傅笑得合不拢嘴,拍了拍林建军的胳膊,“我等着。对了,院里那几个‘能人’,你别硬碰硬,他们要的是面子,你守好你的里子(手艺和原则),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不敢惹你。”

这话戳中了林建军的心事。他知道,王师傅不仅关心他的工作,连四合院的是非都看在眼里,这叮嘱里藏着老人的细致和关爱。

送王师傅上了回家的马车,林建军站在厂门口,看着马车渐渐远去,手里还握着那套木工工具,沉甸甸的。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车间的轮廓交织在一起,像一幅传承的剪影。

回到四合院时,天色已暗。阎埠贵看到林建军手里的工具箱,好奇地问:“建军,这是啥宝贝?看着挺老的。”

“我师傅给的,他今天退休了。”林建军的语气里带着自豪,“是套木工工具,用了几十年了。”

阎埠贵的眼睛在工具上转了两圈,算盘珠子在心里打得噼啪响——这小子不仅自己出息了,还得了老工人的真传,以后在厂里的地位怕是更稳了,看来得跟他处得更近乎些。

林建军没理会他的打量,径直回了耳房。他把王师傅给的划线盘和木工工具小心翼翼地放进保险柜,和那些军工图纸放在一起——在他心里,这些承载着匠心和传承的工具,与国家机密一样重要。

【叮!完成“师徒情”关键事件,综合评价:优秀。】

【最终奖励:“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指南”;“科技报国积分 300”;“王师傅的终身信任”(可无条件求助)。】

林建军翻开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老工匠的“手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参数,如何用现代设备验证传统工艺的合理性。他忽然明白,王师傅传给他的不仅是工具和手艺,更是一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突破,这才是技术进步的真谛。

窗外的月光透过护栏照进来,落在工具箱上,泛着温暖的光泽。林建军知道,王师傅的退休不是结束,而是传承的开始。他会带着师傅的叮嘱和期望,在“科技报国”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匠心,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至于四合院里的纷扰,正如王师傅所说,守住“里子”就好。只要手艺过硬、原则坚定,那些算计和是非,终将像车间里的铁屑,被时间的风吹散,留不下丝毫痕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