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17章 下岗潮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第317章 下岗潮

作者:墨染青衫踏月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2 14:10:30

1983年初春的轧钢厂,料峭的寒风还没褪尽,厂区公告栏前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压抑的争吵声和低低的啜泣。一张泛黄的公告纸被红笔圈出重点:“根据上级指示,我厂将进行优化组合,精减富余人员,名单如下……”

林建军挤开人群,目光快速扫过名单,在中间位置看到了“林建国”三个字。他心里“咯噔”一下——那是他远在石家庄的弟弟,在当地一家国营无线电厂当装配工,前几天还打电话说厂里要“动刀子”,没想到真被列进了下岗名单。

“林主任,您也看这个?”旁边的老郑叹了口气,指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听说全市的国营厂都在精减,光咱们厂就有五十多个,这往后的日子可咋过?”

林建军没说话,眉头紧锁。他比谁都清楚,这波“下岗潮”不是偶然——系统上个月就提示过“1983年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富余人员分流将成常态”,还奖励了一份《早期市场经济风险评估报告》,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传统制造业人员过剩问题将集中爆发”。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会成第一批被波及的人。

回到办公室,他立刻拨通了石家庄的长途电话。听筒里传来电流的滋滋声,半天才有人接起,是弟媳王桂英,声音带着哭腔:“哥……建国他被厂里开了,现在把自己关在屋里,饭也不吃,这可咋办啊?”

“让建国接电话。”林建军尽量让语气平静。

过了好一会儿,林建国才拿起电话,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哥……我没脸见人了。在厂里干了十五年,说不要就不要了,我这双手除了拧螺丝,啥也不会……”

“胡说!”林建军打断他,“你当年在部队修电台的手艺忘了?在厂里组装收音机的技术,到哪都饿不着!”他想起系统报告里的分析:“家电维修、小商品零售等服务业将成为吸纳下岗人员的主力,初期投入低,市场需求大。”

“那是投机倒把!”林建国的声音突然拔高,“前几年还抓这个呢!我一个国营厂的工人,去摆地摊?让人戳脊梁骨!”

林建军沉默了。他懂弟弟的顾虑——在那个“铁饭碗”还是金标准的年代,放弃国营身份去做“个体户”,需要多大的勇气。他想起自己当年提出承包制时的阻力,突然觉得,这波下岗潮里,困住人的不只是生计,更是观念。

“建国,你听我说。”林建军翻开系统奖励的报告,指着“家电维修行业分析”那页,“现在老百姓手里的收音机、电风扇越来越多,坏了没地方修。石家庄还没几家正经的维修店,你去干这个,是给大家方便,咋叫投机倒把?”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政策变了,上个月中央文件都说了,‘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合法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只有粗重的呼吸声。林建军知道弟弟在动摇,趁热打铁道:“我给你寄份资料,是北京这边家电维修的技术手册和进货渠道,你先看着。要是实在抹不开面子,就先偷偷试试,挣着钱了再说。”

挂了电话,他立刻从系统空间调出《家电维修技术大全》和《华北地区电子元件批发市场名录》,连夜抄录下来。手册里从电子管收音机到台扇电机的维修步骤,标注得比厂里的技术规程还详细,甚至有“用自行车零件代替电容”的应急法子,全是接地气的实用窍门。

三天后,林建国收到了厚厚的信封。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越看越心惊——里面不仅有技术资料,还有哥哥画的简易成本核算表:修一台收音机收5块,成本(零件 电费)1块5,一天修5台,就能挣17块5,比他在厂里的工资还高!

“这……能行吗?”他拿着核算表问王桂英,妻子擦着眼泪点头:“咋不行?总比在家等死强!我去给你找块木板当招牌,就写‘建国家电维修’!”

半个月后,林建军收到弟弟的来信,字里行间透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哥,我在菜市场边上摆了个摊,第一天就修好了三台收音机,挣了15块!有个大爷说我修得比百货大楼还好,还留了地址让我上门修电视……”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国营无线电二厂的保卫科找上门,说他“盗用厂里的技术机密”,没收了他的工具。林建国气不过,跑去理论,被人推搡着赶了出来,回家蹲在地上哭了半天。

王桂英赶紧给林建军打电话。林建军听完,直接找上了石家庄的轻工业局——他去年去那边交流技术时,认识了局里的张科长。“张科长,个体维修户也是在为群众服务,咋就成盗用机密了?”他把系统奖励的“个体经营政策汇编”拍在桌上,“您看文件第12条,‘允许个体劳动者使用公开的技术资料’,我弟弟修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型号,哪来的机密?”

张科长一看文件,又听说林建国是轧钢厂技术主任的弟弟,赶紧打电话让二厂把工具还了,还特意给市场管理处打了招呼:“只要手续齐全,合法经营,就得支持。”

拿到工具的那天,林建国在摊前挂起了正式的营业执照,是石家庄第一批个体维修户执照,编号“017”。他特意买了串鞭炮,噼里啪啦放了半天,周围的摊主都凑过来看热闹,有人撇嘴,也有人竖起大拇指。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时代浪潮特有的轻快:【检测到“下岗人员成功转型案例”,符合“市场经济初期实践”主线。】

【奖励“个体户经营优化方案”:包含客户维护技巧、零件库存管理、服务定价策略,可显着提升经营效率。】

林建军立刻把方案寄给弟弟。里面的“会员制”让他耳目一新——给老客户发积分卡,修满五次送一次免费保养,很快就积累了一批回头客。他还按照方案里的“零件库存表”进货,再也不会出现“有活干却缺零件”的尴尬,利润一下提了三成。

夏天来时,林建国的维修摊变成了两间门面的小店,雇了两个同样下岗的工友,不仅修家电,还开始卖组装的黑白电视机。他在信里说:“哥,我现在每天能挣五十块,比在厂里干半年还多!前几天二厂的厂长路过,还跟我递烟,想让我给厂里的退休职工搞定点维修呢!”

林建军拿着信,在轧钢厂的家属院散步。公告栏前的争吵声渐渐平息,下岗的工人们有的去了新建的小商品市场,有的跟着工程队去了南方,还有的像林建国一样,靠着一技之长开起了小店。空气里虽然还弥漫着不安,却多了种破釜沉舟的闯劲。

“林主任,听说您弟弟在下岗后开了维修店?”一个刚下岗的年轻工人拦住他,眼里满是期待,“我也会点电工活,您看我能干这个不?”

林建军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弟弟寄来的“经验总结”:“这是我弟弟写的,你拿去看看。记住,下岗不是末路,是换条路走。只要有手艺,肯实干,在哪都能活出个人样。”

年轻工人接过总结,如获至宝地跑了。林建军望着他的背影,想起系统报告里的话:“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每一次阵痛,都在孕育新的生机。”这波下岗潮里,有人迷茫,有人沉沦,但更多的人像林建国一样,在时代的浪潮里抓住了浮木,靠着自己的双手,拼出了一条新路。

秋风起时,林建国带着王桂英来北京进货,特意绕到轧钢厂看哥哥。他穿着崭新的夹克衫,手里提着当时稀罕的日本产录音机,说话底气十足:“哥,我打算明年在石家庄开个分店,让更多下岗的弟兄有活干。”

林建军看着弟弟眼里的光,想起年初那个绝望的电话,突然觉得,这波下岗潮虽然来得猛烈,却也冲开了计划经济的堤坝,让更多人看到了市场经济的活水。就像林建国店里的招牌写的:“修旧利废,服务便民”——简单八个字,却道尽了普通人在变革中的生存智慧:不抱怨,不等待,用双手挣饭吃,用实干谋出路。

送弟弟去火车站时,月台上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南下的打工者,他们的脸上有忐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林建军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些奔波的脚步中拉开序幕,而他和弟弟,都是这浪潮中的一滴水,既被时代推着向前,也在推着时代向前。

火车开动时,林建国从车窗里探出头喊:“哥,明年我给你捎台彩色电视机!”

林建军笑着挥手,看着火车消失在远方。铁轨延伸的方向,是无数普通人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的前路。下岗潮带来的阵痛终会过去,但在阵痛中生长出的勇气和韧性,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