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74章 林卫国的“工厂实践”

1973年的初春,轧钢厂的晨雾还没散尽,林卫国已经跟着父亲林建军站在了维修组的车间门口。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学徒工装,领口系得严严实实,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铁皮工具箱——这是父亲亲手为他打造的,边角打磨得光滑圆润,不会硌手。

“记住三点。”林建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比平时沉了几分,“第一,手要稳,心要细,机器不认人情,错一丝就是废品;第二,多听多问少插嘴,老师傅的一句话,可能比你看书学三天还管用;第三,不管将来技术多好,都得尊重手里的活儿,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得懂它的脾气。”

林卫国用力点头,把父亲的话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他今年17岁,刚从厂办子弟学校毕业,按照两年前的协议,直接进了轧钢厂当学徒,分配到维修组,跟着父亲学技术。这是他盼了很久的日子,比同龄人更早一步走进工厂,离父亲口中的“技术世界”又近了一步。

车间里已经有了动静,老周师傅正在给一台铣床加油,见他们进来,笑着打招呼:“小林师傅,带徒弟啦?”

“周师傅,以后卫国就拜托您多照应。”林建军客气地回应,又对林卫国说,“叫周师傅,他可是厂里修铣床的老手,当年手把手教过我。”

“周师傅好!”林卫国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腰背挺得笔直。

老周师傅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这孩子,懂规矩。行,以后跟着我们学,保你三年出师,比你爸当年还厉害!”

林建军没接话,只是指着角落里一台待修的旧车床:“今天先给你练手,把这台c620车床的主轴拆下来,清洗干净,检查磨损情况。”他递过去一本油印的图纸,“这是结构图,看不懂的地方先记下来,别瞎拆。”

林卫国接过图纸,心脏“怦怦”直跳。这台车床他在学校的技术小组见过类似的,但真要动手拆解,还是第一次。他深吸一口气,把图纸铺在工作台上,对照着一步步辨认零件: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那些在书本上看过无数次的名词,此刻变成了沉甸甸的钢铁部件。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检测到“林卫国工厂实践启动”,技术传承进入实操阶段。】

【奖励“材料力学进阶知识”(适配实践应用),包含金属疲劳极限计算、轴类零件强度校核等,可辅助解决维修难题。】

林建军看着儿子蹲在车床前,手指轻轻拂过主轴上的键槽,眼神专注得像在研究什么宝贝,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他没有上前指点,只是在旁边整理工具,给儿子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技术这东西,得自己摸透了才叫真本事。

一上午过去,林卫国额头上已经布满了汗珠,工装后背湿了一大片。他终于把主轴拆了下来,却发现轴承座里卡着一块碎铁屑,难怪转动时总发出异响。“爸,您看!”他举着那块铁屑,眼里闪着发现的兴奋。

林建军走过去,拿起铁屑看了看:“知道这是怎么进去的吗?”

林卫国想了想,指着主轴箱的通风口:“应该是从这里掉进去的,通风口的滤网坏了,铁屑随着气流进去的。”

“没错。”林建军点点头,“维修不只是拆拆装装,得知道‘为什么坏’,才能避免‘再坏’。去,找块铁丝网,把通风口修上,记住要比原来的密一倍,防止细铁屑进去。”

下午,林卫国在装回主轴时遇到了难题——轴承与轴颈的配合间隙总是调不好,要么太松晃得厉害,要么太紧转不动。他急得满头大汗,翻遍了图纸也没找到具体参数,只好硬着头皮去问父亲。

林建军正在调试一台精密磨床,闻言放下手里的百分表:“拿你的笔记本过来。”

林卫国赶紧递上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上午的拆解步骤。林建军在空白页上画了个简单的受力图:“轴承间隙不是死数,得看工况。这台车床常用45号钢,工作温度会比常温高15度,热胀冷缩懂吧?现在调0.01毫米,升温后刚好合适。”

他又从工具箱里拿出一片薄薄的铜皮:“这是‘调整垫片’,厚度0.005毫米,加一片试试。”

林卫国按照父亲说的,垫上铜皮,果然间隙刚刚好。他茅塞顿开,在本子上飞快记录:“45号钢,工作温度 15c,轴承间隙预留0.01mm,用0.005mm铜皮调整……”

旁边的小李师傅看得直点头:“卫国这孩子,一点就透,比我们当年机灵多了。”

老周师傅也凑过来看:“你看这笔记记得,比图纸还清楚。小林师傅,你这教徒弟的法子,跟你修机器一样,精准!”

林建军笑了笑:“不是我教得好,是他肯琢磨。”他转向林卫国,语气严肃起来,“记着,参数是死的,人是活的。明天把《金属材料学》那本书带来,我教你算不同材料的热胀系数。”

接下来的日子,林卫国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白天跟着父亲和老师傅们拆设备、修零件,晚上就在灯下啃书本,把父亲奖励的“材料力学进阶知识”笔记翻得卷了边。那笔记里用通俗的例子解释复杂的原理:用“扁担挑水时中间弯得厉害”讲挠度,用“面团发酵膨胀”比喻金属蠕变,刚好能和白天的实践对应上。

有一次,车间的一台龙门刨床突然卡壳,横梁升降失灵,几个老师傅捣鼓了半天也没找到原因。林卫国看着图纸,突然指着液压系统的溢流阀说:“会不会是这里的弹簧疲劳了?您看,这弹簧用的是60Si2mn钢,图纸上标着疲劳极限350mpa,可这台床子用了八年,说不定超过极限了。”

林建军眼睛一亮:“拆下来看看!”

果然,溢流阀的弹簧断了一根细钢丝,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换上新弹簧后,刨床立刻恢复了正常。老周师傅拍着林卫国的肩膀:“行啊小子!不光会拆机器,还懂材料脾气,这本事,比你爸当年还早露锋芒!”

林卫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我爸给的笔记里讲的,说弹簧钢超过疲劳极限就容易断。”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欣慰的波动:【林卫国“材料力学知识”成功应用于实践,解决设备故障,技术传承进度提升至45%。】

【奖励“典型零件失效分析案例集”,包含轴、齿轮、弹簧等常见故障原因及预防措施,加速实操能力提升。】

林建军把案例集悄悄塞给儿子:“晚上回去看看,明天给我讲讲这个齿轮断齿的原因。”

林卫国接过薄薄的册子,如获至宝。里面的每个案例都配着实物照片和受力分析图,比课本上的理论生动多了。他熬夜看完,第二天一早就拉着父亲讨论:“爸,您看这个断齿,是不是因为齿根圆角太小,应力集中导致的?就像您说的,扁担钩子太尖容易断一个道理。”

林建军赞许地点头:“没错。以后设计或维修齿轮,记得把齿根圆角加大0.5毫米,能多扛三成力。”他转身对围观的工人说,“以后这小子的话,你们也得听听,他肚子里的理论,有时候比咱们老经验管用。”

工人们纷纷点头。现在的林卫国,已经不是那个需要手把手教的学徒了。他能独立完成中小型设备的维修,还能根据材料特性提出改进建议,车间里的年轻人都愿意跟他讨教,连老师傅们遇到难题,也会下意识地问一句:“卫国,你觉得这毛病可能出在哪儿?”

三个月后,厂里评选“优秀学徒”,林卫国全票当选。领奖状那天,他特意把父亲拉到一边,小声说:“爸,我想试试改改那台老冲床的安全装置,用咱们学的杠杆原理,让手一靠近模具就自动停车。”

林建军看着儿子眼里闪烁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用力点头:“好,爸支持你。需要什么材料,跟厂里申请,就说是技术科的试验项目。”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卫国手里攥着奖状,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自己迈出的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机器等着他去修理,更多的技术等着他去攻克。但只要跟着父亲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总有一天,他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厂里离不开的技术骨干,用双手和知识,为这台国家的“大机器”添砖加瓦。

车间里的机器还在轰鸣,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唱着一代又一代技术工人的坚守与传承。而林卫国,就是这歌声里最年轻、最清亮的那个音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