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24章 应对“价格双轨制”的挑战

1988年的夏末,建军精密仪器厂的原材料仓库里,郑师傅正指挥工人把刚到的量具钢码放整齐。阳光透过气窗斜射进来,在钢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每块钢坯上都打着红色的标记——“8月储备,单价3.2元\/公斤”。

“老郑,这批钢够用到年底了吧?”林建军走进仓库,手里拿着份采购清单,眉头微微蹙着。清单上的价格红笔圈得触目惊心:同样的量具钢,国营物资站的计划内价格还是3.2元,计划外的市场价却飙到了5.8元,短短一个月涨了近一倍。

郑师傅直起身,抹了把汗:“够是够,就是这价格涨得邪乎。昨天去废品站淘零件,听那边说,南边的厂子为了抢批不锈钢,都快打起来了。”

林建军没说话,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物资市场。1988年的“价格双轨制”正走到最关键的节点,计划内平价物资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计划外的则随行就市,两种价格能差出两三倍。这种制度本意是为了平稳过渡,却催生出一大批“倒爷”,他们靠着关系拿到平价指标,转手就能翻倍卖出,把原材料市场搅得鸡犬不宁。

“林主任,不好了!”采购员小赵骑着自行车冲进院子,车筐里的搪瓷缸颠得叮当作响,“刚接到通知,下个月的计划内量具钢指标砍了一半,剩下的得按市场价买!”

车间里顿时静了下来,正在调试设备的工人都停了手。小马手里的扳手“当啷”掉在地上:“那成本不就涨上天了?咱们的千分尺本来就比进口的便宜,要是涨价,客户肯定不买了!”

苏岚拿着账本从财务室出来,脸色也有些发白:“我刚算了算,要是按市场价采购,咱们的利润率会从15%降到3%,再加上半导体研发部的投入,这个月可能要亏本。”她翻开账本,上面用红笔标着“紧急预案”,列着三条:削减非必要开支、推迟设备采购、暂停员工福利,每一条都透着无奈。

林建军走到车间的黑板前,拿起粉笔写下两组数字:“计划内3.2元,计划外5.8元,差价2.6元。我们每月用量5吨,也就是公斤,光这一项就要多花元。”他顿了顿,粉笔重重地敲在黑板上,“但我们不能涨价,客户是咱们的根,丢了根,厂子就活不成了。”

“那咋办?”郑师傅急得直转圈,“总不能赔钱卖吧?”

“有办法。”林建军放下粉笔,目光扫过全场,“系统上周提示‘价格双轨制下的原材料策略’,里面说可以建立‘多渠道采购网’——除了国营物资站,还要找乡镇企业、废品站,甚至直接对接钢厂的边角料车间,把采购成本拉下来。”

他从抽屉里拿出张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十几个点:“这是我按系统提示标的供应商:昌平的乡镇钢厂有过剩的优质钢,价格比市场价低15%;军工厂的废品站有淘汰的特种钢,虽然要自己切割,但纯度够;还有唐山的一家小轧钢厂,他们的边角料便宜,适合做小型量具。”

小赵眼睛一亮:“我去过昌平那家钢厂,老板是退伍军人,说只要能长期合作,价格还能再让点!”

“不止这些。”林建军转向林卫国,“你们半导体研发部用的硅材料,计划外价格涨得更凶,我托老首长联系了包头的一家研究所,他们有自己的提纯车间,价格能压到市场价的七成,就是得用咱们的检测设备换,你看行不行?”

林卫国正在调试的硅片检测仪正好缺个校准装置,闻言立刻点头:“太行了!他们的提纯技术在国内是顶尖的,能用设备换材料,等于咱们还赚了技术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的半个月,厂里掀起了“找渠道”热潮。郑师傅带着徒弟泡在废品站,把生锈的钢坯一块块敲干净,居然淘到了一批苏联产的高速钢,硬度比国产的还好;小赵跑遍了周边的乡镇企业,用“长期合作 现金结算”的方式,把量具钢的平均采购价压到了4.5元;苏岚则发挥财务专长,和供应商签订“阶梯价合同”——采购量越大,单价越低,把零散的需求集中起来,硬生生再砍下来0.3元。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林卫国。他带着团队用自研的硅片检测仪,帮包头研究所解决了纯度检测难题,对方不仅按优惠价供应硅材料,还把他们淘汰的一台电子束蒸发机半卖半送地给了厂里,省下了近万元的设备开支。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数据校验后的精准:【检测到“价格双轨制应对方案落地”,多渠道采购使原材料成本降低22%,符合“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指标。】

【奖励“供应商管理系统”:包含信用评级模型、库存预警机制、应急替代方案,可进一步优化采购效率。】

林建军把系统奖励的模型转化成表格,发给各部门:给供应商按“价格、质量、稳定性”打分,A级供应商保证优先付款,c级的则备着应急;库存低于警戒线时自动亮灯,比如量具钢低于3吨就启动紧急采购;每种材料都列出3个以上替代品,比如用轴承钢替代部分量具钢,虽然精度略降,但成本能再省10%。

九月底核算时,奇迹发生了——尽管计划内指标砍半,厂里的原材料综合成本不仅没涨,反而比上个月降了8%。千分尺的出厂价维持不变,订单量却比以前多了三成,连天津、上海的厂家都来进货,说“建军厂的量具性价比最高”。

在全厂大会上,苏岚展示的利润表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扣除所有成本,这个月净赚元,其中多渠道采购贡献了8000元!”她指着图表,“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15家稳定的供应商,再也不用看国营物资站的脸色了。”

林建军看着台下兴奋的工人,想起上个月最艰难时,郑师傅把家里的积蓄都取出来,说“给厂里应急”;苏岚拿着自己的私房钱去买国债,说“能赚点利息补贴家用”;林卫国带着研发部的年轻人,三天三夜没合眼,就为了能早日用上自研设备替代进口零件。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拿起一块刚生产的千分尺,精度达到0级,表面光洁得能照出人影,“是咱们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才扛过了这关。价格双轨制总有一天会取消,但这种抱团取暖、灵活应变的本事,会是咱们厂活下去的根基。”

深秋的傍晚,林建军站在扩建的厂房前,看着“年产值突破千万”的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远处的中关村已经有了科技园区的雏形,路灯下,年轻的创业者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像一群追逐星光的人。

他想起系统提示的“价格双轨制将在1992年并轨”,知道挑战还没结束,但心里却无比踏实。就像应对这次原材料危机一样,只要守住技术的根,扎稳管理的基,团结身边的人,再大的风浪,都能稳稳地扛过去。

车间里的机器还在运转,声音比任何时候都要沉稳有力。林建军知道,这声音里藏着的,不仅是一个小厂的生存智慧,更是一个国家在经济转型期,无数普通人用双手和智慧,写出的最生动的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