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21章 创办“建军精密仪器厂”

1984年的早春,中关村附近的一间旧厂房里,林建军正踩着梯子粉刷墙壁,石灰水溅在他的蓝色工装裤上,画出一片不规则的白。窗外的玉兰花刚打花苞,寒风卷着沙尘扑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挡不住屋里热火朝天的劲头——这里即将成为“建军精密仪器厂”的诞生地。

“爸,横梁上的锈得用砂纸打掉,不然刷了漆也会掉。”林卫国踩着高凳,手里的砂纸在钢铁架上摩擦,火星溅起来,映着他年轻的脸。他特意从清华请假回来帮忙,眼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兴奋,“我跟实验室的王教授说了咱们的项目,他说愿意把高精度测量仪的课题放过来,算是校企合作!”

林建军从梯子上下来,抹了把脸上的灰:“好小子,这事办得漂亮。”他看着墙角堆着的机床零件,那是从轧钢厂废品堆里淘来的旧设备,被他带着郑师傅、小马几个老伙计修了半个月,勉强能凑合用,“先把场地收拾出来,下个月就得试生产。”

创办精密仪器厂的念头,早在一年前就扎了根。拒绝副厂长职位后,系统奖励的《精密仪器厂筹建方案》里,那句“国内高精度量具80%依赖进口,国产化迫在眉睫”像根刺,扎在林建军心里。他拿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那项“轧机液压微调技术”专利转让给上海机床厂的10万元转让费(系统奖励的“启动资金”),又找银行贷了5万,凑够了15万启动资金,这在1984年可不是笔小数目。

“建军,房租和设备定金我交了,还剩三万二。”苏岚抱着账本走进来,她上个月刚从医院辞了职,把家里的存折、债券全取了出来,头发利落地剪短了,透着股干练,“我列了个支出表,原材料采购得占大头,工人工资得留足三个月的。”

林建军接过账本,上面的字迹清秀工整,每一笔开销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旧厂房年租8000元,车床改造费元,量具钢采购款5000元……”最后那行“应急储备金5000元”让他心里一暖——妻子永远比他想得周全。

“钱不够再说,先把架子搭起来。”林建军拍了拍她的肩膀,“委屈你了,放着医院副院长不当,跟着我来这破厂房受累。”

“啥累不累的。”苏岚笑了,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你忘了?当年在四合院,你在煤棚里画图纸,我给你打手电,不也过来了?现在总比那时候强。”她指着墙上的规划图,“我算过了,只要能生产出0级千分尺,按市场价每把80块,月产500把就能保本,多出来的都是赚的。”

正说着,郑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扛着台磨床进来,老郑的脸憋得通红,嗓门却洪亮:“林主任,这台德国老磨床修好了!精度能到0.001毫米,不比进口的差!”

林建军赶紧迎上去,用手掂了掂磨床的工作台,稳重得像块磐石。这是他托老首长找的报废军工厂设备,当年是苏联专家留下的,被他拆了七遍,换了二十多个零件,终于让这“老古董”重新焕发了生机。“老郑,辛苦你们了,晚上我请大伙吃红烧肉。”

“吃啥肉啊,有活干就高兴!”郑师傅抹了把汗,“轧钢厂那边我已经辞了,我那俩徒弟也跟我过来,就信你林主任的技术!”

小马也骑着自行车赶来,车后座捆着个大箱子:“林主任,您要的游标卡尺标准件买到了!王府井那家仪表店的老师傅说,这是最后一套库存,给咱们按批发价算的。”

看着这群跟着自己“下海”的老伙计,林建军心里热烘烘的。1984年的“停薪留职”还算是新鲜事,放弃国营厂的铁饭碗,跟着他来这个前途未卜的小厂,需要多大的勇气?他想起系统提示的“初期团队凝聚力 20%”,或许这就是比技术更宝贵的财富。

厂房收拾得差不多时,麻烦却找上了门。街道办的人来看了两趟,说“私人办厂得有上级单位挂靠”,不然手续办不下来。林建军跑了三趟工业局,磨破了嘴皮,才找到当年认识的李局长,对方犹豫了半天,说:“我给你挂靠在区属集体企业名下,算是‘大集体’性质,先试半年,出了问题你自己担着。”

拿到营业执照那天,林建军把“建军精密仪器厂”的木牌挂在厂房门口,红漆是苏岚亲手刷的,在灰蒙蒙的旧厂房区里,像一团跳动的火苗。郑师傅带着徒弟们在车间挂起横幅:“造出中国最好的量具!”那字是林卫国写的,笔锋刚劲,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试生产那天,全厂人都捏着把汗。林建军亲自操作那台德国磨床,切削声像春蚕啃桑叶般均匀。第一个零件是300mm千分尺的测微螺杆,他屏住呼吸,看着砂轮一点点磨去多余的钢料,冷却液溅在脸上,冰凉刺骨。

“好了!”他关掉机器,用酒精棉擦净零件,放在检测平台上。小马立刻用激光干涉仪测量,数据出来时,小伙子的声音都在抖:“0级精度!误差0.0008毫米,比国标还高!”

车间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郑师傅激动地抱着林建军,差点把他勒得喘不过气:“成了!咱们真的成了!”苏岚背过身去,悄悄抹了把眼泪,手里的账本上,“第一批产品合格率100%”的字样格外清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共鸣般的清亮:【检测到“精密仪器国产化突破”,符合“填补技术空白”主线。】

【奖励“高精度量具材料配方”:包含量具钢热处理工艺优化参数、防锈涂层配方,可使产品寿命提升50%,成本降低15%。】

林建军看着脑海里的配方,热处理温度从830c调整到820c,保温时间延长20分钟,能有效减少应力变形——这正是国产量具精度不稳定的关键难题。他拍了拍郑师傅的肩膀:“老郑,明天咱们改改热处理工艺,保准让这千分尺用十年都不变形!”

消息很快传开,北京量具刃具厂的老厂长特意跑来参观,看着他们生产的千分尺,摸着检测平台叹道:“小林,真没想到啊,你们这小厂能做出这水平。我们厂的进口设备,也未必能稳定在0级精度。”他当场订了500把,说要给军工企业配套。

开业一个月后,林建军在车间召开第一次“厂务会”。苏岚汇报财务:“扣除成本,净赚8000块!”郑师傅说:“订单排到下个月了,得再招五个工人。”小马举着张图纸:“我设计了新型的深度尺,比老式的轻便30%。”

林建军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轧钢厂锅炉房,自己拿着第一把扳手的样子;想起在四合院煤棚里,偷偷画技术图纸的夜晚;想起拒绝副厂长职位时,心里那句“这辈子就适合跟机器打交道”。

窗外的玉兰花全开了,雪白的花瓣映着厂房的玻璃窗,像撒了一地的光。林建军站起身,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下一步,咱们要做半导体检测设备,给卫国他们的硅材料项目配套。记住,咱们办厂不只是为了挣钱,是要让中国的工厂,能用自己的仪器造出好东西!”

车间里的机器又开始运转,声音比任何时候都要响亮。林建军知道,“建军精密仪器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前路或许有风雨,或许有坎坷,但只要这群人攥紧手里的扳手,守住心里的技术,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夕阳西下时,他锁好厂门,看着那块“建军精密仪器厂”的木牌在暮色里闪光。远处的中关村已经亮起了灯,那里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创业者,正在用双手和梦想,敲打出属于改革开放的第一串节拍。而他的节拍,就藏在那一把把精密的量具里,藏在“中国制造”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