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87章 军工项目的“收官之作”

1975年深冬的凌晨,轧钢厂的军工车间还浸在墨色里,只有一盏孤灯悬在车间中央,照亮了那台庞然大物——某型坦克发动机的样机。林建军裹着厚厚的军大衣,手里拿着百分表,正蹲在发动机缸体旁,测量活塞与缸壁的间隙。寒气从裤脚钻进来,冻得他膝盖发麻,呼出的白气在灯光下凝成短暂的雾团。

“林主任,测量结果怎么样?”技术员小李端着一杯热水跑过来,哈着白气,“您都盯了三天了,歇会儿吧,我替您盯着。”

林建军接过水杯,没喝,只是用杯壁暖了暖冻僵的手指:“间隙0.05毫米,刚好在设计范围内。但还得再试三个小时满负荷运转,看看热态下的变化。”他指着发动机侧面的观察窗,“上次就是热态间隙变大,导致功率下降了5%,这次必须彻底解决。”

这个坦克发动机项目,林建军已经跟进了两年。作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他深知这台发动机的分量——它将搭载在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上,功率比上一代提升30%,油耗降低15%,直接关系到国防力量的提升。但研发过程并不顺利,光是活塞与缸壁的配合间隙,就反复调试了十七次。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共振般的低沉震颤:【检测到“坦克发动机关键参数调试”进入收尾阶段,符合“国家重器攻坚”主线。】

【奖励“热态间隙补偿方案”:通过缸体材料预热处理(120c恒温24小时)、活塞裙部异形设计,可使热态间隙波动控制在0.01毫米内,解决功率衰减问题。】

林建军的指尖猛地顿住。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详细的工艺步骤:将缸体放入恒温炉,120c下保温24小时,模拟长期工作后的热变形;活塞裙部采用中凸变椭圆设计,冷态时略小,热态膨胀后恰好与缸壁贴合。这个方案完美解决了热胀冷缩导致的间隙变化,比他们目前采用的“冷态预留间隙”法先进得多。

“小李,通知热处理车间,马上准备恒温炉。”林建军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按120c,24小时预热,我们重新加工一批缸体。”

“120c?”小李愣了一下,“以前不是最高90c吗?这么高温度,会不会影响材料强度?”

“不会。”林建军肯定地说,“这批42crmo钢的回火温度是560c,120c远低于这个值,只会消除内应力,不会影响强度。”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画出活塞裙部的异形曲线,“还有活塞,按这个形状加工,冷态时短轴比标准小0.03毫米,长轴不变。”

热处理车间的师傅们连夜加班,按林建军的要求处理缸体。当第一批预热后的缸体送回装配车间时,林建军亲自上阵,指挥装配。他的动作不快,却精准得像用卡尺量过,活塞环的开口方向、连杆螺栓的预紧力矩,都严格按工艺卡执行,连年轻工人递过来的扳手,他都要先检查力矩刻度是否校准。

“林主任,您这也太较真了。”有老师傅笑着说,“差一点没事。”

“在军工产品里,‘差一点’就是大事。”林建军头也不抬,“这台发动机要在零下40c的东北、零上40c的沙漠里工作,差0.01毫米,到了极端环境可能就是致命故障。”

三天后,改进后的发动机迎来最终测试。当功率计指针稳定在580马力(设计值570马力),连续运转8小时未出现功率衰减时,车间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总工程师握着林建军的手,眼眶通红:“小林,成了!咱们终于成了!这台发动机,比进口的还靠谱!”

林建军看着仪表盘上稳定的参数,紧绷了两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想起第一次看到设计图纸时的忐忑,想起在车间连续熬了四天四夜解决油路堵塞问题,想起系统一次次给出的关键提示……这台钢铁心脏的跳动,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勋章般的厚重质感:【“某型坦克发动机”项目成功量产,达成“军工核心部件自主化”里程碑。】

【军工贡献度累计达标,解锁“国家特殊津贴”资格(1978年政策落实后生效)。】

【奖励“全国科学大会奖”申报材料模板(含技术总结、成果应用报告),该奖项将于1978年补发。】

林建军的脑海里浮现出申报材料的框架,从技术创新点(热态间隙补偿、异形活塞设计)到国防应用价值(提升坦克机动性、降低后勤压力),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他知道,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研发团队的认可。

项目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春节前,军委派人来厂验收,当坦克在测试场跑出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远超设计指标50公里\/小时),并在连续越野后发动机无异常时,验收组组长当场宣布:“这台发动机,完全符合装备要求,同意批量生产!”

厂里召开了庆功大会,张厂长亲自给林建军披红戴花。“这台发动机,是咱们厂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厂长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林建军同志带领团队攻克了十七项技术难关,这种钻研精神,值得全厂学习!”

台下掌声雷动,郑师傅、周师傅这些老伙计使劲拍着手,比自己获奖还高兴。林卫国挤在年轻工人里,看着父亲胸前的大红花,眼里闪着崇拜的光——他知道,父亲又完成了一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

庆功宴上,林建军没多喝酒,只是和老工程师们讨论着后续改进方向。“我觉得还能再减重50公斤。”他指着发动机图纸,“用钛合金代替部分钢件,强度够,重量轻。”

“钛合金太贵了,现在还造不起啊。”总工程师叹了口气。

“总有一天能造起的。”林建军笑了,“咱们先把图纸设计出来,等技术成熟了,随时能改。”他心里清楚,系统奖励的科技前瞻里提到,1980年代我国钛合金加工技术将取得突破,现在提前布局,正好能跟上发展。

春节过后,第一批量产的发动机陆续下线,装上坦克奔赴边防。林建军收到老首长的亲笔信,信里说:“边防战士说,新坦克跑起来像‘飞毛腿’,再也不用担心追不上敌人了。谢谢你,小林同志。”

拿着信,林建军站在车间窗前,看着远处的高炉。铁水映红了半边天,像一团燃烧的希望。他知道,这台发动机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国之重器”等着他们去锻造。而他能做的,就是守好这方车间,培养更多技术人才,让这团火焰,在下一代人手里烧得更旺。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时,林建军正在主持新的技改项目。当厂里派人把烫金的“全国科学大会奖”证书送到他手里时,他只是平静地放在抽屉里,继续调试设备。

“爸,您获奖了!”林卫国放假回家,看到证书,激动地喊起来。

“是团队获奖了。”林建军纠正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做成事,靠的是大家。”他指着证书上的项目名称,“你看,这上面写的是‘轧钢厂研发团队’,不是我一个人。”

林卫国似懂非懂地点头,却在心里把父亲的话记了下来——原来真正的成就,不是个人的光环,而是和一群人一起,做成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证书上,金色的字泛着温暖的光。林建军合上抽屉,继续工作。他知道,荣誉属于过去,而未来的路,还在脚下的机床旁,在手里的图纸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这,就是一个技术工人的“报国之路”,平凡,却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