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01章 林建军的“技术报国总结”

1980年深秋的轧钢厂大礼堂,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机油混合的熟悉气息,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庄重。舞台背景墙上挂着“轧钢厂建厂三十周年暨技术骨干表彰大会”的红色横幅,下方摆着一排擦得锃亮的 trophies,最显眼的那座“全国先进集体”奖杯,底座上还沾着去年军工验收时的钢屑——那是林建军带着团队攻克坦克发动机技术时,亲手焊上去的纪念。

林建军坐在第一排,身上的深蓝色工装熨得笔挺,胸前别着的“劳动模范”奖章在灯光下泛着光。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发言稿,纸上的字迹是苏岚帮忙誊写的,清秀工整,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厚重——这不是普通的工作总结,而是一个技术员三十年的人生答卷。

“下面,有请技术科主任林建军同志发言!”张厂长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礼堂,带着刻意压制的激动。他今天特意穿了件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着林建军的眼神,像看着自家最争气的孩子。

林建军站起身,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看见郑师傅坐在老工人席,正用力挥舞着帽子,帽檐上的补丁还是当年林建军帮他缝的;小马等青年技术员坐在后排,眼里闪着期待的光,他们胸前的钢笔,大多是林建军用专利奖金买的;甚至连阎解成都来了,穿着崭新的工装,代表车间工人向他点头致意。

走到麦克风前,林建军深吸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三十年的画面像电影般在脑海里闪过:1950年刚进厂时,他攥着师傅递来的第一把扳手,手心全是汗;1965年军工车间的深夜,他和老厂长一起盯着无缝钢管的探伤报告;1975年坦克发动机试机成功时,总工程师抱着他哭的模样;还有去年,林卫国拿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要像爸一样搞技术”……

“同志们,”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是来领功的。三十年了,我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学徒,到今天能站在这里,靠的不是我有多能耐,是这厂子,是这双手,是‘技术报国’这四个字。”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我刚进厂那会儿,咱们厂只能轧普通钢板,设备全是老掉牙的,连个像样的游标卡尺都凑不齐。”林建军笑了笑,眼里闪着回忆的光,“记得第一次参与无缝钢管生产,为了控制壁厚误差,我和郑师傅在轧机旁守了三天三夜,眼睛熬得通红,就为了那0.5毫米的精度——那时候我们就知道,国家要造飞机、造大炮,离不了这根钢管。”

郑师傅的眼圈红了,悄悄抹了把眼泪。他想起当年那个瘦高的年轻人,总追在自己身后问“为啥”,现在却成了全厂的技术支柱。

“后来,风波来了。”林建军的语气沉了沉,却没有怨怼,“我被下放到车间当钳工,手里的图纸换成了扳手,可我没敢忘本事。白天抡大锤,晚上就在被窝里偷偷画草图,把技术要点记在《毛选》的空白页上。为啥?因为我信,总有一天,国家还得靠技术吃饭,工厂还得靠咱们这些工人。”

青年技术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们没经历过那些日子,却从师傅们的讲述里知道,林主任在车间里还偷偷教工人看图纸,把精密测量的窍门编成顺口溜,就怕手艺断了代。

“1975年,我接手了坦克发动机项目。”林建军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自豪,“那会儿进口设备卡脖子,图纸不全,参数模糊,有人说‘算了,等国外援助吧’。可我们不服!郑师傅带着徒弟手工锻造曲轴,小马他们熬夜算齿轮参数,我守在试车台旁,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咱们自己造的发动机,功率比设计值还高10%!”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张厂长激动地站起来,用力鼓掌,手掌都拍红了。

“有人问我,搞技术苦不苦?”林建军看着台下的年轻人,眼神温和却坚定,“苦!冬天在露天调试设备,手冻得像萝卜;夏天守着高温炉,衣服能拧出水。可咱工人不怕苦,就怕没活儿干,怕技术跟不上,怕国家需要的时候,咱拿不出像样的东西!”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这几年,改革开放了,有人说‘搞技术不如倒腾买卖’。可我不这么认为!你们看,林卫国他们在清华搞半导体,小马他们在厂里搞数控改造,阎解成在车间带徒弟……这就是传承!国家要强大,不能只靠引进,得靠自己造,靠一代又一代人把技术攥在手里!”

“说得好!”台下有人喊了一声,随即掌声再次雷动,比刚才更热烈。年轻技术员们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着光——他们终于明白,自己现在学的,不只是手艺,是能让国家挺直腰杆的底气。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勋章般的厚重质感:【检测到“技术传承宣言”完成,符合“代际接力”主线。】

【奖励“技术传承勋章(金质)”:象征技术精神的延续,可提升团队凝聚力,加速青年人才成长。】

林建军的胸前仿佛多了一份无形的重量,不是奖章,是责任。他看着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突然觉得,这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最后,我想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林建军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从白发苍苍的老工人,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技术这东西,像接力棒。我这一棒快跑完了,下一棒,就靠你们了。别怕难,别怕慢,一步一个脚印,把活儿干实了,把技术攥牢了,就是给国家做贡献,就是给咱工人长脸!”

话音刚落,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夹杂着激动的呼喊:“林主任说得对!”“我们跟着干!”年轻人们纷纷站起来,眼里闪着光,像一群即将出征的战士。

林建军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走下台。经过林卫国身边时,儿子突然站起来,用力抱住他:“爸,我懂了。”

林建军拍了拍儿子的背,没说话,眼里却湿了。他看见林卫国胸前别着的“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奖章,和自己的劳动模范奖章放在一起,像是新旧两代的对话。

散会后,工人们围着林建军,七嘴八舌地说笑着。郑师傅拉着他的手:“小林,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带俩徒弟!”

小马挤过来说:“林主任,我们技术组想申请数控改造项目,您给把把关?”

林建军笑着点头:“走,现在就去车间看看。”

夕阳透过礼堂的窗户照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建军走在人群中间,听着周围的讨论声、笑声,突然觉得,这三十年的苦,值了。他想起刚进厂时,师傅说的“工人的本分,就是把活儿干好”,现在他终于可以说,自己没辜负这句话。

工厂的汽笛响了,悠长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喝彩。林建军抬头望着远处的高炉,通红的铁水映红了半边天,像一团燃烧的希望。他知道,自己的故事还没结束,而属于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技术报国的接力棒,已经稳稳地传了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