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初春,巴塞罗那国际会展中心内,全球移动通信大会的现场座无虚席。林建军坐在前排的轮椅上,身上盖着苏岚准备的羊绒毯,目光却紧紧锁定着主舞台的大屏幕。屏幕上,5G国际标准的最终投票结果即将公布,代表“极化码”方案的中国国旗与代表“Ldpc码”的美国国旗并排显示,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较量。
“爷爷,您的心率有点快。”林晓阳用智能手环监测着老人的体征,轻声安慰,“不管结果如何,我们的极化码性能已经得到了137家企业的认可,这本身就是胜利。”
林建军微微点头,指尖却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节奏。他想起十年前,3G标准制定时,中国企业只能在边缘地带徘徊;五年前的4G时代,虽然有了一定话语权,但核心专利仍被高通、爱立信等巨头把持。而今天,“建军科技”主导的极化码方案,终于有机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争夺5G控制信道的核心标准。
舞台上,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主席举起了表决结果的信封。林卫国坐在会场的另一侧,手心已经沁出了汗。作为“极化码”研发团队的总负责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背后的艰辛——过去五年,团队在合肥实验室熬了无数个通宵,光仿真测试就跑了多次,最终让极化码的误码率比Ldpc码低了两个数量级,在复杂信道环境下的优势尤为明显。
“5G控制信道编码方案,最终获胜者是——”主席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极化码(polar code)!”
刹那间,会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林晓阳甚至跳了起来,眼眶通红。林建军慢慢抬起手,跟着大家鼓掌,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他想起1984年,自己带着第一把国产千分尺参加德国工业展时,外国客商投来的怀疑目光;而今天,中国的通信标准,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掌声中响起,带着跨越时代的厚重:【检测到“中国技术标准突破”,符合“科技领跑”战略目标。】
【奖励“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蓝图”:包含卫星-地面融合网络架构、太赫兹频段传输技术、智能超表面应用方案,为下一代通信技术布局。】
林建军的眼前浮现出蓝图的核心内容:通过低轨卫星与地面基站的协同,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利用太赫兹频段的超大带宽,支撑每秒100G的传输速率;智能超表面技术则能动态调整无线环境,解决高楼、峡谷等复杂场景的信号遮挡问题。这份蓝图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中国通信技术从“并跑”到“领跑”的战略指引。
第二天的主旨演讲环节,林建军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代表,被邀请发表演讲。当他坐着轮椅出现在舞台上,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老人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用流利的英语开始了演讲:
“六十多年前,我是中国一家轧钢厂的学徒,那时候,我们连一把合格的精密量具都造不出来。国外的专家说,中国人搞不了高精度制造。但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讨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5G标准。”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认真倾听这位老人的讲述。
“有人问我,中国为什么要执着于自主标准?我的答案是,标准不是垄断的工具,而是共享的桥梁。”林建军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充满力量,“建军科技愿意将极化码的128项核心专利纳入专利池,以公平合理的费率授权给全球企业。因为我们相信,科技的进步,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这番话赢得了全场的赞誉。爱立信cEo在台下频频点头,高通的代表也露出了认可的微笑。林卫国坐在第一排,心里充满了自豪——父亲不仅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崛起,更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为中国技术赢得了尊重。
演讲结束后,诺基亚的首席技术官特意找到林建军,递上一份合作协议:“林老先生,我们希望能与建军科技联合研发6G技术。您提出的‘技术共享’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的可能。”
林建军笑着接过协议:“技术无国界,但企业有责任。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败谁,而是共同把通信技术做好,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通过网络接受优质教育,让海上的渔民能随时与家人联系,这才是技术的意义。”
在巴塞罗那的最后一天,林建军带着家人参观了当地的通信博物馆。在展示早期电报机的展台前,他停下脚步,对林卫国和林晓阳说:“你们看,从莫尔斯电码到5G,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连接的历史。当年我们搞半导体,是为了打破封锁;现在我们主导5G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
林晓阳指着博物馆墙上的全球通信网络图谱,上面标注着各个国家的技术贡献:“爷爷,您看,中国的名字越来越显眼了。我们的极化码,已经被写入了3Gpp的标准文档,以后全球的5G设备,都要用我们的技术。”
“这只是开始。”林建军望着窗外的地中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卫星信号正无声地穿梭,“系统奖励的6G蓝图里,有个‘全球教育平等’计划,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把北京、上海的优质课程传到非洲、南美洲的农村。这个计划,你们要好好落实。”
回国的飞机上,林卫国打开笔记本,整理着这次大会的成果:与欧洲四家运营商签订了极化码授权协议,与诺基亚、三星达成了6G合作意向,建军科技的5G基站订单量暴涨了300%。“爸,这次我们不仅赢得了标准,更赢得了尊重。”
林建军点点头,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1995年他去美国考察时的见闻:“那时候,美国人说我们20年内搞不出自己的移动通信标准。现在看来,他们低估了中国科技人的韧性。”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是林晓阳小时候画的一幅画:一个巨大的手机,连接着地球的两端,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让世界变小”。林建军指着这幅画,对孙子说:“你看,小时候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万米高空响起,带着使命传承的庄严:【“中国声音”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确立,标志着科技报国进入新境界。】
【提示:标准的背后是实力,更是责任。用技术连接世界,用共享赢得未来,这是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担当。】
飞机降落在北京时,已是深夜。林建军透过舷窗,看到地面上璀璨的灯光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那是城市的脉络,也是通信技术的杰作。他知道,5G标准的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系统奖励的6G蓝图所描绘的,未来的通信技术,将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让偏远地区不再闭塞,让医疗资源实现共享,让人类的智慧能够跨越国界,交融共生。
车窗外,中关村的灯火依旧明亮。林建军想起大会上一位非洲代表的话:“中国的5G标准,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希望。”他突然明白,所谓的“中国声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
回到家,苏岚早已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饺子。“听说你们赢了?”她笑着给林建军端来一碗,“电视里都播了,说这是中国科技的里程碑。”
林建军夹起一个饺子,慢慢嚼着,心里充满了踏实的温暖。从轧钢厂的学徒到5G标准的见证者,他的一生,恰好见证了中国从技术弱国到科技强国的跨越。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巴塞罗那演讲时所说:“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奋斗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窗外的月光洒进客厅,照亮了墙上的全家福。林建军望着照片里四代人的笑脸,突然觉得,所谓的“中国声音”,其实就是无数个像他们这样的家庭,用奋斗和坚守,一点点汇聚而成的时代强音。这声音,终将在世界的舞台上,愈发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