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64章 苏岚的“慈善事业”

春风刚吹绿太行山深处的梯田,苏岚就带着基金会的第一批助学款,踩着泥泞的山路走进了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她裹着深绿色的冲锋衣,裤脚沾满了黄泥巴,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名单——上面是村里12名因贫困辍学的女童姓名,最小的才8岁,最大的已经14岁,在家里帮着放羊、喂猪。

“苏大姐,您这又是何苦?”村支书扛着锄头跟在后面,黝黑的脸上满是过意不去,“山路这么难走,您打个电话,我们把孩子送下山就是。”

苏岚笑着摆摆手,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不亲眼看看,心里不踏实。”她想起三个月前,在一次企业捐赠活动中,看到这个村的照片——土坯房的窗户糊着塑料布,几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扒着教室门缝往里看,眼里的渴望像星星一样亮。那时她就下定决心:“得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走进村委会的土坯房,12个女孩已经在屋里等着,怯生生地挤在墙角,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手里还捏着没织完的毛衣。14岁的小梅头发枯黄,手指关节因为常年干农活有些变形,见了生人就往同伴身后躲——她本该上初中,却因为弟弟要上学,被父亲勒令在家帮忙。

“孩子们,别怕。”苏岚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柔和,“阿姨来,是想送你们回学校读书。学费、书本费、住宿费,阿姨的基金会全包了,还每个月给你们发生活补贴。”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小梅的奶奶抹着眼泪说:“苏大姐,不是我们不想让娃读书,是家里实在……”

“我知道。”苏岚握住老人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她生疼,“但女孩子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不被困在这山里。您看我,当年要是没读书,现在可能还在老家种地呢。”

她从包里掏出崭新的书包和文具,分给每个孩子:“这是给你们的,明天就跟我下山,去县里的寄宿学校报到。”

那天晚上,苏岚住在村委会的值班室,听着窗外的狗叫声,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自己年轻时,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想让她辍学嫁人,是老师一次次上门劝说,才保住了她的读书机会。后来她考上卫校,成为医生,再到工厂当财务总监,每一步都离不开“读书”这两个字。

“要是能让更多女孩像我一样,靠读书改变命运就好了。”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基金会标志——一朵绽放的兰花,是林建军帮她设计的,取“苏岚”的谐音,也象征着“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春日融雪般的温润:【检测到“慈善事业启动”,苏岚的公益行动符合“社会价值传承”主线。】

【奖励“公益项目管理指南”:包含资助对象评估体系、资金透明化管理方案、长期跟踪机制,助力基金会规范化运作。】

林建军把指南打印出来,第二天一早就寄给了苏岚。指南里的“女童教育需求评估模型”让苏岚眼前一亮——不仅要看家庭收入,还要考察女孩的学习意愿、当地学校的师资水平,甚至包括“是否存在重男轻女观念”等隐性因素,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孩子身上。

“这指南太及时了!”苏岚在电话里激动地说,“我正发愁怎么筛选资助对象,这里面的‘量化评分表’正好能用。”她按照指南的方法,给涞源的12个女孩打分,小梅因为“自学完小学课程”“强烈表达读书意愿”,得分最高,成为重点资助对象。

基金会的名字定为“苏岚基金会”,启动资金是苏岚和林建军共同捐赠的1000万元——其中有她多年的积蓄,也有林建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金。苏岚发挥她“铁算盘”的专长,亲自制定财务制度:每一笔捐款都公示来源,每一笔支出都附上发票,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审计,在官网实时更新,接受社会监督。

“钱来得不容易,不能乱花。”她在第一次理事会说,“咱们资助一个女孩从小学读到大学,大概需要5万元,1000万只能帮200个孩子。得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受益。”

为了让基金会走得更远,苏岚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推出“一对一结对”模式:建军科技的员工可以自愿资助一个女孩,定期通信,了解她们的学习生活。郑师傅第一个报名,结对资助了小梅,每个月都给她寄去励志故事和新文具,落款是“你郑爷爷”。

苏岚收到了小梅的第一封回信,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认真:“苏阿姨,我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三,老师说我可以考上县一中。谢谢您让我读书,我以后想当医生,像您一样帮助别人。”信的末尾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郑爷爷的故事我都背下来了”。

苏岚把信贴在基金会的办公室墙上,旁边是更多孩子的来信。有的说“第一次见到电脑”,有的说“当上了班长”,还有的说“爸爸不再让我辍学了”。这些朴素的文字,成了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雨后春笋般的生机:【“苏岚基金会”规范化运作成效显着,获社会广泛认可。】

【奖励“教育公益资源对接平台”:整合高校、企业、志愿者资源,为受助女孩提供升学指导、职业规划、实习机会。】

借助这个平台,苏岚联系上了北京的几所师范大学,设立“苏岚奖学金”,鼓励受助女孩报考师范专业,毕业后回乡任教,形成“资助-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她还让林卫国安排,每年暑假组织受助女孩到建军科技参观,让她们看看“知识能造出怎样的奇迹”。

小梅果然考上了县一中,还在参观建军科技时,对着林卫国的芯片实验室睁大眼睛:“原来手机里的芯片是这样做出来的!”林卫国笑着说:“等你考上大学,也可以来这里工作。”

这一年,“苏岚基金会”已经资助了800多名女童,覆盖河北、甘肃、云南等8个省份,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央视来采访时,苏岚穿着洗得发白的冲锋衣,站在山村小学的操场上,身后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您为什么坚持做女童教育?”记者问。

苏岚看着远处山坡上放羊的女孩——那曾是小梅的样子,如今她们都坐在教室里。“因为我知道,一个女孩受教育,能影响三代人。”她的声音不大,却格外坚定,“这些孩子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学成归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采访播出后,基金会收到了更多捐款,有企业的大额捐赠,也有普通人的小额汇款。一个署名“傻柱家常菜”的捐款附言写道:“苏大姐,老傻让我捐的,他说能让孩子读书,比啥都强。”苏岚知道,这是傻柱的继女槐花捐的,心里暖烘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