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95章 轧钢厂的“技术革新潮”

1978年的春风吹进轧钢厂时,林建军正站在车间的巨大玻璃窗后,看着一台刚从德国引进的轧钢机。银灰色的机身泛着冷硬的光,操作台上的仪表盘密密麻麻,比厂里沿用了二十年的老设备复杂十倍。他手里捏着份德文说明书,眉头拧成个疙瘩——翻译过来的资料漏洞百出,关键参数模糊不清,显然是份“二手货”。

“林主任,外贸部的人说,这台是‘特价处理’的,比新的便宜三成。”设备科的老王搓着手,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张厂长拍板买的,说是能让咱们的轧钢效率翻一番。”

林建军没说话,只是俯身查看机器的铭牌。生产日期是1968年,比他预想的旧了五年。他用手指敲了敲轧辊,声音发闷,不像新辊那样清脆:“拆开防护罩看看。”

年轻技术员小马赶紧递过扳手。当防护罩被卸下,里面的齿轮组暴露出来时,连老王都吸了口凉气——齿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润滑油里还混着铁屑。

“这不是‘特价处理’,是淘汰货。”林建军直起身,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退回去。告诉外贸部,要么换台新的,带完整技术资料;要么咱们不买了,钱留着自己搞改造。”

老王脸都白了:“这……这可是张厂长定的,退回去不好交代啊。”

“交代?等机器趴窝了,耽误军工订单,才是真不好交代。”林建军拿起那份漏洞百出的说明书,“你看这里,轧制力参数标的是800吨,实际磨损成这样,最多承受600吨,强行开工就是事故。”

两人正争执时,张厂长匆匆赶来。听完林建军的分析,他看着磨损的齿轮,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妈的,被那帮洋鬼子坑了!小林,听你的,退!这钱宁愿花在刀刃上,也不能打水漂!”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摩擦的质感:【检测到“设备引进陷阱识别”,符合“技术风险规避”策略。】

【奖励“国外设备优缺点分析报告(1978版)”:包含德国、日本、苏联等国主流轧钢设备的技术参数对比、易损部件寿命评估、维修成本核算,附替代国产改造方案。】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清晰起来:德国设备精度高,但维修配件依赖进口,交货周期长达半年;日本设备更适合中小批量生产,连续作业稳定性差;苏联设备粗犷耐用,却能耗高……最关键的是替代方案——用本厂现有的750轧机为基础,加装自制的液压微调系统,成本只需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效率能达到其80%。

“厂长,我有个想法。”林建军在地上画出简易草图,“咱们不用全进口,关键部件(比如液压阀)买进口的,机身和传动系统自己改造。我算过,三个月就能出样机,比等进口设备快得多。”

张厂长看着图纸上的液压微调系统,眼睛亮了:“这玩意儿靠谱?”

“靠谱。”林建军点头,“我跟重型机械厂的老周联系过,他们有进口的精密镗床,能加工咱们需要的阀套。青年培训班的学员刚好练手,一举两得。”

这个决定在厂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保守派说“林建军太冒进,放着现成的进口设备不用,非要自己瞎折腾”;但郑师傅、周师傅等老工人全力支持:“小林搞技术扎实,他说行,准没错!”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建军把家安在了车间。白天带着技术员测绘老设备,晚上在灯下设计改造图纸,系统奖励的“分析报告”成了秘密武器——他参照德国设备的液压原理,简化掉冗余的安全装置,改成更适合国内工况的单回路系统;借鉴日本设备的变频技术,用国产元件组装了简易控制器,成本砍掉一半。

小马带着培训班的学员负责加工零件,起初总出错,镗床的公差总超范围。林建军没批评,只是拿着百分表手把手教:“你看,这阀套的内孔公差要控制在0.005毫米内,就像给手表装齿轮,差一点都转不动。”他把系统里的“精密测量技巧”拆解成“三测法”:粗加工后测一次,半精加工后测一次,成品前再用恒温箱静置两小时复测,确保精度。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流水线般的规律节奏:【“液压微调系统”关键部件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8%,奖励“跨厂协作流程优化方案”,可缩短外协周期30%。】

靠着优化后的协作流程,重型机械厂的镗床加工效率提高了不少,原本需要一周的阀套,三天就能交货。郑师傅看着崭新的零件,感慨道:“这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咱们自己造的东西,比进口的还合身!”

试机那天,全厂的人都来看热闹。当改造后的750轧机启动,钢板通过轧辊时,液压系统自动微调压力,厚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比改造前提升了5倍。张厂长让人拿来进口设备的参数表对比,发现除了连续作业时长稍短,其他指标竟不相上下。

“成了!”车间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小马激动地抱住林建军,眼泪都流了出来:“林主任,我们真的做到了!”

林建军拍着他的背,眼里也有些湿润。这三个月的熬通宵、查资料、解决突发故障,在看到合格钢板的那一刻,都化作了滚烫的成就感。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台设备的改造,更是证明——中国工人靠自己的技术,一样能造出好东西。

改造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几个工厂都来取经。省机械厅的领导亲自来考察,看完试机后,握着林建军的手说:“小林同志,你们这是为全省的技术革新带了个好头!这改造方案要推广,让更多工厂受益!”

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宣布:“从今天起,厂里成立‘技术革新小组’,林建军任组长,拨专款支持!谁能搞出新技术、新发明,重奖!”

那天晚上,林建军回到家,发现苏岚给他留了晚饭,旁边放着林卫国的信。儿子在信里说,清华的半导体实验室要引进新设备,他申请加入了调试组,还附上了几张自己画的电路图,上面有不少与轧机液压系统相通的控制逻辑。

“父子俩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苏岚笑着给他端来热汤,“都跟机器较上劲了。”

林建军看着信,突然觉得浑身的疲惫都消失了。他想起系统奖励的“科技发展纲要”里说,1980年代将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行的时代。现在看来,这条路他们已经踏上了——不是盲目依赖进口,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用自己的双手,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先进设备。

窗外的月光照亮了车间的方向,那里还亮着灯——小马带着学员们在加班,要把改造方案整理成标准图纸。林建军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轧钢厂,未来的中国工业,还有更多的技术难关等着他们去攻克。而他和这些年轻的技术员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技术革新的潮水,正在这个春天,悄悄漫过工厂的每一个角落,也漫过一个民族积蓄已久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