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74章 家庭的“世纪团聚”

北京的雪下得格外温柔,像给建军科技的家属院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林建军家的客厅里却暖意融融,暖气片上烘着红枣和花生,苏岚正在厨房和儿媳一起炸丸子,油锅里的滋滋声混着窗外的鞭炮声,是年节最热闹的背景音。

“爷爷,您看我这个!”七岁的曾孙林思远举着个乐高拼的“芯片模型”冲进客厅,小脸蛋冻得通红,手里的模型却举得稳稳的。这是他跟着林晓阳学的,虽然只是些彩色积木块,却像模像样地拼出了芯片的层级结构。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人民日报》,笑着接过模型:“哟,咱们思远都会做芯片了?比你太爷爷当年强,我像你这么大,还只会玩泥巴呢。”他指着模型最底层的蓝色积木,“这块是衬底,相当于地基,得结实,就像咱们做人,根基要稳。”

思远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喊:“爸爸在那儿!”照片是去年拍的,林建军坐在中间,手里捧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苏岚挨着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林卫国夫妇站在后排,林卫国手里拿着块芯片样品;林晓阳则蹲在前排,身边摆着他的核聚变装置模型——四代人,三样“传家宝”,定格在同一个画面里。

“爸,晓阳他们到楼下了。”林卫国推开阳台门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寒气,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合肥实验室刚出了新成果,他非要带回来给您看。”

话音刚落,林晓阳就抱着个金属盒子进来了,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兴奋:“爷爷,您看这个!我们的超导线圈终于通过1000小时稳定性测试了,用的全是国产材料,性能比进口的还好!”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缠绕着银白色线圈的装置,线头处还连着测试线,显然是刚从实验室拆下来的。

林建军戴上老花镜,凑近了仔细看,手指轻轻拂过线圈表面:“不错,焊点很均匀,比你们上次送来的样品强多了。”

苏岚端着一盘刚炸好的丸子进来,笑着拍掉晓阳身上的雪:“先别聊你的线圈了,洗手吃饭。你爸特意让食堂杀了头年猪,炖了酸菜白肉,就等你回来呢。”

饭桌上的菜摆了满满一桌,最显眼的是中间那盆红烧肉,用的是傻柱当年传下来的方子,肥而不腻,香气能飘满整个楼道。林建军给每个人都夹了块肉,最后夹起一块放进思远碗里:“多吃点,长壮实了,以后才能接咱们家的班。”

“爷爷,接班是不是要学造芯片?”思远嘴里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问。

“不止是芯片。”林卫国放下筷子,拿起桌上的酒杯,“你爷爷那代人,造量具是为了让中国有‘精度’;我们这代人搞芯片,是为了让中国有‘速度’;到你晓阳叔叔这代,搞核聚变,是为了让中国有‘高度’。你们这代,要站在我们肩膀上,看得更远。”

林晓阳补充道:“就像爷爷常说的,技术没有国界,但技术人有祖国。将来不管你学什么,都得记得,要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思远似懂非懂地敬礼:“保证完成任务!”逗得满桌人都笑了。

酒过三巡,林建军从书房拿出个红布包,里面是三枚勋章:一枚是他自己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一枚是林卫国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章,还有一枚是林晓阳在国际AI大赛上获得的金奖奖牌。

“这三枚章,你们都拿着。”他把林卫国的奖章递过去,又把晓阳的奖牌放在年轻人手里,最后拿起自己的奖章,郑重地放在思远面前,“这枚给思远存着,等他长大了,做了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再亲手戴上。”

思远眨巴着眼睛,小心翼翼地捧着奖章,突然说:“爷爷,我长大了要造会飞的芯片,带着大家去月亮上!”

“好啊。”林建军摸了摸他的头,眼眶有些发热,“有志向。爷爷这辈子,从四合院到中关村,从造量具到看你们造芯片、搞核聚变,就知道咱们中国人,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四世同堂的暖意:【检测到“家族四代团聚”,科技传承脉络完整,符合“代际接力”终极愿景。】

【奖励“家族精神图谱”:将“踏实做人、科技报国”的核心理念具象化为可传承的行为准则,强化家族凝聚力。】

林建军看着脑海中浮现的“精神图谱”,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三代人的共同特质:林建军的“坚韧不拔”,林卫国的“锐意创新”,林晓阳的“视野开阔”,而这些特质的根基,都是“家国情怀”。他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只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从他在轧钢厂时的“不服输”,到卫国在实验室的“不放弃”,再到晓阳面对封锁时的“不低头”,这股劲,才是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窗外的烟花突然炸开,绚烂的光透过窗户照在每个人脸上。林卫国举起酒杯:“爸,妈,我敬你们一杯。没有你们当年的坚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林晓阳也跟着举杯:“我也敬爷爷奶奶,还有爸妈。你们教会我的,比实验室里的公式更重要。”

思远学着大人的样子,举着果汁杯:“我敬太爷爷太奶奶,祝你们身体健康,祝我们家的芯片飞上天!”

苏岚笑着擦了擦眼角:“快吃菜吧,菜都凉了。”她给林建军夹了块他最爱吃的炸丸子,“你啊,这辈子就惦记着技术和孩子,今天可得好好歇歇。”

林建军看着眼前的一家人,突然觉得无比踏实。技术封锁也好,国际竞争也罢,在这样的团聚面前,都成了过眼云烟。他想起197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自己骑着自行车送卫国去考场,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能考上大学;1984年在旧厂房里,他和郑师傅等人啃着冷馒头,梦想着造出不输给德国的量具;而现在,他的孙子在攻克核聚变,曾孙已经知道什么是芯片——原来这就是幸福,是看着梦想在一代代人手里,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大。

春晚开始时,全家人挤在沙发上看节目。当小品里提到“中国芯”时,思远突然指着电视喊:“那是爸爸做的!”满屋子的笑声里,林建军悄悄拿出手机,给郑师傅的儿子小王发了条短信:“给车间的兄弟们拜年,年后咱们的国产光刻机,该提速了。”

小王很快回复:“林总放心,我们都等着呢!”

放下手机,林建军靠在沙发上,听着家人的笑声和电视里的歌声,心里像揣着个暖炉。他知道,这个春节的团聚,不只是亲人的相聚,更是一个家族精神的加油站。未来的路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挑战,但只要这股“接力”的劲在,只要“科技报国”的初心在,他们就永远能笑着面对,稳稳前行。

烟花再次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客厅窗户上的剪纸——那是苏岚剪的“四世同堂”,四个不同年代的人像,手牵着手,站在一片盛开的梅花里。林建军看着剪纸,突然想起系统奖励的“家族精神图谱”最后一句:“所谓家,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信念的传承。”

而这份传承,就是他能给这个时代,最好的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