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71章 “建军科技”的“百年计划”

北京中关村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建军科技的全球战略会议就在新落成的总部大楼召开。

“各位,今天我们不只总结过去,更要规划未来。”林卫国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会场,台下坐着来自全球12个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我提出‘百年计划’,不是要做百年老店,而是要成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压舱石’。”

屏幕上弹出三个加粗的关键词: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

“芯片领域,我们要在2020年前实现7纳米制程量产,2030年突破3纳米,彻底打破国外垄断。”林卫国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详细的技术路线图,从材料研发到设备制造,每个环节都标注着负责人和时间节点,“尤其要攻克光刻机核心技术,上个月我们和中科院光电所达成协议,联合攻关极紫外光源。”

负责欧洲业务的副总老周皱起眉:“林总,光刻机研发投入巨大,荷兰ASmL花了三十年才做到全球领先,我们能行吗?”

“行不行都要做。”林卫国的语气异常坚定,“1989年我爸他们搞光刻胶,没人相信能成,最后不也打破垄断了?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干。”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的林建军,“我父亲常说,‘技术上的坎,跨过去就是门’。”

林建军微微点头,想起系统上周的提示:“百年企业的根基在于技术自主可控,需建立跨代际传承机制。”此刻看着儿子条理清晰的规划,突然觉得二十年前把接力棒交给他,是最正确的选择。

“新能源领域,重点布局固态电池和可控核聚变。”林卫国切换到下一页,屏幕上展示着晓阳团队的最新成果——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突破300秒,“固态电池要在2015年实现能量密度300wh\/kg,2020年达到500wh\/kg,配套建设换电站网络;核聚变项目虽然遥远,但我们要卡位布局,已经在合肥建设了联合实验室。”

负责投资的小陈翻开手里的报表:“按这个规划,未来十年研发投入要超过500亿,会不会影响现金流?”

“不会。”林卫国胸有成竹,“我们的汽车芯片已经打入宝马、大众供应链,每年能带来稳定收益;卫国创投投资的12家企业今年有3家要上市,退出后能回笼100亿资金,全部投入研发。”他看向苏岚,“妈,财务部已经做过测算,对吧?”

苏岚点头,投影出财务模型:“只要保持每年15%的营收增长,就能支撑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把这三个领域列为重点,我们能拿到配套资金和政策支持。”

最后一个领域是人工智能。屏幕上出现林晓阳团队研发的“中文语境大模型”,在医疗、教育、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滚动播放。“AI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要解决真问题。”林卫国的声音带着温度,“我们开发的农业AI系统,已经能识别87种病虫害,准确率92%,今年要在10个省份推广,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战略布局的厚重感:【检测到“百年计划”符合“科技强国”长期目标,契合家族传承主线。】

【奖励“跨代际技术传承机制”:包含核心技术档案库、人才梯队建设方案、研发容错机制,确保关键技术不中断。】

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机制的核心内容:建立“技术家谱”,像记录家族血脉一样记录每项核心技术的研发者、改进者、传承人;实施“双导师制”,每个年轻工程师都由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共同指导;设立“创新容错基金”,允许研发项目有30%的失败率,鼓励大胆尝试。

“我补充一点。”林建军举起手,全场立刻安静下来,“百年计划的核心不是技术,是人。”他把系统奖励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案”要点写在白板上,“要建立‘技术传承档案库’,把老工程师的经验、调试参数、失败案例都记录下来,就像当年轧钢厂的老师傅带徒弟那样,口传心授加系统记录。”

他看向晓阳团队的代表:“尤其要注意培养‘懂技术、懂国情’的复合型人才。晓阳他们搞核聚变,不能只懂物理,还要知道这项技术能怎么帮偏远地区解决用电问题,这才是我们的初心。”

林卫国立刻响应:“爸说得对。我们马上成立‘传承学院’,请郑师傅这样的老技术工人来讲课,也派年轻工程师去农村、去工厂实践,既懂芯片设计,也知道插秧机怎么运作。”

会议结束后,林卫国陪父亲走到顶楼观景台。楼下的园区里,员工们正围着新落成的“技术传承墙”讨论,墙上刻着从1984年至今所有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名单,最上方是林建军的名字,下面是林卫国,再往下是密密麻麻的年轻面孔。

“爸,您觉得这个计划能实现吗?”林卫国突然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建军指着远处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你看那片楼,二十年前都是农田。当年我们说要造中国自己的芯片,别人也觉得是天方夜谭。”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千分尺,是1984年生产的第一台产品,“这上面的刻度是0.01毫米,我们用了三十年,把精度提高到0.0001毫米。百年计划也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总能实现。”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期许:【“跨代际技术传承机制”启动,企业发展进入可持续阶段。】

【提示:百年计划的关键在“坚持”,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林卫国接过那把千分尺,冰冷的金属触感里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的温度。他想起小时候趴在车间看父亲画图,想起留学时父亲寄来的技术资料,想起现在和儿子晓阳讨论核聚变——这条技术传承的线,早已跨越了代际,成了企业的血脉。

“我明白了。”林卫国握紧千分尺,“不追求速度,追求质量;不追求规模,追求深度。就像这把千分尺,精准、耐用,经得起时间考验。”

夕阳下,父子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的实验室里,晓阳团队正在调试新的核聚变装置,指示灯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车间里,郑师傅的徒弟们正在组装最新的车规级芯片生产线,手法和当年郑师傅教的一模一样。

林建军知道,“百年计划”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三代人、甚至更多代人接力完成的使命。从精密仪器到芯片,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只要这股“传承”的劲头在,只要始终记得“科技报国”的初心,“建军科技”就一定能成为那块坚实的“压舱石”,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浪潮中,稳稳地驶向更远的未来。

夜幕降临,总部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璀璨的星河。林卫国站在办公室,看着“百年计划”的执行表,在“2030年”那栏郑重写下:“实现3纳米芯片量产,向建军科技50周年献礼。”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新的接力已经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