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78章 年的“教育回潮”

1973年的初冬,轧钢厂子弟学校的教室里,久违的数学公式重新出现在黑板上。林卫国坐在靠窗的位置,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阳光透过结着薄冰的玻璃落在他身上,映得那道三角函数题的解题步骤格外清晰。讲台上班主任用粉笔敲着黑板:“这道几何题,要用到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卫国,你上来演示一下。”

林卫国放下笔,快步走上讲台。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条虚线,从钝角顶点垂直于对边,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样就能利用hL定理证明全等,对应边相等后,角度自然就求出来了。”声音清亮,步骤简洁,引得台下同学一阵小声赞叹。

“好!”班主任满意地点头,“大家都学着点,卫国这思路,比课本上的解法还简洁。”

回到座位,林卫国刚坐下,后排的赵红兵就用胳膊肘撞了他一下,语气酸溜溜的:“哟,林大学霸,这题你是不是提前学过?”自从上次林卫国修好广播喇叭,赵红兵就总觉得心里不平衡,尤其最近学校恢复文化课,林卫国的成绩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更是让他眼热。

林卫国没抬头,继续演算下一道题:“课本上的例题有类似的辅助线,你没注意而已。”

赵红兵“嗤”了一声,却不敢再多说——上周的物理测验,林卫国考了98分,是全班唯一上90的,连向来严厉的物理老师都在课堂上表扬:“卫国这道力学题,用的是机械传动的受力分析思路,比标准答案还透彻!”

这阵“教育回潮”来得悄无声息。国庆节后,学校突然宣布恢复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虽然课本上还印着“为革命而学习”的标语,但黑板上的公式、课堂上的解题声,都透着一股与前几年不同的郑重。老师们私下说:“上面有精神,要抓抓教学质量了。”

放学铃响时,林卫国正把一本磨破角的《高中物理》塞进书包。封面印着“工业学大庆”的图案,里面却夹着几张他手抄的微积分笔记——这是父亲林建军从厂里图书室借来的旧书,书页泛黄,却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卫国,等一下!”班主任叫住他,递过来一张通知,“学校要选拔工农兵学员推荐对象,你成绩好,又在技术小组表现突出,去试试吧?”

工农兵学员,是这几年上大学的主要途径,由单位或学校推荐,不用考试,直接入学。这在以前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可林卫国看着通知,却皱起了眉:“老师,我想再等等。”

“等?”班主任愣了一下,“这机会多难得,多少人抢着要呢。”

“我想凭自己的本事考。”林卫国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我爸说,知识学扎实了,不管怎么选拔,都不怕。”

这话让班主任愣了半晌,随即叹了口气:“你爸说得对。行,想考就好好准备,有不懂的随时来找我。”

回家的路上,林卫国路过废品站,看见里面堆着几捆旧书,其中一本《高等数学讲义》的封面露在外面。他眼睛一亮,连忙跑过去,跟看废品站的大爷商量:“大爷,那本书能卖给我吗?我给您两毛钱。”

大爷挥挥手:“拿去吧,这些都是‘封资修’的玩意儿,留着占地方。”

林卫国小心地抽出那本书,书页受潮有点发皱,但内容完整。他翻到微分方程那章,突然想起父亲教他修机床时说的:“你看这齿轮传动,转速和扭矩的关系,其实就是个微分方程,转速是扭矩的导数。”当时只当是比喻,现在结合书本一看,竟豁然开朗。

推开家门,苏岚正在厨房蒸窝头,看见儿子怀里的旧书,笑着说:“又捡着宝了?你爸刚回来,在里屋给你找东西呢。”

里屋的灯光下,林建军正从一个木箱里翻找着什么。箱子里全是旧书和笔记,最上面放着本《1965年高中数理化复习大纲》。“看我给你找着啥了?”他举起那本大纲,“这是我以前攒的,比现在的课本全,尤其是物理的力学部分,讲得细。”

林卫国接过大纲,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试卷,是1965年的高考模拟题。“爸,这题好难。”他翻到一道电学题,涉及复杂电路的等效变换。

“不难怎么叫选拔?”林建军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你看这道题,把电源和电阻等效成一个戴维南模型,就简单了,跟咱们修收音机时简化电路一个道理。”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等效电路图,“你看,这就像把复杂的机床传动系统,简化成齿轮和皮带的组合,抓住核心就好。”

父子俩头挨着头,一个讲,一个听,窗外的风声和厨房里的蒸汽声混在一起,格外温馨。苏岚端着窝头进来,看见这一幕,悄悄退了出去——她知道,丈夫对儿子的期望,从来不止于“上个大学”那么简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检测到“教育回潮”背景下的学习场景,符合“知识积累”主线。】

【奖励“高中数理化复习资料(1970年代版)”:包含重点难点解析、典型例题变式训练,适配当前考试要求。】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套完整的复习体系:数学分代数、几何、三角三部分,每章都有“易错点清单”;物理按力学、电学、热学分类,穿插着与工厂设备相关的实例,比如用轧钢机的压力计算讲解压强公式;化学则侧重工业应用,像炼钢的化学反应原理、电镀的电极反应等,都是结合实际的内容。

“明天我给你抄份重点。”林建军合上大纲,“别只盯着课本,这些资料里的工业案例,对你将来学技术也有用。”他顿了顿,语气严肃起来,“不管最后是推荐还是考试,知识学到手里才是自己的。国家早晚会需要懂技术、有文化的人,你得提前准备着。”

林卫国重重点头。他想起上周去工厂找父亲,看见技术科的工程师们对着外文图纸发愁,父亲说:“要是懂点外语,这些资料就能用上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都早起半小时,背父亲手抄的英语单词,虽然不知道将来有没有用,却觉得“多学点总没错”。

接下来的日子,林卫国成了学校和家之间的“两点一线”。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啃书本,周末还去工厂的技术小组,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到修机器上。有次小组里的车床进给量不准,他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算出了电机转速和进给量的关系,很快就调好了,连李师傅都夸:“这孩子,把书本知识和干活结合起来了,将来有大出息。”

赵红兵看着林卫国越来越出色,心里更不是滋味。他偷偷告诉班主任,说林卫国“走白专道路,不关心革命”。班主任却把他批评了一顿:“学好知识也是为革命服务,你有这功夫,不如多做几道题。”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林卫国的数理化三科全是满分,连语文都考了85分,成了全校的“学习榜样”。校长在大会上表扬他:“林卫国同学,既学革命理论,又钻科学技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台下的林卫国看着父亲和母亲坐在嘉宾席上,父亲的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母亲的眼睛里闪着光。他突然明白,父亲让他好好学习,不仅是为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更是为了让他在这个变幻的时代里,拥有一份“无论政策怎么变,都饿不着”的底气。

寒假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林卫国把整理好的笔记借给了几个基础差的同学。赵红兵路过时,看见他们围在一起讨论题,犹豫了一下,也凑了过去。林卫国抬头看见他,主动递过一本笔记:“这是几何辅助线的总结,你看看?”

赵红兵愣了愣,接过笔记,声音有点不自然:“谢了。”

林卫国笑了笑,继续给同学讲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笔记上,那些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图表,像一颗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在1973年这个特殊的冬天,悄悄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破土而出的时刻。

林建军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幕,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教育回潮或许只是暂时的,但知识的力量是永恒的。就像厂里的机器,不管停多久,只要保养好,总能重新运转起来。而这些孩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机器”,只有用知识好好“保养”,才能在将来的日子里,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回家的路上,林卫国突然问:“爸,你说将来会恢复高考吗?”

林建军看着远处的高炉,那里正冒着淡淡的烟。“会的。”他肯定地说,“国家要发展,总得有选拔人才的办法,考试是最公平的。”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准备着,总没错。”

寒风掠过厂区的围墙,带着钢铁的气息。林卫国握紧了手里的复习资料,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前路或许还有波折,但只要手里有知识,心里有方向,就不怕走不远。这,就是1973年的教育回潮,给一个少年最好的礼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