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39章 林晓阳的“少年科技梦”

1996年的暑假,建军科技的职工家属院里,蝉鸣把午后的阳光织成一张滚烫的网。林晓阳蹲在梧桐树下,面前摊着一地的乐高积木,小手灵巧地摆弄着,嘴里念念有词:“齿轮要这样咬合,才能带动钻头……”

十岁的孩子已经长到了一米四,眉眼像极了父亲林卫国,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孩童的灵动。他正用乐高零件拼装一台“微型机床”,底座是用蓝色积木搭的“床身”,黄色齿轮组充当“传动系统”,连“主轴”上都套着个瓶盖做的“钻头”,转动起来还有模有样。

“晓阳,回家吃饭了!”苏岚在阳台上喊,手里的锅铲敲得铁锅当当响。这孩子放暑假就泡在院子里,要么拆收音机,要么拼积木,身上总带着股机油味,活脱脱一个小版的林建军。

林晓阳头也不抬:“奶奶,等我拼完这个进给机构!”他指着“机床”侧面的一根橡皮筋,“这样一拉,‘工作台’就能移动了,跟爷爷厂里的镗床一样!”

林建军刚从车间回来,听见孙子的话,脚步顿了顿。他悄悄站在树后,看着晓阳用铅笔在纸板上画图纸,上面歪歪扭扭地标着“齿轮比1:3”“行程5厘米”,突然想起四十多年前——自己也是这么蹲在轧钢厂的废料堆旁,用捡来的齿轮拼“小火车”,被老杨师傅笑着骂“小不点还懂机械”。

“这进给机构设计得不错。”林建军走上前,指着橡皮筋,“但弹性会衰减,换根细铁丝试试,用弹簧复位,精度更高。”

林晓阳吓了一跳,回头看见爷爷,眼睛立刻亮了:“爷爷!您看我拼的机床!能‘钻’木头呢!”他拿起一根牙签当“钻头”,演示给林建军看,果然在一块梧桐木上钻出个小坑。

林建军蹲下身,接过“机床”仔细看。虽然是积木拼的,但传动原理、结构布局都透着股子灵气,尤其是那个“手动进给”的设计,简单却实用,像极了他年轻时在车间用的土办法。“不错,懂得用杠杆原理省力了。”他摸了摸孙子的头,“齿轮为什么用1:3的比例?”

“因为我想让‘钻头’转得快一点!”林晓阳拿起图纸,指着上面的计算式,“我数过,大齿轮30个齿,小齿轮10个齿,转一圈大齿轮,小齿轮能转三圈!”

林建军心里一动。这孩子不仅会拼,还会算,对机械的理解远超同龄孩子。他想起系统上个月的提示:“家族科技传承进入关键期,需强化少年阶段启蒙。”当时没在意,现在看来,晓阳身上确实藏着不一般的天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孩童笑声般的清亮:【检测到“少年科技天赋显现”,符合“三代传承”主线。】

【奖励“儿童编程机器人套件”:包含可视化编程模块、机械臂组件、传感器单元,适配10岁儿童认知水平,可完成从机械组装到逻辑编程的全流程启蒙。】

一个彩色的包装盒凭空出现在储物间的货架上,印着“未来工程师”的字样,里面的零件分门别类,还有本图文并茂的说明书,连如何教孩子理解“循环语句”都写得清清楚楚。

“晓阳,跟爷爷来。”林建军拉起孙子的手,往家走。苏岚把饭菜端上桌,笑着问:“爷孙俩又琢磨啥呢?”

“给晓阳看个好东西。”林建军从储物间抱出机器人套件,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林晓阳眼睛瞪得溜圆,伸手想去摸,又不好意思地缩了回去。

“这是给你的。”林建军拆开包装,拿出一个白色的机械臂,“能拼机器人,还能教它说话、干活,比乐高高级多了。”

林卫国恰好从研究所回来,看见桌上的套件,愣了一下:“爸,这是德国那款‘儿童编程启蒙套装’吧?我在慕尼黑展览上见过,国内还没上市呢。”

“晓阳有机械天赋,该学学编程了。”林建军拿起说明书,指着上面的流程图,“机械是骨架,编程是灵魂,两者结合,才能造出真正的智能机器。”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晓阳彻底迷上了编程机器人。他每天趴在茶几前,先按图纸拼出会走路的“机器人”,再用配套的平板编程——拖拖拽拽的积木式指令,让机器人按指定路线前进,碰到障碍物会转弯,甚至能数出面前有几个杯子。

“爷爷,您看!”一天下午,晓阳兴奋地拉林建军来看,“我给机器人编了个新程序,它能自己把散落的积木推到盒子里!”

机器人在地板上移动,机械臂灵活地伸缩,真把几个乐高块归拢到了塑料盒里。林建军注意到,晓阳还加了个“校准程序”——如果一次没推准,机器人会后退重新调整位置,这已经有了“容错机制”的雏形。

“为什么加校准步骤?”林建军故意问。

“因为它有时候会‘手抖’。”晓阳指着机械臂的关节,“就像我用钻头时,手不稳会打偏,得再来一次。”他拿起平板,指着上面的循环指令,“我让它最多试三次,还不行就‘报告错误’,跟爸爸实验室的机器一样!”

林卫国站在门口,听见儿子的话,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自己十岁时,最大的玩具是父亲做的木头小飞机;而现在,儿子已经能摆弄编程机器人,还懂得“容错机制”,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家族的传承。

【叮!】

系统提示再次响起,带着进度条加载完成的提示音:【“儿童编程机器人”启蒙成功,林晓阳展现跨学科学习能力。】

【家族科技传承进度:80%。提示:需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可引导参与简单科研辅助工作。】

林建军看着提示,心里有了主意。他从车间带回来一个报废的传感器,交给晓阳:“能不能让你的机器人‘看见’这个零件?比如,靠近时会亮灯?”

这比之前的任务难多了,需要把传感器和机器人的电路连接起来,还要编写识别程序。晓阳研究了三天,手指被电烙铁烫了好几个小泡,终于在第四天成功了——当传感器靠近金属时,机器人头顶的LEd灯就会亮起,还会发出“嘀嘀”的提示音。

“成功了!”晓阳举着机器人跑向车间,林建军正在调试一台新的坐标测量仪,他拉着爷爷的衣角,“爷爷,您看!我的机器人能‘找’零件了!”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千分尺,蹲下身看着孙子满是油污的小脸,突然想起老首长的话:“技术报国,要靠几代人接力。”他这代人打下了基础,林卫国这代人实现了突破,而晓阳这代人,或许真能站在世界的前沿。

“晓阳,想不想跟爷爷学真正的机床?”林建军指着车间里的小型教学车床,“等你再长大点,爷爷教你车零件,咱们一起造更厉害的机器。”

林晓阳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两颗星星:“想!我要造比爸爸的芯片还厉害的东西,让中国的机器人全世界第一!”

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光洁的金属工作台面上,像一幅跨越时代的画。林建军知道,家族的科技传承之路,还在继续。从他当年在四合院煤棚里画图纸,到林卫国在斯坦福实验室攻关芯片,再到晓阳用编程机器人探索未来,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

晚上吃饭时,晓阳的小脸上还沾着焊锡的痕迹,却滔滔不绝地讲着机器人的新功能。苏岚给孙子夹了块排骨,笑着说:“这孩子,跟他爷爷、爸爸一个样,谈起机器就没完。”

林建军看着儿子,又看看孙子,突然觉得无比踏实。窗外的家属院亮起了灯,每扇窗户里都藏着故事,而他们家的故事,始终围绕着“技术”和“传承”这两个词。系统的传承进度停留在80%,林建军知道,剩下的20%,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晓阳自己一步步去走。

但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看到,那个埋在三代人心里的科技梦,正在晓阳的手中,一点点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而这,或许就是对“科技报国”最好的诠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血脉里流淌的热爱,是一代又一代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坚定前行的脚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