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15章 系统奖励“半导体材料指南”

1982年深秋的清华园,银杏叶铺满了通往物理系的小径,踩上去沙沙作响。林建军提着一网兜苹果,站在“近代物理实验室”的红砖楼前,看着楼顶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忍不住笑了——这话林卫国小时候听他念叨过无数次,如今真成了儿子实验室墙上的座右铭。

“爸!”林卫国从楼里跑出来,身上的蓝布工装沾着几点白色粉末,是实验用的石英砂。他比暑假时瘦了些,眼镜片后的眼睛却亮得惊人,拉着林建军的胳膊就往实验室里带,“快进来,我们刚做出纯度99.99%的多晶硅,正想给您报喜呢!”

实验室里弥漫着氢氟酸的刺鼻气味,几个穿着白大褂的学生围在一台硅片炉前,蓝色的火焰舔舐着石英管,里面正在进行硅材料的气相沉积。靠墙的柜子上摆着一排排贴着标签的样品瓶,最上面那瓶贴着“林卫国 10.25”的标签,瓶底的硅锭泛着金属的光泽。

“这是我们组的王教授,这是我爸,轧钢厂的技术主任。”林卫国忙着介绍,王教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握着林建军的手笑道:“早就听卫国提起您,说您手把手教他看机械图纸,这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全系都是拔尖的。”

林建军看着儿子调试设备的侧脸,想起他小时候趴在轧钢厂车间的地上,看自己修机床的模样。时光过得真快,当年那个举着扳手都费劲的小家伙,现在已经能摆弄国内最先进的半导体设备了。

“王教授,孩子们辛苦。”林建军把苹果放在实验台的角落,“卫国说你们在攻关高纯度硅材料?”

“是啊,难啊。”王教授叹了口气,指着显微镜下的硅片,“国外能做到99.9999%,咱们现在最好的水平才99.99%,差两个数量级,就卡在这里了。没有高纯度硅,集成电路就是空谈,国家的半导体产业总不能一直靠进口。”

林卫国正在用镊子夹取硅片,闻言抬头道:“我们尝试改进提纯工艺,用三氯氢硅还原法,但总控制不好温度梯度,杂质含量降不下来。”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你看这杂质峰值,总是在10的负四次方徘徊。”

林建军凑过去看,屏幕上的杂质检测曲线像条倔强的尾巴,始终不肯落到合格线以下。他想起轧钢厂提炼特种钢时的经验——温度控制、气流速度、原料纯度,任何一个参数差一点,成品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半导体硅的提纯,原理相通,只是精度要求更高,堪称“工业上的绣花活”。

就在这时,脑海里的系统提示音如期而至,比实验室的仪器蜂鸣声更清晰。

【叮!】

系统的声音带着晶体般的纯粹质感:【检测到“国家战略技术需求”,符合“科技报国”主线。】

【奖励“半导体硅材料提纯工艺指南(1982版)”:包含三氯氢硅还原法温度梯度优化参数、石英器皿预处理方案、杂质检测误差修正公式,附国产替代原料采购渠道。】

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张精密的工艺流程图:三氯氢硅在1100c时的分解效率最高,但需配合每分钟5升的氢气流速;石英管必须用氢氟酸浸泡24小时,再经1200c焙烧,才能去除表面的钠杂质;甚至连检测时的探针压力,都标注着“0.5克力为最佳,避免硅片晶格损伤”。

最关键的是“杂质陷阱”解决方案——在提纯后期通入微量的硼元素,利用“掺杂补偿”原理,将剩余的磷杂质浓度降低两个数量级,这正是王教授团队苦苦摸索的突破口。

“卫国,你过来。”林建军拉着儿子走到角落,从口袋里掏出个笔记本,假装是早就准备好的,“我前阵子去中科院开会,听半导体所的老专家讲过几句,记了点东西,你看看有用没。”

他快速写下几个关键参数:还原炉温度1105±2c,氢气流速5.2L\/min,硼掺杂浓度1.2x10^15 atoms\/cm3。字迹潦草,却精准得像仪器打印出来的。

林卫国的眼睛越睁越大,手指在参数上点着:“爸,这温度比我们现在用的高5c,流速也快0.2……硼掺杂?我们试过磷补偿,没敢用硼啊!”

“老专家说,硅材料里的磷杂质多,用三族元素硼做补偿,效果比同族的磷好。”林建军故意说得含糊,“你们试试,控制好浓度,别弄成p型半导体了。”

王教授凑过来看了两眼,突然拍了下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硼的原子半径比磷小,更容易进入硅晶格间隙,说不定真能把杂质压下去!”他拉着林卫国就往实验台跑,“卫国,调参数,再试一次!”

学生们重新设定程序,林建军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紧张地盯着屏幕上的曲线。硅片炉的指示灯由红变绿,冷却后的硅锭被取出来,切成薄片,放进检测仪器。

等待结果的三分钟,像三个小时那么漫长。当屏幕上的杂质浓度曲线跌破10的负六次方,稳定在8.7x10^-7时,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成了!99.9999%!”一个女生跳起来,手里的记录纸飘了一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

王教授激动地握着林建军的手,眼眶都红了:“林师傅,您这哪是‘听几句’,这是把核心参数送上门啊!有了这个,咱们国家的半导体材料就不用再看外国人脸色了!”

林卫国扑过来抱住父亲,声音都在抖:“爸,您太厉害了!这参数……简直像算出来的一样!”

林建军拍着儿子的背,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系统奖励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给国家半导体产业的“加速器”。他想起去年去深圳考察时,看到电子厂里堆着的进口硅片,每片都标着昂贵的价格,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在这领域做出成绩。

“对了爸,”林卫国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国家刚成立‘半导体攻关小组’,王教授推荐我加入,下个月就能去北京半导体厂驻场研发了!”

文件上盖着“国家科委”的红章,任务栏写着“64K dRAm芯片材料制备”,正是当年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项目。林建军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自己接手坦克发动机项目时的模样。

“好小子,有出息。”他在文件上拍了拍,“到了那边好好干,别怕吃苦。记住,搞技术就得实打实,半点虚的都来不了。”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色。林卫国送父亲到路口,手里还攥着那个记着参数的笔记本,像捧着块稀世珍宝。“爸,您那老专家还能见着吗?我想请教几个问题。”

林建军笑了:“有缘自会再见。你先把这工艺吃透,做出合格的硅片,比啥都强。”他想起系统指南里的“下一步”——硅外延生长技术,这得等儿子基础打牢了再“不经意”地送过去。

骑车离开清华园时,林建军特意绕到中关村。路边已经有零星的电子元件摊,几个年轻人蹲在地上讨论着“Z80芯片”,眼里的热情和实验室里的学生一样炽烈。他知道,这里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硅谷”,而儿子他们,就是播撒种子的人。

路过傻柱的饭馆,里面传出热闹的划拳声。傻柱探出头招呼他:“林主任,进来喝两杯?今儿红烧肉管够!”

“不了,回厂还有事。”林建军挥挥手,“对了,卫国要去半导体厂驻场,周末让槐花来我家,苏岚给她炖排骨。”

“得嘞!”傻柱笑着回屋,嗓门大得整条街都能听见。

林建军骑着车,晚风带着凉意,心里却暖烘烘的。车筐里的苹果还剩大半,他打算分给轧钢厂技术科的年轻人——说不定里面就有将来搞半导体设备的苗子。技术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得一代带一代,像接力赛一样,把棒子稳稳传下去。

远处的中科院大楼亮着灯,那里的半导体所正在连夜分析林卫国团队送来的硅片数据。林建军知道,从今晚起,中国的半导体材料提纯技术,将迈出关键一步。而这一步,是他和儿子,用双手和初心,稳稳踩出来的。

路还长,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远。林建军蹬着自行车,身影渐渐融入暮色,车铃的清脆声响,像在为这场无声的技术接力,奏响轻快的序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