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92章 恢复高考的“东风”

1977年的夏夜,轧钢厂家属区的蝉鸣格外清亮。林建军家的书房里,台灯的光晕聚焦在摊开的《1977年高考复习大纲》上,林卫国握着铅笔的手悬在草稿纸上方,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纸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还有最后一道题,做完就休息。”林建军端着一杯凉白开走进来,轻轻放在桌角。他刚从厂里加班回来,工装袖口还沾着机油,却没顾上换衣服,先来看儿子的复习进度。

林卫国头也没抬,笔尖在纸上飞快演算:“爸,这道解析几何题太绕了,我用参数方程解了三遍才对。”他把草稿纸推过来,上面画着三条不同颜色的辅助线,“您看,用极坐标是不是更简单?”

林建军弯腰细看,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儿子不仅解出了题,还在尝试更优解法,这种钻研劲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极坐标确实更直接,但高考可能更看重标准解法。”他拿起红笔,在步骤旁标注,“不过能想到多种方法,说明你真吃透了。”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消息像春雷一样炸响在每个角落。林卫国放弃工农兵学员名额时的坚定,此刻成了全家人的底气。苏岚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夜宵,红糖鸡蛋、小米粥换着来;林建军则利用人脉,从市图书馆借来1965年的高考真题,熬夜整理成“重点题型汇编”——系统奖励的“高考押题范围”就藏在这些汇编里,看似是老题归纳,实则精准覆盖了1977年的核心考点。

“爸,您整理的这个‘函数与生产实际结合’专题太有用了。”林卫国翻着汇编本,纸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昨天街道模拟考,最后一道应用题就是求轧钢机的轧制速度,跟您讲的例题几乎一样。”

林建军笑了笑。系统提示“押题范围”时,特别标注了“结合工业生产实际”的命题趋势,他便特意加入了工厂常见的力学、数学应用案例,既能帮儿子理解,又贴合时代背景。“高考不只是考书本,更是考你能不能把知识用到实处。”他想起自己当年在车间,就是靠数学计算优化了机床参数。

院子里传来邻居的争吵声,是阎埠贵家的老三阎解旷在发脾气。“我不学了!这破题根本看不懂!”小伙子把书本摔在地上,“早知道当年跟二哥去当兵了,考什么大学!”

阎埠贵的声音带着无奈:“你这孩子,现在当兵哪有上大学吃香?再熬一个月,考完试随便你干啥!”

林卫国放下笔,眉头微蹙。阎解旷从乡下回来后也报名了高考,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觉得“凭运气也能考上”。

“别受影响。”林建军轻轻敲了敲桌子,“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你守住自己的节奏就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卫国进入了“冲刺模式”。白天在工厂技术组实习,晚上学到深夜,凌晨四点又爬起来背政治题。苏岚心疼他熬坏身体,把闹钟偷偷往后拨了半小时,却总被他准时醒来的动静吵醒——少年心里憋着一股劲,要把过去十年耽误的时间,都抢回来。

高考前三天,林建军给儿子放了假,带他去颐和园散心。昆明湖畔的柳树下,他掏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这是我托老首长的警卫员在军区印刷厂印的,答题纸样式,你提前练练手感。”

笔记本里的纸张和高考答题纸一模一样,连格子大小都分毫不差。林卫国摩挲着纸页,突然鼻子一酸:“爸,您为我做的太多了。”

“傻小子。”林建军揉了揉他的头发,“爸这辈子没上过大专,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系统学理论。你现在有机会,就得抓住。但记住,上大学不是终点,是为了更好地搞技术、做实事。”

7月20日,高考当天。天还没亮,考场外就排起了长队。考生里既有像林卫国这样的年轻人,也有三十多岁的“老知青”,手里都攥着皱巴巴的复习资料,眼神里既有紧张,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卫国,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苏岚把煮好的鸡蛋塞进他手里,反复叮嘱,“考完别对答案,好好准备下一场。”

林卫国点点头,转身看见阎解旷背着书包,哈欠连天。“解旷,准备好了?”

“嗨,瞎考呗。”阎解旷挠挠头,“我爸非让我来,说考上了能当干部。”他瞥了眼林卫国手里的笔记本,“你这资料真全,借我看看?”

“等考完试给你。”林卫国笑了笑,快步走进考场。

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林卫国提笔就想起了车间里的日子:跟着父亲调试机床、在技术组修复冲床安全装置、熬夜画图纸的灯光……这些真实的经历流诸笔端,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股踏实的力量。

数学考试里,果然出现了系统押题范围里的“齿轮传动比计算”,他用林建军教的“机械模型法”快速解出,比标准解法节省了十分钟。物理卷的最后一道大题,正是他在工厂实习时研究过的“起重机吊臂受力分析”,几乎没费力气就写出了完整步骤。

考完最后一门,林卫国走出考场,看见父亲站在树荫下,手里拿着冰镇的酸梅汤。“感觉怎么样?”

“正常发挥。”林卫国接过杯子,一口气喝了大半,“题目没超纲,好多题都像您给我讲过的。”

林建军没多问,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家,你妈炖了排骨。”

等待放榜的日子格外漫长。林卫国重新回到工厂实习,却总忍不住走神。阎解旷每天蹲在街道公告栏前,盼着消息,见了林卫国就叹气:“我肯定考砸了,最后一道物理题根本没看懂。”

8月15日,放榜的消息传来。林建军正在主持技术会议,厂里的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林主任!恭喜!您儿子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了!全区状元!”

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真的假的?清华大学!”“卫国这孩子太厉害了!”郑师傅激动地拽着林建军的胳膊,“我就知道他行!”

林建军的手微微颤抖,却努力保持平静:“散会,我回家看看。”可脚步刚迈出会议室,就忍不住小跑起来。

家里已经挤满了人。苏岚抱着录取通知书,眼泪止不住地流;张厂长亲自送来贺信,上面写着“轧钢厂的骄傲”;阎埠贵挤在人群里,看着录取通知书上的“清华大学”四个字,嘴里不停念叨:“厉害,真厉害……”

林卫国站在父亲身边,手里紧紧攥着通知书,突然觉得鼻子发酸。那个在四合院煤油灯下啃书本的夜晚,那个拒绝工农兵学员名额时的坚定,那个跟着父亲在车间学技术的午后……所有的坚持,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圆满的答案。

“爸,我做到了。”他声音哽咽。

“是你自己争气。”林建军看着儿子,眼里满是欣慰,“到了清华,继续好好学,别骄傲。”他想起系统奖励的“半导体研发指南”,或许不用等太久,儿子就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他未竟的梦想。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轧钢厂。工人们在车间里议论:“林主任的儿子考上清华了!”“早说过学技术有出息,你看人家!”青年技术员们更是把林卫国当成了榜样,纷纷报名参加厂里的夜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阎解旷最终落榜了,却没像往常一样发脾气。他找到林卫国,红着脸说:“卫国,我想通了,明年再考。你那本复习资料,能借我吗?”

“不仅借你资料,我还能帮你补课。”林卫国笑着说,“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阎解旷用力点头,眼里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笃定。

开学前一天,林建军给儿子收拾行李,在箱子底层放了一本《半导体器件基础》,扉页上写着:“技术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是他对儿子的期许,也是对自己十年坚守的总结。

送林卫国去火车站时,苏岚拉着儿子的手,反复叮嘱注意身体。林建军站在月台上,看着绿皮火车缓缓开动,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安全屋里给年幼的儿子讲物理原理的场景。

时光荏苒,当年的孩童已经长成能独当一面的青年,而他守护的技术火种,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燎原。火车鸣笛远去,林建军望着铁轨延伸的方向,嘴角露出了笑容——属于他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