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24章 “建军科技”的“全球版图”

2022年的春分,新加坡科技园的玻璃幕墙上,“建军科技东南亚研发中心”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卫国站在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穿梭的新能源汽车——其中三成搭载着建军科技的车规级芯片,车身上“技术授权:建军科技”的标识格外醒目。

“林总,慕尼黑研发中心的视频会议已经接通。”助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屏幕上,德国工程师们正围着一台固态电池样品讨论,背景里的拜仁慕尼黑队徽和“建军科技”的标志并排悬挂,透着奇妙的和谐。

“各位,东南亚的光伏逆变器生产线已经投产,采用的是我们授权给越南厂商的钙钛矿技术。”林卫国切换到数据面板,东南亚市场的营收曲线正陡峭上升,“上周刚拿到泰国政府的订单,他们的光伏电站项目,要用我们的技术方案。”

慕尼黑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汉斯举着测试报告,蓝眼睛里闪着兴奋:“我们和宝马联合开发的车载AI系统通过了欧盟认证,决策响应速度比特斯拉快12%!这得益于林晓阳博士团队授权的神经网络优化算法。”

会议桌的另一端,林建军坐在轮椅上,手指轻点平板电脑,调出拉美市场的分布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智利的圣地亚哥,红色的标记像撒在南美大陆上的火种。“圣保罗的储能电池工厂,要用我们的固态电池技术授权。”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当地的锂矿资源丰富,技术本地化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避开贸易壁垒。”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全球化布局的开阔:【检测到“跨国技术生态”形成,符合“科技突围”战略路径。】

【奖励“全球技术协作平台”:整合各研发中心数据资源,实现实时协同开发,技术迭代效率提升50%。】

林建军眼前浮现出平台的架构图:新加坡的硬件测试数据、慕尼黑的汽车场景算法、合肥的核聚变材料参数、里约的储能应用案例,都在同一个云端平台流动。当巴西工程师遇到电池热失控难题时,系统会自动匹配慕尼黑实验室的热管理模型,给出解决方案——这正是应对技术封锁的最佳策略,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却用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

会议结束后,林卫国推着父亲的轮椅在园区散步。棕榈树下,几个穿着“建军科技”工装的东南亚年轻人正在调试设备,他们的工牌上印着“技术授权工程师”。“这是我们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的培训班学员,”林卫国笑着介绍,“三个月就能掌握光伏逆变器的调试技术,比从国内派人成本低60%。”

林建军望着那些年轻人专注的神情,想起1984年自己带着郑师傅等几个老工人在旧厂房里摸索的日子。那时的“建军科技”还只是个小作坊,连出口到香港的量具都要反复检查生怕出岔子;现在,他们的技术能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共同为之奋斗,这种变化让他眼眶发热。

“还记得2018年芯片禁令刚下来时,董事会有人主张收缩海外业务吗?”林建军突然问。

“怎么不记得。”林卫国停下脚步,远处的集装箱码头正在卸载从合肥运来的设备,“但您说‘越是封锁,越要走出去’,这句话让我定了心。”他蹲下身,指着地上的蚂蚁搬运食物,“就像它们,单个力量有限,但形成网络就能搬动比自己重百倍的东西。”

在慕尼黑研发中心,林晓阳的AI团队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云调试”。屏幕上,里约热内卢的储能电站实时数据与合肥实验室的模拟系统同步,当AI检测到电池组电压异常时,立刻调用新加坡研发中心的故障库,在0.3秒内给出解决方案。“这就是爷爷说的‘分布式作战’。”项目负责人李航对德国同事说,“每个研发中心都是一个节点,单独看可能不显眼,但连起来就是一张无坚不摧的网。”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调试成功时响起,带着技术融合的喜悦:【“全球技术网络”首次实战应用成功,验证了“去中心化”布局的有效性。】

【奖励“本土化技术适配手册”: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标准、应用场景,提供技术调整方案,授权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

手册里的细节让林晓阳惊叹:在高温高湿的东南亚,光伏板的防水等级要提升至Ip68;在多风沙的中东,芯片的散热设计需增加30%的冗余;在注重环保的欧洲,产品的回收利用率必须达到95%——这些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各研发中心三年积累的实战经验。

2022年底的财报显示,建军科技的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0%,其中技术授权收入占比超过三成。在德国,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搭载他们的AI系统;在东南亚,他们的光伏技术占据了当地35%的市场份额;在拉美,储能项目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4年。

年度战略会上,林卫国站在全球业务地图前,首次提出“科技无国界,但企业有祖国”的理念。“我们在海外建研发中心,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把中国技术的种子撒到更多地方。”他指着地图上标注的“技术反哺”路线,慕尼黑的汽车算法优化后会同步给国内车企,里约的储能经验能帮助青海光伏电站提升效率,“就像一棵大树,根系在祖国,枝叶却能为世界遮风挡雨。”

林建军坐在台下,看着儿子意气风发的样子,又望向坐在旁边的晓阳。孙子正低头在平板上记录着什么,屏幕上是下一代AI系统的架构图,标注着“融合东南亚语言模型”“适配欧洲**法规”等字样。三代人的目光在空气中交汇,无需多言,便懂了彼此心中的坚守。

会后,汉斯特意找到林建军,递上一份合作提案:“我们想把车载AI系统的研发总部迁到合肥,那里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他的中文带着生硬的口音,却透着真诚,“您说得对,科技没有国界,但好的技术需要好的土壤,中国就是这样的土壤。”

林建军接过提案,上面的合作条款清晰而平等——这与十年前国外企业居高临下的技术转让协议截然不同。他想起老首长临终前说的“技术强则国家强”,现在,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

夕阳西下,新加坡的研发中心亮起灯火,与慕尼黑、里约、合肥的灯光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同时闪烁。林卫国给父亲看手机里的照片:儿子林思国在四合院博物馆的“科技报国展区”,正对着“建军科技全球版图”模型讲解,小脸上满是骄傲。

“爸,您看,这就是传承。”

林建军笑了,皱纹里盛着满足的光。他知道,“建军科技”的全球版图从来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证明:中国的技术可以惠及世界,中国的企业有能力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就像系统奖励的全球协作平台,最终的目的不是技术垄断,而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环境难题。

夜色渐浓,林卫国推着父亲走向停车场。远处的海面上,货轮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正将他们的技术和理念运往世界各地。林建军轻声说:“卫国,记住,版图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咱们的根永远在祖国,这一点不能忘。”

林卫国重重地点头,推着轮椅的手更加坚定。他知道,父亲口中的“根”,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祖国,更是“科技报国”的初心,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为国家争光、为人类造福的信念。而这,才是“建军科技”全球版图最坚实的基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