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69章 放权与“新生活”

建军科技的董事会决议通过时,窗外的玉兰花刚开得正好。林建军放下签字笔,看着决议书上“林卫国接任董事长”的字样,突然觉得手里的钢笔轻得像片羽毛。二十六年了,从1984年在旧厂房里签下第一份设备采购合同,到今天把企业的接力棒交出去,他的指节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茧,鬓角也早已染霜。

“爸,您再考虑考虑?”林卫国坐在对面,眼里带着复杂的情绪。这份决议是林建军坚持要提的,三个月来,他已经劝过五次,“您身子骨还硬朗,再掌舵几年没问题。”

“该放手了。”林建军把钢笔放进笔帽,动作从容,“我今年六十八,脑子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了。你看晓阳搞的可控核聚变,那些公式我得翻着书才能看懂。企业要发展,就得让更懂时代的人来带。”

他想起上个月去研发中心,听见年轻工程师讨论“元宇宙”“区块链”,那些词汇像听天书。林卫国却能和他们聊得热火朝天,甚至提出“将量子通信技术融入元宇宙安全协议”的想法。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真的该退了。

董事会上,郑师傅作为职工代表,红着眼圈说:“林总,您要是走了,我们心里没底啊。”

“有卫国在,有你们在,我放心。”林建军站起身,对着全场深深鞠了一躬,“这二十六年,感谢大家陪我一起拼。从今天起,我只是个普通顾问,企业的事,听新董事长的。”

掌声雷动,很多老员工偷偷抹眼泪。苏岚坐在旁听席,看着丈夫挺直的背影,突然想起1984年他停薪留职那天,也是这样一副“破釜沉舟”的样子,只是那时眼里是闯劲,现在眼里是释然。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卸任后的轻快:【检测到“权力平稳交接”,符合“家族传承可持续”原则。】

【奖励“国际科技合作人脉资源”:包含诺贝尔 laureate、顶尖实验室主任等关键人脉,助力企业全球化合作。】

退休后的第一天,林建军没有睡懒觉。早上六点,他习惯性地往厂里走,走到半路才想起自己已经不是董事长了,站在街角的槐树下,突然有些茫然。苏岚打来电话,笑着说:“在家呢?我给你报了个摄影班,今天开课,别忘了。”

摄影班里,大多是退休的老人,拿着相机拍花草、拍鸟。林建军却总把镜头对准中关村的科技园区,拍年轻工程师匆匆的脚步,拍研发中心亮至深夜的灯光。“老林,你这拍的哪是照片,是纪录片啊。”同桌的老张打趣道。

“习惯了,看不得这些年轻人熬夜。”林建军翻着照片,突然指着一张说,“你看这小伙子,像不像卫国年轻时?”照片里,一个戴眼镜的工程师正趴在设备上调试,眉头紧锁,和1988年林卫国刚回国时一模一样。

苏岚把他的照片整理成相册,取名《我的中关村》,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林建军看着相册,突然说:“咱们出去走走吧,看看国外的科技园区,也学学人家的经验。”

第一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恰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林建军凭着系统奖励的人脉资源,拿到了入场券。看着舞台上各国科学家领奖,他突然对身边的苏岚说:“当年咱们觉得诺贝尔遥不可及,现在晓阳的AI系统已经被提名了,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晚宴上,他见到了安德烈·海姆。当听说建军科技在研发“石墨烯芯片”时,海姆眼睛一亮:“我们实验室刚突破石墨烯量产技术,愿意和你们合作!”两人越聊越投机,当场约定下个月在曼彻斯特大学召开联合研发会议。

从瑞典到德国,从美国到日本,林建军和苏岚的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的科技重镇。在慕尼黑的汽车电子实验室,他看着建军科技的车规级芯片被装进宝马的自动驾驶系统,眼里满是骄傲;在硅谷的量子计算中心,他和科学家们讨论“量子纠错码”,提出的方案被赞“有工业级的实用性”。

“你这哪是退休,是换了个地方上班。”苏岚看着他每天和林卫国通电话讨论技术,无奈又好笑,“人家退休带孙子,你倒好,天天和老外聊芯片。”

“带孙子也不能耽误正事。”林建军笑着拿出手机,屏幕上是晓阳发来的可控核聚变实验数据,“你看,阳阳他们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突破了100秒,离商用又近了一步。”

回国后,林建军把考察笔记整理成厚厚的报告,交给林卫国。里面不仅有国外技术动态,还有他对“产学研结合”的思考:“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企业出资金,研究所出技术,政府搭平台,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林卫国看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字因为飞机颠簸写得歪歪扭扭,眼眶突然热了。他知道,父亲所谓的“退休”,只是换了种方式参与——不再管具体管理,却把视野放得更远,为企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跨国合作的喜悦:【“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初步建成,建军科技与5家海外顶尖实验室达成合作。】

【奖励“技术转化加速方案”:包含中试基地建设标准、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缩短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

根据方案,林建军建议在苏州建立“国际联合中试基地”,把海外的先进技术先在这里做量产验证。“不能让好技术烂在实验室里。”他在奠基仪式上说,“当年咱们的光刻胶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用了三年,现在有了经验,要把这个时间压缩到一年。”

基地落成那天,郑师傅特意拄着拐杖来参观。看着全自动的生产线,他对林建军说:“林总,您这哪是放权,是把盘子铺得更大了。”

“放权不是放手不管。”林建军望着生产线,眼里闪着光,“就像养孩子,小时候得扶着走,长大了就得让他自己闯,但路怎么走,总得帮着把把关。”

夕阳下,两人站在基地的观景台上,看着第一批石墨烯芯片下线。林卫国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爸,海姆教授说我们的量产良率比他们还高3%!”

“好小子,有你的。”林建军笑着挂了电话,转头对郑师傅说,“你看,长江后浪推前浪,咱们这些老骨头,就该在沙滩上晒晒太阳,看着他们往前冲。”

回家的路上,苏岚递给他一张照片,是他在斯德哥尔摩拍的诺贝尔奖证书。“你看,虽然咱们没拿奖,但咱们的技术用到了全世界,这比拿奖还厉害。”

林建军把照片放进钱包,和家人的合影放在一起。他知道,退休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不再站在聚光灯下,却能以更从容的姿态,看着自己亲手浇灌的树长得更高,看着下一代人跑得更快。

晚上,他收到晓阳的视频电话,背景是合肥的核聚变实验室,屏幕上跳动着高温等离子体的参数。“爷爷,我们准备挑战300秒!”少年的脸上满是汗水,眼里却亮得惊人。

“注意安全,大胆试。”林建军的声音温柔却坚定,“爷爷在这儿看着你们。”

挂了电话,他走到阳台,看着中关村的夜景。研发中心的灯依旧亮得耀眼,像一片永不熄灭的星河。他知道,那些灯光里,有他的青春,有林卫国的奋斗,更有晓阳那代人的未来。

放权后的“新生活”,原来不是远离,是更深的融入——融入科技发展的长河,融入家族传承的脉络,看着自己播下的种子,长成一片森林。而这片森林,终将为国家的科技事业,遮挡更多风雨,撑起一片蓝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