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79章 技术科的“人才储备”

1974年的春节刚过,轧钢厂技术科的会议室里就坐满了人。二十多个年轻工人挤在长条木桌旁,手里都捧着崭新的笔记本,眼神里带着兴奋和紧张——这是林建军主导的“青年技术培训班”第一次开课,连厂长都特意过来讲了话,足见厂里对这事的重视。

林建军站在黑板前,手里捏着半截粉笔,看着底下这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想起了三年前刚调回技术科的自己。那时车间里的设备积弊重重,懂技术的老工人要么退休,要么被下放,年轻人大多只会按规程操作,遇到故障就手忙脚乱。他当时就想,得赶紧培养接班人,不然这些宝贝设备早晚得被折腾坏。

“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说一个事——”林建军在黑板上写下“公差”两个字,粉笔末簌簌落在他的工装上,“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加工零件要有公差?”

底下立刻有人举手。是维修组的小马,以前是造反派宣传员,现在整天抱着技术书啃。“林主任,我知道!因为机器不可能做到绝对精准,留公差就是给误差留点余地!”

“不全对。”林建军笑着摇头,拿起一根粉笔在指间转了转,“更重要的是,不同零件的公差要求不一样。比如拖拉机的齿轮,差0.1毫米没事;但咱们军工零件,差0.001毫米就是废品。这就像人穿衣服,棉袄松点紧点都行,可手表里的齿轮,大一点就装不进去。”

这个比喻让年轻人都笑了起来。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有人开始小声讨论,连最腼腆的女工小李都忍不住问:“林主任,那怎么才能保证公差合格呢?”

“问得好。”林建军走到墙角的工具箱旁,拿出一个磨损的百分表,“这就需要咱们手里的家伙——量具。但光会用还不够,得知道它的原理。比如这个百分表,指针每转一格是0.01毫米,为什么是这个数?因为里面的齿轮传动比是100:1……”

他一边讲,一边拆开百分表,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齿轮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齿轮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原本枯燥的机械原理,经他一讲,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这个培训班,是林建军争取了半年才办起来的。起初有人反对,说“现在还搞技术培训,是搞修正主义”,但张厂长力排众议:“厂子要发展,没有技术人才就是空谈!小林想办,就让他办,出了问题我担着!”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轻响,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检测到“青年技术培训班”启动,符合“技术火种传承”策略。】

【奖励“技术科人才培养计划”:包含分阶段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实操训练→故障诊断)、师徒结对机制、考核晋升标准,可显着提升培养效率。】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清晰起来:第一阶段三个月,主攻《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学》,每周三次理论课;第二阶段四个月,在车间实操,每人负责一台机床的日常维护;第三阶段三个月,跟着老师傅处理复杂故障,最后通过“独立修复一台设备”才算结业。最关键的是师徒结对——让技术科的老工程师每人带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出了问题师徒共担责任。

“从下周开始,咱们实行师徒制。”林建军宣布了计划,指着坐在后排的郑师傅,“郑师傅带小马和小王,他擅长修铣床,你们俩跟着学,保准能出师。”

郑师傅笑着摆手:“小林你这是赶鸭子上架啊。”嘴上这么说,眼里却满是期待——老工人都盼着手艺能传下去,只是前几年风声紧,没人敢提。

“周师傅带小李和小张。”林建军继续安排,“周师傅的‘听声辨损’是绝活,你们可得好好学。”

被点到名的年轻人都激动地站起来,向师傅鞠躬。会议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连窗外路过的工人都忍不住探头看——这几年厂里净搞运动了,好久没见过这么认真学技术的场面。

培训班办得比林建军预想的还要顺利。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周末还主动来车间练手,没人叫苦。小马把以前贴标语的本事用在了记笔记上,字写得又快又工整,他整理的《公差与配合要点》成了班里的“抢手货”;小李性子慢,但手上功夫细,跟着周师傅学磨刀具,磨出的刀刃比机器加工的还光滑;最让人意外的是张建军(和林建军同名),以前是烧锅炉的,对机械一窍不通,却硬是靠着每天加班画图,三个月就赶上了进度。

有一次,车间的进口镗床出现“啃刀”现象,几个老技术员捣鼓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林建军让培训班的学员试试,小张大胆提出:“会不会是主轴轴承的预紧力不均匀?”

林建军眼睛一亮:“拆开来看看!”

果然,轴承座的三个固定螺丝松紧不一,导致主轴轻微倾斜。小张按照课上学的“对角紧固法”重新安装,镗床立刻恢复了正常。郑师傅拍着小张的肩膀:“行啊小子,比你师傅当年强!”

半年后,第一阶段考核,二十个学员全部通过,其中八人理论满分,五人实操满分。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给他们发了奖状,奖品是崭新的《机械工人切削手册》,封面上印着“工业学大庆”的字样,却被年轻人当成了宝贝。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第一阶段培训”超额完成,学员平均技术水平提升40%。奖励“典型故障案例库”:包含50种常见设备故障的原因分析、排除步骤、预防措施,附实物照片及受力分析图。】

林建军把案例库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发给每个学员。里面的案例都来自工厂实际,比如“冲床滑块卡顿”的解决步骤,配图展示了连杆磨损的细节;“车床主轴发热”的原因分析,用红笔标注了润滑脂的选择标准。年轻人拿着小册子,像得了武功秘籍,整天揣在怀里。

转眼到了年底,培训班进入第三阶段。林建军让学员独立负责设备维护,自己只在旁边指导。有次小马负责的铣床突然停机,他按照案例库的步骤排查,发现是电磁离合器的触点烧蚀,换上新触点后,机器立刻运转起来。“林主任,我搞定了!”小马兴奋地喊,脸上沾着油污,笑容却格外灿烂。

林建军看着他,突然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在一次次解决故障中慢慢成长,从学徒变成师傅,从被人带变成带人。他知道,这些年轻人里,将来肯定有人能超过自己,成为厂里的技术栋梁。

果然,几年后改革开放,轧钢厂搞技术革新,当年培训班的学员成了主力军:小马成了设备科科长,主导了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引进;小李成了工具车间主任,她磨的刀具精度达到了军工标准;张建军则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了机械工程系的教授,经常回厂指导技术改造。

但这都是后话了。1974年的冬天,技术科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林建军和学员们围在机床旁,讨论着齿轮的模数,计算着轴承的间隙,偶尔传来一阵笑声,在寂静的厂区里格外清晰。

郑师傅路过,听见里面的动静,笑着对周师傅说:“小林这是给厂子栽树呢。咱们这代人老了,将来就靠这些年轻人了。”

周师傅点点头,望着窗户里晃动的人影,眼里满是欣慰。他想起林建军刚进技术科时的样子,那个沉默寡言却手巧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能撑起一片天,还带着一群孩子,把技术的火种,一点点传了下去。

林建军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知道,只要这些年轻人还在学,还在练,还在琢磨那些齿轮和图纸,轧钢厂就有希望,国家的工业就有希望。这或许就是他能做的,最实在的事。

窗外的月光照在机床的导轨上,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林建军看着学员们专注的侧脸,心里一片安宁。技术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他跑完了自己的棒,现在,该把接力棒交给他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