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25章 年的“技术坚守”

1989年的深秋,中关村的风带着前所未有的寒意,卷着枯叶拍打在建军精密仪器厂的铁皮厂房上。林建军站在半导体研发部的窗前,看着货车把最后一批进口光刻胶运出仓库——那是合作的外资企业撤离前,按合同交付的最后一批原材料,之后,这条线就断了。

“爸,英特尔的工程师刚发来电报,说终止所有技术合作,连之前答应转让的封装设备图纸都要收回。”林卫国拿着电报走进来,手指因用力而发白,电报纸上的“不可抗力”四个字像冰锥,刺得人眼睛生疼。

车间里一片沉寂,刚调试好的引线键合机还没来得及投产,就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小马蹲在地上,手里捏着块没封装的芯片,喃喃道:“这可咋办?咱们的16位处理器刚通过测试,就差封装量产了……”

苏岚从财务室匆匆赶来,账本抱在怀里,脸色凝重:“外资撤资带走了30万预付款,这个月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银行那边说‘国际形势不稳’,不肯续贷,研发部的设备款还欠着15万……”

林建军没说话,走到显微镜前,看着载物台上的国产硅片。经过两年攻关,他们的硅材料纯度已经稳定在99.9999%,芯片设计也突破了16位瓶颈,可卡在最后一步——封装用的光刻胶和键合丝,几乎全靠进口。外资一撤,等于被人掐住了脖子。

“要不……先停了半导体项目?”郑师傅犹豫着开口,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量具车间现在订单稳定,能撑住厂子。等形势好转了再说?”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点头。1989年的国际环境突变,外资撤离、技术封锁成了常态,中关村不少科技企业都选择收缩战线,保住基本盘。继续往里砸钱搞半导体,确实像往无底洞里扔钱。

林建军却摇了摇头,目光扫过墙上的“半导体自主化时间表”,那是林卫国归国时写的,上面用红笔标着“1990年实现封装国产化”。“停不得。”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越是别人卡脖子,咱们越要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现在停了,以前的投入全白费,将来再想追,更难。”

“可钱从哪来?技术从哪来?”苏岚急得眼圈发红,她比谁都清楚厂里的家底,“把量具车间的利润全投进去,也撑不过半年。”

林建军走到保险柜前,打开柜门,拿出个铁皮盒。里面是他和苏岚的积蓄——包括那笔国家特殊津贴,还有这些年攒下的私房钱,总共8万多。“先把这些钱投进去。”他把钱放在桌上,金属碰撞声在安静的车间里格外清晰,“不够,就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

“不行!”苏岚一把按住他的手,“那是咱们最后的窝!”

“房子没了可以再建,技术断了代,就再也补不回来了。”林建军掰开她的手,眼神里的坚定让苏岚说不出话,“当年在轧钢厂,咱们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不也啃下了坦克发动机的硬骨头?现在条件比那时好百倍,没理由认输。”

他转向林卫国:“你们研发部,把重点放在光刻胶和键合丝上。国外能做的,咱们凭啥做不了?”

林卫国看着父亲,突然挺直了腰:“爸,我这就组织攻关!斯坦福的实验室里,光刻胶的基本配方我记了大半,咱们可以反向工程!”

接下来的三个月,厂里变成了战场。林卫国带着研发团队住在车间,把外资留下的空样品瓶一个个拆开分析,用光谱仪测成分,用离心机分离胶体,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配方参数。郑师傅带着量具车间的工人,把镗床改成了简易的光刻胶涂布机,精度不够,就用千分尺一点点校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苏岚则跑遍了全市的化工厂,寻找能替代进口的原材料。苯乙烯单体买不到,就找燕山石化的老同事,用纯度稍低的工业级原料反复提纯;光敏剂缺货,她带着技术员去中药厂,试验用黄连素衍生物替代,虽然感光效率低了些,却能凑合用。

最困难的时候,林建军甚至去拜访了当年的老首长。老首长听完情况,把自己的离休金都拿了出来:“小林,这钱不用还。国家需要你们这样的硬骨头,砸锅卖铁也得把技术搞出来!”

就在研发陷入僵局,光刻胶的分辨率始终达不到要求时,系统的提示音终于响起,带着穿透阴霾的清亮。

【叮!】

系统的声音带着晶体般的纯粹:【检测到“自主研发攻坚”行为,符合“技术突围”主线。】

【奖励“光刻胶配方(简化版)”:适配国产设备的紫外负性光刻胶配方,包含树脂改性比例、光敏剂浓度优化、溶剂挥发控制参数,分辨率可达1微米,满足16位芯片封装需求。】

林建军立刻把配方参数写给林卫国。当看到“在树脂中加入5%的聚酰亚胺可提升附着力”“光敏剂浓度控制在0.8%可平衡分辨率与曝光速度”时,林卫国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他们卡了半个月的难题!

“就是这个!”他抓起笔在配方上修改,“爸,系统给的参数太关键了!咱们之前的光敏剂浓度太高,所以曝光后边缘发毛!”

三天后,第一锅国产光刻胶在改造的反应釜里诞生了。淡黄色的胶体透明均匀,涂布在硅片上,经紫外灯曝光、显影后,线条清晰得像用刀刻的,分辨率刚好达到1微米。

“成了!”林卫国拿着测试片跑出来,声音都在抖,“我们的光刻胶,能用来封装了!”

车间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甚至哭了出来。郑师傅用这光刻胶做了第一块封装芯片,测试结果显示,性能和进口的几乎一样,成本却只有五分之一。

【叮!】

系统提示再次响起:【“国产光刻胶突破”完成,打破国外垄断,符合“技术自主化”目标。】

【奖励“键合丝拉丝工艺”:利用国产紫铜优化拉丝参数,可替代进口金丝,成本降低80%。】

靠着这两项突破,建军精密仪器厂的半导体封装线在1990年初正式投产。第一批16位处理器芯片下线那天,老首长特意赶来,看着产品检测报告,激动地说:“好啊!你们不仅保住了技术火种,还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那天晚上,林建军站在车间,看着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产出的芯片,突然想起1989年深秋那个最冷的夜晚——他和苏岚在空荡荡的厂房里,对着账本计算还能撑多久,林卫国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打地铺,郑师傅把家里的煤炉搬到车间给设备保温……所有的艰难,都化作此刻机器运转的平稳声响。

苏岚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银行刚才打电话,说要给咱们追加贷款,还有好几家军工企业来订芯片。”她看着丈夫鬓角新增的白发,眼里的心疼藏不住,“苦日子总算熬出头了。”

林建军接过茶杯,看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色。1990年的晨光穿透云层,照在“建军精密仪器厂”的牌子上,也照亮了车间里“自主研发,永不言弃”的标语。他知道,技术封锁的寒冬或许还没过去,但只要守住这份“技术坚守”,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攻不下的关。

这条用汗水和坚持铺就的自主化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他们,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