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04章 轧钢厂的“转型压力”

1981年的深秋,轧钢厂的生产调度会上弥漫着罕见的焦灼。长条会议桌的尽头,张厂长手里捏着一份退货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上海机床厂来电,说咱们这批冷轧钢板精度不合格,要退回来返工。”他的声音沙哑,带着疲惫,“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以前统购统销,再差的货都有人收,现在人家有选择了,就不认咱们这‘大锅饭’的质量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烟雾缭绕中,各车间主任的脸色都不好看。技术科主任林建军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冷轧板厚度误差超标0.03mm,表面光洁度未达Ra1.6标准,客户拒收理由充分。”他抬头时,正好对上老书记的目光——那眼神里有抱怨,有无奈,仿佛在说“早知道不该搞什么市场”。

“我看啊,还是得请上级部门协调。”老书记磕了磕烟灰,语气带着惯有的固执,“咱们是国营大厂,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难道还能让个机床厂卡脖子?”

“书记,这不是协调的事。”林建军放下笔,声音平静却有力,“人家给的图纸清清楚楚,要求也合理,是咱们的生产精度跟不上。上个月我去上海考察,他们已经用上了数控轧机,咱们还在用老掉牙的人工调机,误差能不差吗?”

“那你说咋办?”老书记的火气上来了,“进口数控机要花几百万,厂里哪来的钱?难不成让工人勒紧裤腰带?”

这话戳中了要害。厂里的资金确实紧张,前两年搞技术改造已经花了不少,现在又要应对退货损失,账上的钱连发工资都得精打细算。几个老主任纷纷点头:“是啊,林主任,不是不想改,是没钱改。”

林建军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剪报——《人民日报》关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的报道,边角被他画了无数圈。“我有个想法。”他站起身,将笔记本推到桌中央,“搞‘技术入股 承包经营’:把技术科和三车间合并,成立‘精密轧制攻关组’,我带头承包,厂里只给基础经费,剩下的从节省的成本和超额利润里提——只要能达到上海厂的精度标准,每吨钢提5块钱,作为奖金和再投入资金。”

“胡闹!”老书记猛地拍桌子,茶杯里的水都溅了出来,“工厂是国家的,哪能搞承包?这不是搞资本主义吗?”

“这不是资本主义,是责任制。”林建军寸步不让,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托人从四川带回的试点经验,他们的兵工厂就是这么搞的,半年就把废品率降了40%。咱们不搞私有制,只是把责任落实到人头——谁干得多、干得好,谁就多得,有啥不对?”

张厂长捏着那份退货单,眉头拧成个疙瘩。他知道林建军不是冒进的人,这几年厂里的技术突破,全靠他稳扎稳打。可“承包”这两个字,在当时确实敏感,弄不好就要担政治风险。“小林,这事儿……能成吗?”

“能成。”林建军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三车间的郑师傅是老轧钢工,经验足;小马他们年轻,会算数控参数;我负责工艺设计,咱们仨搭班子,保证三个月内出成果。要是达不到标准,我这个主任不当了,工资全扣!”

郑师傅在后排猛地站起来:“我信林主任!三车间跟着干!这窝囊气,我早就受够了!”他想起上个月因为钢板精度不够,眼睁睁看着军工订单被别的厂抢走,心疼得直抽抽。

小马也跟着表态:“我们青年技术员没问题,大不了住在厂里,24小时盯着轧机!”

会议室里顿时分成两派:老书记和几个保守的主任坚决反对,认为“祖宗规矩不能破”;郑师傅等老工人和年轻技术员则全力支持,觉得“再不变革就真没活路了”。张厂长沉默了半晌,突然抓起笔,在林建军的方案上签下名字:“就按小林说的办!出了问题,我这个厂长扛着!”

消息传到车间,像炸了锅。有人说林建军“想当官想疯了”,有人偷偷等着看笑话,可更多的人摩拳擦掌——毕竟,谁不想多挣点奖金,让日子过得宽裕些?

林建军立刻带着攻关组扎进了车间。他把系统奖励的“国外设备优缺点分析报告”里的参数,转化成适合老轧机的改造方案:给轧辊加装简易数控微调装置,用国产伺服电机代替进口件,成本砍掉一半;制定“三级质检制”,操作工自检、班组长复检、质检员终检,每道工序都签字留痕,出了问题一查到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齿轮咬合般的精密感:【检测到“承包制实践启动”,符合“企业转型”主线。】

【奖励“成本核算优化模型”:可精准计算各环节物料消耗、人工成本,找出隐性浪费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

林建军用这个模型一算,发现三车间每月浪费的轧辊冷却水就够买两台新电机,立刻制定了“循环用水”方案;又发现夜班的电力消耗比白班高30%,原来是老工人凭经验调机,反复试轧造成的,于是改成“白班精准调试参数,夜班严格按参数生产”,电费立刻降了下来。

第一个月,精密轧制攻关组的废品率就降了15%。当第一批符合上海机床厂标准的冷轧板装车发运时,郑师傅抱着林建军,哭得像个孩子:“三十年了,咱们厂的钢板,终于能挺直腰杆了!”

可麻烦也随之而来。老书记在党委会上批评林建军“搞特殊化”,说攻关组的奖金比别的车间高,“破坏团结”;财务科也卡着经费不批,说“承包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做账”。

林建军没跟他们吵,只是把上海厂的感谢信和银行到账的汇款单贴在厂区公告栏上,下面写着:“本月奖金680元,其中300元买轧辊润滑剂,200元给夜班工人加餐,剩下的180元按贡献分发——明细附后。”一笔一笔,清清楚楚,连买了多少斤白菜都写得明明白白。

工人看了,心里透亮:原来奖金没进私人腰包,全用在生产上了。那些说闲话的人,慢慢闭了嘴。

苏岚知道了,心疼他天天熬夜,变着花样给他做夜宵,却从不说“别干了”。“我知道你想做啥。”她把保温桶塞进他手里,“就像当年你偷偷教工人看图纸一样,现在是想让厂子活起来。妈支持你。”

第二个月,攻关组的产量再创新高,不仅拿下了上海厂的长期订单,连一直合作的军工单位都主动加订了一批高精度钢板。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把林建军的方案正式定名为“林氏承包法”,号召其他车间学习。老书记坐在台下,脸色复杂,却没再反对——毕竟,厂里的账上终于有了盈余,连给工人发的福利都比去年多了。

林建军站在轧机旁,看着通红的钢坯被轧成平整的钢板,表面光洁得能照出人影。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坎要过。但他不怕,就像当年在车间当钳工那样,只要手里有技术,心里有底气,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广播里,正播放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新闻,声音不大,却像一股暖流,淌过每个工人的心里。林建军知道,轧钢厂的转型,就像这滚动的轧机,或许会有颠簸,或许会遇阻碍,但终究会朝着更宽、更平的方向,缓缓前行。而他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技术”方向盘,稳稳地把好这时代的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