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08章 与老首长的“重逢”

1982年深秋的午后,一辆军用吉普缓缓驶进军区家属院,车轮碾过满地的银杏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林建军坐在副驾驶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轧钢厂最新的技术成果报告,还有一套他亲手打磨的精密量具,是给老首长的见面礼。

五年没见,老首长的住处还是老样子:灰砖小楼爬满了爬山虎,门口的石榴树比当年粗壮了不少,树干上还留着当年军演时弹片划过的疤痕。警卫员接过林建军手里的东西,笑着说:“首长等您好久了,一早就念叨‘小林该到了’。”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客厅里的陈设简单却庄重:褪色的军绿色沙发,墙上挂着幅“猛虎下山”的国画,角落里摆着个旧木箱,上面的铜锁已经氧化发黑——林建军认得,那是1965年他们合作军工项目时,用来装图纸的箱子。

老首长正坐在藤椅上看文件,头发全白了,背却挺得笔直,看见林建军进来,放下手里的放大镜,眼睛一亮:“小林,可算把你盼来了!”他起身时动作稍显迟缓,却依旧带着军人的硬朗,“快坐,刚泡的龙井,你最爱喝的。”

林建军上前扶住他,心里一阵发酸。上次见面时老首长还能大步流星地陪他看靶场,现在却需要人扶着,岁月终究没饶过谁。“首长,您身体还好?”他接过茶盏,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老毛病了,不碍事。”老首长摆摆手,目光落在他带来的纸袋上,“听说你搞出了新名堂?轧机改造得能出口了?”

“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打开报告,指着上面的参数,“我们给老轧机加了数控微调系统,精度能达到国际标准,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东南亚那边的厂子已经下了订单,下个月就能发货。”

老首长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着,眉头渐渐舒展:“好小子,没让我失望!当年你说‘技术能当枪使’,现在真让你做到了。”他指着报告里的“智能传感器”方案,“这东西,深圳那边的电子厂正缺,我帮你搭个线?”

林建军心里一动。系统发布的第五阶段任务里,“经济特区建设”正是重点方向,他正琢磨着怎么把技术推向特区,老首长的话恰好说到了点子上。“首长,我正想向您请教这事。深圳那边政策活,我想把轧钢自动化技术和半导体结合,搞个‘智能生产线’试点,就是摸不准那边的路数。”

“路数得自己闯,但方向错不了。”老首长摘下眼镜,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你看这个——中央刚批的‘深圳特区技术引进目录’,你们的智能传感器正好在列。下个月特区有个技术交流会,我给你写封信,保准有人接待。”

林建军接过文件,指尖抚过“允许技术入股”“税收减免三年”等条款,心跳不由得加快。这些政策比厂里的承包制更灵活,正好能落地他规划的“技术产业化”第一步。

“当年你在车间偷偷搞技术,我就知道你是个干大事的。”老首长呷了口茶,目光飘向窗外,像是在回忆往事,“1969年那批远程导弹零件,你手工锻造的精度比进口设备还高0.02毫米,总工程师说‘这手艺能抵一个营的兵力’。现在看来,你这‘兵力’还在壮大啊。”

林建军笑了,想起当年在保密车间的日子:老首长披着军大衣在车间守了三天,亲自给工人送夜宵;零件验收通过那天,他拉着自己喝了半瓶茅台,说“国家的硬骨头,就得靠你们这样的硬技术啃下来”。那些在风波中不敢言说的坚守,此刻都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警卫员端来两盘饺子,是老首长的老伴亲手包的,韭菜鸡蛋馅,还冒着热气。“知道你爱吃这口,特意多包了些。”老首长往林建军碗里夹了个饺子,“尝尝,跟你嫂子当年在军工食堂包的一个味不?”

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林建军突然想起1970年那个雪夜,他发烧晕倒在车间,是老首长的老伴端来一碗热饺子,说“吃饱了才有力气搞技术”。眼眶一热,他赶紧低下头,假装被饺子烫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般的厚重质感:【检测到“关键人脉激活”:与老首长重逢并达成合作意向,符合“国家战略对接”主线。】

【奖励“特区技术合作指南(1982版)”:包含深圳、珠海等地产业布局、政策红利、合作渠道清单,附“技术入股”谈判要点。】

信息流涌入脑海,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深圳电子工业区的规划图上,标注着哪些厂房适合改造为中试车间;珠海的“三来一补”企业名单里,有三家正急需自动化技术;甚至连特区管委会负责技术引进的干部姓名、联系方式都一一列明,旁边还标注着“擅长机械领域,重视实用技术”。

“在想啥?饺子都凉了。”老首长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在想怎么把技术落到特区去。”林建军放下筷子,眼神里闪着光,“我打算派小马带个技术组先去深圳,把智能传感器的中试线搭起来,再跟当地的电子厂合作,搞‘产学研’一条龙。”

“有魄力。”老首长赞许地点头,从怀里掏出个旧钢笔,在文件上签下名字,“拿着这个去找特区管委会的老李,他是我老部下,懂技术,也懂政策,会帮你铺路的。”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小林,国家搞特区,就是要让你们这样的技术人才放开手脚干。别怕犯错,有国家给你们撑腰。”

离开时,老首长坚持送到门口,握着林建军的手说:“当年你护着技术火种,现在该让它燎原了。记住,技术报国不是一句空话,得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你们这代人,要比我们走得更远。”

吉普驶出家属院时,夕阳正把天边染成金红色。林建军看着手里的介绍信,老首长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透着沉甸甸的期许。他想起1965年那个同样的黄昏,老首长也是这样握着他的手,说“军工项目就交给你了,国家信得过你”。

二十年过去,从军工车间的秘密攻关,到轧钢厂的技术改造,再到如今准备闯特区的技术产业化,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那股“技术报国”的劲头。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穿透云层的清亮:【检测到“时代使命承接”,老首长的嘱托与第五阶段任务高度契合。】

【奖励“特区中试基地建设方案”:包含场地选址、设备清单、人员配置等实操细节,可缩短项目落地周期40%。】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深圳中试基地的蓝图:车间布局按“研发-测试-生产”流线设计,关键设备标注着“可从轧钢厂调拨”,人员配置兼顾厂里的老技术工和清华的年轻研究员——既有经验保障,又有创新活力。

车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林建军打开牛皮纸袋,拿出那套精密量具——最上面的游标卡尺刻度清晰,是他用最新的数控设备加工的,精度达到0.001毫米。他突然想,等深圳的项目落地,一定要请老首长去看看,看看当年的技术火种,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长成参天大树。

吉普加速驶上主干道,汇入来来往往的车流。林建军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心里清楚,与老首长的重逢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手里的技术报告,老首长的介绍信,系统的指南,还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终将带着轧钢厂的技术,带着“中国制造”的梦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夜色渐浓,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像一片闪烁的星海。林建军知道,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才刚刚启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