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23章 林卫国的“留洋与归国”

1985年的斯坦福大学,阳光透过棕榈树的缝隙,在半导体实验室的玻璃幕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卫国穿着白大褂,正对着电子显微镜调试硅片,屏幕上的原子排列图像清晰得像地图上的街道。他的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瑟·莱昂斯教授站在身后,手里拿着一份《自然》杂志,指着其中一篇论文笑道:“卫国,你的‘硅基外延生长缺陷控制算法’,比Ibm的团队快了三个月。”

林卫国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教授,这要感谢您提供的分子束外延设备,还有……中国的工业实践经验。”他想起在轧钢厂车间,父亲教他看轧机精度误差时说的话:“技术没有国界,但技术人有祖国。”那时他还不懂,直到在斯坦福看到实验室里标着“made in china”的廉价电子元件,才明白父亲那句话的分量。

作为国家公派的首批半导体专业留学生,林卫国在斯坦福的三年,像海绵吸水般吸收着前沿知识。莱昂斯教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格外赏识,不仅让他参与最核心的芯片设计项目,还带他走访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在英特尔总部,工程师们展示的386处理器原型,让他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国半导体产业与世界的差距——人家已经在研发32位芯片,国内还在攻关8位机的国产化。

【叮!】

脑海里突然响起的系统提示音,让林卫国握着探针的手顿了顿。这是父亲说过的“技术辅助系统”,只会在关键节点出现。此刻的声音带着芯片电流般的细微震颤:【检测到“核心技术突破契机”,符合“半导体自主化”主线。】

【奖励“芯片设计核心算法(简化版)”:包含动态逻辑电路优化、功耗控制模型,可直接用于国产16位微处理器研发,缩短研发周期40%。】

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卫国眼前瞬间清晰起来:算法将复杂的时序逻辑简化为模块化设计,用软件模拟替代部分硬件测试,正好解决国内设备不足的难题。他赶紧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公式,笔尖在纸上划过的速度,赶不上思路迸发的节奏。

莱昂斯教授看出了他的兴奋,递来一杯咖啡:“卫国,英特尔刚给我打电话,愿意为你提供年薪12万美元的职位,还能解决绿卡。”他看着这个弟子,“留在硅谷,你能站在世界最前沿。”

林卫国握着咖啡杯的手紧了紧。12万美元,在1987年的中国,是普通人几辈子都挣不到的数字。绿卡、先进设备、顶尖团队……这些诱惑像藤蔓一样缠绕过来。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苹果公司的总部大楼,那里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

可他眼前闪过的,却是父亲车间里那台德国老磨床,是苏岚账本上“半导体研发预算”的红色批注,是临行前父亲塞给他的那本《轧钢机械精度控制》,扉页上写着“技术报国,不在他乡在故土”。

“教授,谢谢您的好意。”林卫国转过身,语气异常坚定,“我想回国。”

莱昂斯教授愣住了,随即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你父亲上次来访问时,跟我说过同样的话。”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整理的16位处理器测试数据,或许对你有用。记住,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你父亲也说过。”

1988年的初春,北京机场的广播还带着滋滋的杂音。林卫国推着行李车走出闸口,一眼就看见人群中的父亲。林建军穿着件新做的中山装,头发比三年前白了些,却站得笔直,手里举着个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欢迎卫国回家”,字迹遒劲有力。

“爸!”林卫国跑过去,父子俩的拥抱带着跨越太平洋的力量。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林建军拍着儿子的背,眼眶有些发热。他刚从厂里赶来,工装口袋里还揣着建军精密仪器厂的最新报表——靠着高精度量具,厂子已经盈利,正准备扩建半导体检测车间,就等儿子回来掌舵。

苏岚也来了,手里提着个保温桶:“路上累了吧?我给你炖了排骨汤,还是按你小时候的口味做的。”她看着侄子(此处应为儿子,原文设定林卫国是林建军之子)晒黑的皮肤,眼里的心疼藏不住,“在那边没少吃苦吧?”

回家的路上,林卫国滔滔不绝地讲着硅谷的见闻,讲分子束外延设备的操作细节,讲芯片设计的最新趋势。林建军一边开车,一边听着,偶尔插一句:“咱们厂的精密加工车间能改造成净化间,就是缺台电子束蒸发机,你看能不能……”

“爸,我在斯坦福的实验室用过二手设备,知道怎么改造。”林卫国从包里掏出图纸,“我画了改造方案,用国产真空泵替代进口的,成本能降一半。”

林建军接过图纸,路灯的光落在上面,那些熟悉的机械符号和陌生的半导体参数交织在一起,像一幅跨越两代人的技术蓝图。他突然想起1977年送儿子去清华时,对方还在问“半导体和轧钢有啥关系”,如今却已成了能并肩作战的战友。

回到厂里,郑师傅带着工人们在车间挂起了“欢迎林工归国”的横幅。小马搬来刚调试好的金相显微镜:“林工,您看看这台,按您寄来的参数改的,能看清0.1微米的缺陷。”

林卫国凑过去看,样品台上放着块国产硅片,在镜头下,杂质分布清晰可见。他心里一酸——三年前离开时,国内还只能生产这种低纯度硅片,现在虽然有进步,却仍比国际水平差了两代。

“爸,咱们得建个半导体研发部。”林卫国放下显微镜,语气沉重,“不光要做检测设备,还得搞芯片设计,不然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林建军点头:“我早给你留着地方了。”他推开车间尽头的一扇门,里面空荡荡的,却预留了通风管道和防静电地面,“这一百平米,归你折腾。钱不够,厂里利润全投进来;人不够,你随便挑。”

【叮!】

林建军的脑海里响起系统提示,带着两代人接力的厚重感:【检测到“技术传承闭环形成”,林卫国归国与企业研发需求精准对接。】

【奖励“半导体封装技术手册”:包含引线键合工艺、热管理方案,适配国内现有设备,可直接量产。】

他把手册内容转述给儿子,林卫国眼睛一亮:“太好了!封装是咱们的短板,有了这个,设计出的芯片就能量产了!”他立刻在黑板上画起框图,“16位处理器分三步走:先仿后创,用系统算法优化现有设计;再建生产线,用爸的精密加工技术做封装;最后搞自主架构……”

看着儿子在黑板前侃侃而谈的样子,林建军悄悄退了出去。苏岚在走廊里等他,手里拿着刚算好的预算:“研发部第一年得投十万,可能会影响量具车间的扩张。”

“投!”林建军毫不犹豫,“十年后,人们会说,1988年建军精密仪器厂转向半导体,是最明智的决定。”他望着车间里亮着的灯光,那里,儿子正和小马他们讨论到深夜,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像极了自己年轻时在轧钢厂画图纸的节奏。

三个月后,“半导体研发部”的牌子挂了起来。林卫国带着从清华、北航招来的五个年轻人,开始了16位处理器的攻坚。他们没有进口设备,就用改造的旧机床做测试台;没有仿真软件,就用算盘和计算尺验证数据;林卫国更是把斯坦福带回的资料手抄了三份,生怕弄丢。

林建军偶尔会去研发部看看,不说话,就坐在角落看儿子工作。看着林卫国调试设备时专注的侧脸,他突然想起这孩子小时候拆收音机被骂的样子,想起高考前夜还在啃物理书的灯光,想起送他去机场时那句“爸,等我回来”。

秋天来时,研发部拿出了第一块样品。林卫国捧着芯片,手都在抖:“爸,测试通过了,性能达到英特尔8086的水平!”

林建军接过芯片,放在掌心,小小的一块,却重得像块烙铁。他知道,这不是终点,是起点——从轧钢精度到芯片精度,从父亲的磨床到儿子的显微镜,两代技术人踩出的脚印,正在通向中国半导体的未来。

车间外的玉兰花又开了,洁白的花瓣落在“建军精密仪器厂”的牌子上。林建军望着研发部亮至深夜的灯光,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把技术原封不动传下去,而是像接力赛一样,每个人都带着前人的梦想,跑得更快,更远。而他和儿子,正在这条路上,稳稳地传递着那根名为“技术报国”的接力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