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72章 孙子的“接班宣言”

合肥科学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里,寒气透过厚重的玻璃窗渗进来,林晓阳却只穿着件单薄的实验服,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他盯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等离子体参数,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试图稳定那团上亿度的“人造太阳”——就在刚才,约束磁场突然出现0.1特斯拉的波动,持续了不到一秒,却让整个团队三天的努力险些付诸东流。

“晓阳,休息会儿吧,都熬了两个通宵了。”团队里的老教授递过来一杯热咖啡,看着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眼里布满血丝,心疼地说,“磁场波动的问题不是一天能解决的,你爷爷当年搞量具,不也是一点点磨精度?”

林晓阳接过咖啡,指尖的温度让冻得发僵的手指恢复了些知觉。他想起爷爷林建军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年爷爷为了让量具精度提高0.01毫米,带着郑师傅在车间里磨了整整三个月,报废的零件堆成了小山。“教授,您说爷爷那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看着数据发愁?”

“肯定的。”老教授笑了,指着实验室墙上的照片,那是林建军1984年在旧厂房里调试机床的样子,“但你看他的眼神,有股子不服输的劲。你这股劲,跟他一模一样。”

深夜的实验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设备运行的低鸣。林晓阳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这是爷爷送他的生日礼物,封面已经磨出了毛边。他习惯性地写下当天的实验日志,笔尖划过纸张,突然想起白天和父亲林卫国的通话——父亲说,建军科技的5G芯片流片成功,比国际巨头提前了三个月,正在制定下一代芯片的研发计划。

“爷爷让中国有了‘精度’。”他笔尖一顿,在日志本上写下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爷爷书房里那把1984年生产的千分尺,刻度精确到0.001毫米,是爷爷亲手打磨的第一件“争气量具”。当年国外专家说“中国造不出高精度量具”,爷爷就带着团队在车间里熬,硬是把精度从0.01毫米磨到0.001毫米,让第一把“建军牌”千分尺走进了航天工厂。

“爸爸让中国有了‘速度’。”第二行字落下时,林晓阳的眼前闪过父亲在斯坦福实验室的照片。1988年父亲回国时,国外的芯片制程已经到了1微米,而国内还停留在5微米。父亲带着团队啃了七年,让国产芯片的制程从5微米追到0.5微米,再到后来的“建军1号”手机一年卖出百万台,让中国通信技术从“跟跑”变成“并跑”。

笔尖悬在纸上,林晓阳望着监控屏幕上重新稳定的等离子体,那团悬浮在磁场中的高温物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孕育着未来能源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气,写下第三行字:

“我要让中国有‘高度’。”

字迹比前两行更用力,笔尖几乎要划破纸页。他想起爷爷送他的“未来能源研究思路”里写的:“可控核聚变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类文明的新高度。中国不能再错过这次机遇。”现在,他们的团队已经能把等离子体约束1000秒,离商用目标越来越近,但他知道,真正的“高度”不止于此——是让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先世界,是让清洁能源照亮每一个贫困角落,是让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带着隔代传承的暖意:【检测到“第三代传承宣言”,符合“科技报国”主线精神,家族使命感强化。】

【奖励“核聚变材料优化方案”:包含耐高温墙体材料配方、磁场线圈超导材料参数,可提升装置稳定性30%。】

林建军收到提示时,正在北京参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典礼。他看着手机里晓阳发来的日志照片,眼眶突然热了。这三行字,像三级台阶,从“精度”到“速度”,再到“高度”,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一个家族对国家的承诺。

散会后,他第一时间给林卫国打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卫国,你看晓阳的日记了吗?这孩子……长大了。”

“看了,比我当年有志向。”林卫国的声音从硅谷传来,背景里是芯片测试的滴滴声,“他刚才还跟我视频,说要把新的材料方案用到下周的实验里,语气跟您当年说‘要造不输给德国的量具’时一模一样。”

“好,好啊。”林建军反复看着那三行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摩挲,“咱们家的接力棒,算是稳稳地交出去了。”

春节回家,林晓阳把笔记本落在了爷爷家的书房。苏岚打扫时无意中翻开,看到那三行字,突然红了眼眶。她拿着笔记本走到客厅,林建军正在和林卫国讨论“百年计划”的中期目标,傻柱的继女槐花带着孩子来拜年,满屋子都是欢声笑语。

“你们看阳阳写的。”苏岚把笔记本递过去,声音有些哽咽。

林卫国接过笔记本,林建军凑过来看,父子俩的目光落在那三行字上,久久没有说话。客厅里的喧闹仿佛瞬间静止,只有窗外的鞭炮声隐约传来,像是在为这无声的传承喝彩。

“这话说得,比我们都有志气。”林卫国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想着“赶上国外水平”,而儿子已经敢想“引领世界”,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槐花凑过来看了看,笑着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晓阳哥哥要让中国有‘高度’呢,你以后也要向他学习。”

林建军拿起笔记本,小心地合上,放进自己的书柜,和他的“精密量具研发奖状”、林卫国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摆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三本不同年代的“成绩单”上镀上一层金边,像三个接力的火炬,照亮了整个书柜。

“高度,好啊。”林建军轻声说,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这个家族的未来,“精度是根基,速度是动力,高度是目标。咱们三代人,各有各的使命,缺了谁都不行。”

林晓阳回来找笔记本时,看到爷爷正对着书柜出神。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爷爷,我那是随便写写的……”

“不是随便写的。”林建军转过身,眼里闪着光,“是你心里想的,对不对?”

少年重重点头,眼里的坚定像实验室里那团稳定的等离子体:“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做到。等我们的核聚变装置成功了,我第一时间给您报喜。”

“好,爷爷等着。”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突然想起1977年林卫国考上清华时,自己也是这样拍着儿子的肩膀,说“爸等着你的好消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这沉甸甸的期待,和一代代人传下去的信念。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团圆的氛围里响起,带着圆满的温度:【“接班宣言”强化家族传承内核,科技报国信念实现代际深化。】

【提示:传承的终极意义,是让后来者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向更辽阔的天空。】

春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书房的窗户。林建军望着窗外绚烂的光,心里无比踏实。他知道,“精度”“速度”“高度”这三个词,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技术轨迹,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缩影——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再到仰望星空,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代都承载着前人的期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