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45章 年的“香港回归”

1997年6月30日的傍晚,建军科技的大礼堂里灯火通明,红绸布装饰的主席台正中央挂着巨幅五星红旗,旁边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图案。员工们早早搬来小板凳,连车间的老郑师傅都拄着拐杖来了,手里还攥着个半导体收音机,生怕错过半点声响。

“小林,你看这布置中不中?”傻柱穿着崭新的白衬衫,正指挥食堂的伙计往桌上摆西瓜,他现在是厂里的“后勤顾问”,这种集体活动总少不了他操心,“我特意多买了两箱汽水,今晚让大伙喝个痛快!”

林建军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人群。林卫国带着研发部的同事坐在前排,手里还拿着份芯片测试报告,却频频看表;苏岚正帮着调试投影仪,屏幕上已经出现了央视直播的预热画面;最显眼的是林晓阳,这孩子刚放暑假,穿着少先队的红领巾,坐在第一排正中央,小腰挺得笔直,眼睛瞪得溜圆。

“爷爷,香港以前为什么是英国的?”晓阳仰起脸,手里攥着本《香港的历史》,那是林建军特意给他买的。

“因为以前国家弱,被人欺负了。”林建军摸了摸孙子的头,指着屏幕上的维多利亚港,“你看那里的高楼,很多都是中国人建的,但管理权却在别人手里。今天之后,就不一样了。”

晓阳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着屏幕喊:“爸爸!你看!英国的军舰!”

林卫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镜头里的皇家海军舰艇正缓缓驶离港口,甲板上的米字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他放下测试报告,语气沉重:“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国家不强,连自己的土地都守不住。咱们搞芯片,搞高科技,就是为了让国家不再受欺负。”

晚上11点,礼堂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投影仪的嗡鸣。当英国国旗开始缓缓降下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掉根针都能听见。郑师傅的收音机里传来清晰的报时声,和屏幕上的倒计时重合:“10,9,8……”

“升!”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屏幕上的解放军仪仗队步伐铿锵,每一步都像踩在所有人的心跳上。礼堂里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地哭了,有人互相拥抱,傻柱举着汽水喊道:“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林建军看着屏幕上的升旗画面,眼眶也有些发热。他想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己还是个孩子,听父亲说“中国人站起来了”;想起1978年改革开放,他在轧钢厂第一次接触到进口设备,心里憋着股“一定要赶上”的劲;想起1995年“建军1号”手机下线,看着“中国芯”三个字时的自豪……原来这几十年的奋斗,都藏在“国家强大”这四个字里。

“爸,您看。”林卫国碰了碰他的胳膊,屏幕上正在播放香港市民挥舞国旗的画面,“他们举的标语是‘祖国万岁’。”

“是啊,祖国万岁。”林建军感慨道,“以前咱们觉得香港遥不可及,现在它回来了,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家。这背后,是国家一天天强大给的底气。”

直播结束时,天已经蒙蒙亮。林建军让苏岚带着老人和孩子先回去休息,自己则和林卫国留在礼堂,两人坐在空荡荡的会场里,看着屏幕上反复播放的升旗画面。

“爸,我突然明白您为什么坚持要搞自主研发了。”林卫国的声音有些沙哑,“以前总觉得把技术做好就行,现在才懂,咱们做的不只是芯片,是国家的底气。就像香港回归,没有强大的国力,谈何容易?”

林建军点头:“当年我在斯坦福访问,外国教授总问‘中国能造出高精度量具吗’,那语气里的轻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现在咱们的手机芯片能在国际市场立足,他们再不敢小看中国技术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检测到“国家主权回归重大时刻”,符合“家国同频”主线。】

【奖励“量子通信基础理论”:包含纠缠态光子传输原理、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为下一代通信技术储备核心知识。】

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瞬间展开一幅全新的技术图景:量子比特的叠加态特性可实现超光速通信,纠缠粒子对的“非局域性”能突破传统加密技术的瓶颈……这些理论晦涩难懂,却指向一个清晰的未来——谁掌握了量子通信,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信息安全的命脉。

“卫国,你看这个。”林建军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凭着记忆写下“量子纠缠”“密钥分发”等关键词,“这是未来通信技术的方向,比GSm先进得多,咱们得提前布局。”

林卫国看着这些术语,眼睛猛地亮了:“我在斯坦福听过相关讲座,但一直没找到突破点。爸,您这些思路……像是捅破了窗户纸!”他立刻拿出笔,在旁边补充公式,“如果能实现单光子探测,量子密钥的安全性就能达到理论极限,这对国防通信太重要了!”

父子俩在晨光中讨论了很久,直到晓阳蹦蹦跳跳地跑进来:“爷爷,爸爸,奶奶让你们回家吃早饭!”他手里拿着面小国旗,在两人面前挥舞,“老师说,今天全中国的小朋友都要升国旗!”

“对,升国旗。”林建军站起身,牵着孙子的手,“晓阳,你记住今天这个日子。香港回归,是因为国家强了;国家要强,就得靠科技,靠你们这代人。”

晓阳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爷爷,我以后要发明比量子通信更厉害的技术,让中国永远是最强大的国家!”

回家的路上,街道两旁的店铺都挂起了国旗,晨练的老人哼着《歌唱祖国》,卖早点的摊主用塑料袋给顾客包着小国旗,整个北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郑师傅拄着拐杖站在厂门口,看见林建军就喊:“林总,今天食堂加菜,我做了红烧肉,管够!”

“好,让大伙都尝尝你的手艺。”林建军笑着回应,心里却在琢磨系统奖励的理论。他知道,量子通信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但今天这个日子让他更加确定——国家的发展需要长远布局,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必须越过眼前的成绩,看向更远的未来。

上午9点,厂里举行了升旗仪式。林建军作为董事长,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看着国旗在朝阳中舒展,他想起1951年刚到四合院时,院里挂的还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语;如今,标语变成了“科技强国,民族复兴”,而他和儿子、孙子,正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字刻进时代的年轮里。

仪式结束后,林卫国把量子通信的初步研究计划放在了林建军桌上。方案里写着:“第一年攻克单光子源技术,第二年完成实验室级密钥分发,第三年……”每一步都清晰扎实,像他们当年攻克光刻胶技术时一样。

“我让小张牵头,成立个专项组。”林卫国指着方案,“咱们的半导体技术积累能用上,尤其是高精度探测器,正好和量子通信的需求匹配。”

林建军拿起方案,在“十年规划”那页签下名字。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签名上,墨迹很快变干,像一个郑重的承诺。他知道,从高精度量具到半导体芯片,再到量子通信,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只要每代人都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的科技大树就会越来越茂盛。

傍晚,全家坐在电视机前,回看香港回归的盛况。晓阳趴在地毯上,用积木拼“香港会展中心”,嘴里念念有词:“这里是升旗台,这里是解放军叔叔……”林卫国在旁边修改量子通信的方案,苏岚在厨房忙碌,锅里的红烧肉香气飘满客厅。

林建军靠在沙发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无比踏实。香港回归,是国家统一的里程碑;而他们一家三代的科技接力,是民族复兴的缩影。系统奖励的理论还在脑海里盘旋,他知道,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尊严与未来。

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天空,像一幅壮丽的油画。林建军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讲的香港故事,那时觉得遥远而模糊;而现在,这个故事有了崭新的篇章,而他和家人,有幸成为书写新篇章的人。

“爷爷,你看我拼的会展中心!”晓阳举着积木模型跑过来,眼里的光比晚霞还亮。

林建军接过模型,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中国——量子通信网络覆盖全国,自主芯片驱动着各行各业,而像晓阳这样的年轻人,正带着更先进的技术,让祖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个夜晚,注定被铭记。不仅因为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更因为无数像林建军一家这样的中国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而这信念,将像种子一样,在岁月的浇灌下,长成支撑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