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41章 阎埠贵的“寿终正寝”

南锣鼓巷改造后的胡同里,寒风还带着料峭的凉意。林建军提着个果篮,站在一栋新式居民楼前,抬头望着三楼的窗户——那里曾住着阎埠贵,那个在四合院里算计算计了一辈子的“三大爷”。

“林先生,您来了。”居委会的王主任迎上来,脸上带着惋惜,“阎大爷凌晨走的,走得挺安详,手里还攥着个账本呢。”

林建军心里微微一沉。阎埠贵今年整九十,去年冬天就听街坊说他身体不大好,总念叨着三个儿子的不是。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手里还攥着那本记了一辈子的账,倒也符合他“算计一生”的性子。

走进阎家,客厅里挤着不少人,却没什么哭声,反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争吵。阎家三兄弟正围着一张桌子,对着房产证和银行存折争论不休,声音越来越大。

“这房子当年拆迁补了两居室,我是老大,理应多分一间!”阎老大唾沫横飞,手里挥舞着一张泛黄的分家协议,“爸当年写过,我结婚时他答应给我半间房的!”

“放屁!”阎老二推了他一把,“这几年爸住院,医药费都是我掏的,房子该归我!你除了过年来看一眼,管过啥?”

阎老三年纪最小,抱着胳膊冷笑:“爸上个月还跟我说,这房子留给他孙子娶媳妇,你们俩都别想!”

林建军站在门口,看着眼前这幕,突然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四合院——阎埠贵总拿着个小本子,蹲在槐树底下记谁家借了他一勺盐,谁家占了他半寸地界;三个儿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围着他要零花钱,被他用“算术题”糊弄过去;那时的阎家虽然清苦,倒也没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

“都别吵了!”王主任忍不住喝止,“阎大爷刚走,你们就为房子吵成这样,像话吗?”

三兄弟悻悻地住了嘴,却依旧互相瞪着眼。林建军扫过桌上的房产证,地址是安贞里的两居室,正是1983年四合院拆迁时分的补偿房。当年阎埠贵为了这房子,跟三个儿子红过无数次脸,总说“等我百年后,谁孝顺给谁”,没成想终究成了祸根。

他走到里屋,阎埠贵的遗体停在灵床上,盖着白布。床头柜上放着那个磨得发亮的账本,最新一页写着:“老大欠赡养费300元,老二欠药费500元,老三……”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病中强撑着写的。

林建军拿起账本,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从1950年代的“傻柱借醋半碗”,到1970年代的“秦淮茹换鸡蛋两个”,再到1990年代的“三儿交房租200元”,一页页翻过,像一部浓缩的四合院生存史。只是算到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都算不清了。

“林叔,您说句公道话。”阎老三突然走过来,语气带着求助,“这房子到底该给谁?”

林建军放下账本,看着他:“你爸生前最看重什么?”

阎老三愣了愣:“看重……钱,还有面子。”

“那他有没有说过,啥叫孝顺?”林建军看着三兄弟,“我记得你们小时候,他总教你们‘算盘打得精,赛过活神仙’,可没教你们‘为了房子逼死老子’。”

这话像巴掌一样打在三兄弟脸上,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阎老大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林建军作为“老街坊”代表,送去了一个花圈,挽联上写着“邻里一场,恩怨皆空”。他没多说什么,只是站在队伍后面,看着阎埠贵的骨灰盒被抬上灵车,想起最后一次见他的情景——

那是1996年的秋天,阎埠贵拄着拐杖在菜市场摆摊卖自家种的白菜,一块五一斤,少一分都不卖。林建军路过,笑着问:“三大爷,都这把年纪了,还跟人计较一毛两毛?”

阎埠贵梗着脖子:“一分钱也是钱!我这白菜嫩,值这个价。”他顿了顿,看着林建军的车,突然叹口气,“还是你活得明白,搞技术,实打实挣钱,不像我们家这几个,就知道盯着我的房子。”

那时的阎埠贵,眼里已经没了当年的精明,只剩下老年人的落寞。他说三个儿子总因为房子吵架,老大想把房卖了换钱,老二想自己住,老三想留给儿子,没一个问他“冬天冷不冷,药够不够”。

“算计一辈子,图啥呢?”他当时喃喃自语,“还不如你爹(指林建军),教儿子学技术,家里安安稳稳的。”

葬礼结束后,三兄弟果然为了房子闹上了法庭。法院最终判决房子按份共有,老大老二各占40%,老三占20%,但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只能把房子挂牌出售,卖房款三人均分。消息传开,成了街坊邻里的笑柄——“阎家老爷子算计一辈子,最后儿子们为了他的房钱对簿公堂,真是报应。”

林建军听说后,只是摇了摇头。他想起系统之前的提示:“性格即命运,算计者终被算计所困。”阎埠贵的一生,就像他那本账本,算清了每一笔小账,却算错了人生的大账——他以为“钱”和“算计”能保全家平安,却忘了“家和”才是最大的财富。

这天下午,林建军去车间巡查,看见林晓阳在操作一台小型铣床,正在加工一个机器人零件。小家伙聚精会神,连爷爷来了都没发现,脸上沾着油污,眼神却亮得惊人。

“爷爷!”晓阳终于抬头,举起手里的零件,“您看我做的齿轮,精度0.1毫米!”

林建军摸了摸孙子的头,心里突然释然。阎埠贵的悲剧,不在于贫穷,而在于眼界——他把“算计”当成了生存的全部,却看不到“实干”和“传承”才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而他们家,从轧钢厂的技术传承,到半导体的研发接力,再到晓阳这代的科技启蒙,靠的从来不是算计,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尘埃落定的平静:【检测到“四合院旧人终局”,阎埠贵因果闭环完成。】

【奖励“处世智慧传承”:家族成员将更深刻理解“踏实为本,和睦为贵”,强化代际凝聚力。】

林建军看着研发部里忙碌的林卫国,看着财务室里认真核账的苏岚,看着车间里跟着郑师傅学技术的年轻人,突然觉得,阎埠贵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警示——人生不是算盘,敲不出绝对的精准;日子也不是账本,记不清所有的得失。真正能留下来的,是家风,是本事,是家人之间那份不计较的温暖。

傍晚,林建军让苏岚炖了锅排骨,叫上林卫国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吃饭。晓阳滔滔不绝地讲着学校的科技比赛,林卫国说着芯片研发的新进展,苏岚念叨着基金会的助学项目,笑声不时从窗户飘出去,落在初春的风里。

“爷爷,阎爷爷家为什么总吵架?”晓阳突然问。

林建军给孙子夹了块排骨:“因为他们总想着‘自己要多拿点’,忘了‘别人也需要’。”他看着儿子,“就像搞技术,光想着自己出成果不行,得团队合作;过日子,光想着自己占便宜也不行,得互相体谅。”

林卫国点点头:“爸说得对,我们研发部最近搞芯片测试,要是各干各的,肯定成不了,得互相补台才行。”

窗外的月亮升了起来,照着万家灯火。林建军知道,阎埠贵的故事已经落幕,但他留下的教训,会像镜子一样,照着后人的路。算计或许能得一时之利,却换不来长久的安宁;唯有实干和和睦,才能在时代的浪潮里,稳稳地扎下根来。

几天后,林建军路过安贞里的那栋居民楼,看见阎家的房子已经换了新主人,阳台上挂着陌生的衣服。他站了一会儿,转身离开,脚步轻快——四合院的旧人旧怨,终究会被新的生活覆盖,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会在时光里沉淀下来,成为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