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91章 加入WTO后的“技术突围”

2001年12月的北京,寒风卷着沙尘掠过中关村的街道,“建军科技”总部大楼的会议室里却气氛炽热。巨大的投影幕布上,“中国加入wto”的新闻画面还在滚动播放,林卫国站在幕布前,手里攥着一份厚厚的外资企业名录,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英特尔宣布在上海建12英寸晶圆厂,投资10亿美元;三星电子计划三年内占领中国手机芯片市场40%份额;德州仪器已经和国内五家手机厂商签订独家供货协议……”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每个字都像一块石头砸在众人心上,“同志们,狼真的来了。”

台下坐着公司的核心管理层,鸦雀无声。负责芯片研发的副总老陈眉头拧成了疙瘩,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戳出一个又一个小洞:“林总,咱们现在最先进的芯片还是0.18微米制程,英特尔已经量产90纳米了,这差距……”

“差距就是动力。”林卫国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当年我爸他们搞精密量具,和德国的差距比这还大,不也追上来了?”他按下遥控器,幕布上切换出一张新的幻灯片,标题赫然是——“国产芯片全产业链计划”。

“从设计到制造,从封装到测试,我们要搞全产业链自主。”林卫国的手指重重地敲在“设计”二字上,“下周我带队去中科院微电子所,谈深度合作,他们的EdA软件团队和我们的芯片设计部合并,成立联合实验室。”

坐在第一排的林建军微微点头。自从上个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他就嗅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息。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资本实力,正磨刀霍霍准备抢占中国市场,而国内的科技企业,尤其是芯片领域,还在低端市场挣扎。昨晚他辗转难眠,脑海里反复回响着老首长的话:“开放不是引狼入室,是借船出海,但前提是自己得有船。”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政策文件特有的严谨:【检测到“全球化竞争”关键节点,符合“科技自主”主线需求。】

【奖励“全球技术壁垒分析报告”:包含半导体、通信等领域国际专利布局图谱,揭示技术陷阱与突破路径,可有效规避专利风险。】

林建军的眼前瞬间浮现出报告的核心内容:英特尔在x86架构上的专利护城河密不透风,但在嵌入式芯片领域有明显漏洞;三星的存储芯片专利集中在dRAm,NANd闪存存在技术空档;高通的cdmA专利虽强,但其在5G前向纠错码领域尚未形成绝对垄断……这些信息像一张精确的地图,标出了国际巨头的雷区和可供突破的缝隙。

散会后,林建军把林卫国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打印好的报告摘要:“你看看这个,是我昨天去商务部办事时,他们给的一份内部参考资料。”他没有提系统,只说是“官方渠道”,“重点看看第三章,国际芯片巨头的专利分布,咱们要学会在夹缝里求生存。”

林卫国接过报告,越看越心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报告里不仅列出了各公司的专利清单,还标注了每项专利的到期时间、同族专利分布,甚至指出了哪些专利存在“可规避设计空间”。“爸,这简直是……是上帝视角啊!”他指着关于28纳米制程的分析,“报告说,台积电的28纳米hKmG工艺有三项核心专利存在缺陷,我们可以绕过!”

“不是上帝视角,是知己知彼。”林建军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国际竞争,不光是技术比拼,更是情报战、策略战。当年我们搞量具,德国企业说我们侵权,最后不就是靠找到他们专利的漏洞,才打赢了官司?”

接下来的半年,“建军科技”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按照报告的指引和“全产业链计划”高速推进。林卫国带着团队三赴中科院,终于促成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分散在高校和企业的研发力量拧成一股绳;老陈则带领芯片设计团队,在报告的指导下,避开英特尔的专利陷阱,从嵌入式芯片入手,自主设计出第一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2位mcU芯片。

最艰难的是制造环节。28纳米制程需要的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国外对中国实行严格管制。林建军想起1989年搞光刻胶的日子,带着老图纸找到上海微电子,两个团队在车间里搭起简易生产线,用国产设备一点点试验,废品堆成了小山,工程师们的眼睛熬得布满血丝。

“林总,这样不行啊!”上海微电子的总工在电话里声音沙哑,“国产光刻胶的纯度不够,曝光精度始终差0.5纳米,达不到28纳米的要求。”

林建军放下电话,走到窗边望着研发中心的灯光。那里,林晓阳利用寒假在帮忙优化芯片设计的算法。少年趴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电路图像一张复杂的蛛网。“爷爷,您看这样行不行?”晓阳突然喊他,指着屏幕上的冗余模块,“我们把这部分电路精简掉,对性能影响不大,但可以降低对光刻精度的要求。”

林建军凑过去一看,眼睛顿时亮了。这是典型的“以软补硬”思路,用更优化的设计弥补制造工艺的不足。“好小子,有你的!”他拍着孙子的肩膀,“就这么干!”

这个小小的改动,成了突破的关键。优化后的芯片设计,对光刻精度的要求降低了0.3纳米,刚好落在国产设备的能力范围内。2003年深秋,当第一片28纳米芯片通过测试,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时,整个团队都激动得相拥而泣。老陈举着芯片,手不停地颤抖:“我们做到了!中国人自己的28纳米芯片!”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技术突破的清亮:【“28纳米芯片量产”达成,成功实现wto后的技术突围,符合“科技自立”战略。】

【奖励“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清单”:包含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方案及供应商名录,助力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林建军看着清单上的“沈阳机床五轴加工中心”“中电科48所离子注入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这份清单,他们就能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真正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自主。

芯片量产的消息传出,在业界引起轰动。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纷纷抛来订单,连三星电子都派人来洽谈技术合作。林卫国在签约仪式上,举起封装好的芯片,语气坚定:“这颗芯片告诉世界,中国企业不仅能造得出,还能造得好。”

庆功宴上,郑师傅的徒弟小王端着酒杯,非要跟林建军碰一个:“林总,当年您说要让中国有自己的芯片,我们还觉得是天方夜谭,没想到真成了!”

“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林建军笑着喝酒,目光扫过席间的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和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是团队的拼搏,更是那份不服输的劲——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窗外的中关村,灯火璀璨。加入wto后的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但“建军科技”的突围之路证明,真正的开放,是在竞争中保持自主,在合作中守住底线。林建军知道,28纳米芯片的量产,只是“技术突围”的第一步,前面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但只要这股劲在,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

他想起系统奖励的那份报告,最后一页写着:“技术壁垒从来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找对方向,持续投入,终能开辟出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或许就是对wto时代中国科技企业最好的注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