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60章 年的“卫星发射”

1970年4月24日的傍晚,轧钢厂的广播突然中断了正在播放的《地道战》插曲,一阵急促的电流声后,传来播音员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各位革命同志!现在插播重要新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于今晚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正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乐曲!”

“轰”的一声,整个厂区像炸开了锅。正在维修组调试机床的林建军猛地抬起头,手里的扳手“当啷”掉在地上。郑师傅手里的茶杯没拿稳,热水洒在裤腿上都没察觉,只是喃喃地说:“上天了……咱们的卫星上天了……”

车间里的工人瞬间涌到门口,朝着西边的天空眺望,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却一个个仰着头,眼里闪着光。有人激动地喊起了口号:“**万岁!”“中国人民万岁!”沙哑的声音混在一起,在暮色里传出很远。

林建军的心跳得厉害,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三年前在军区仓库里,赵老首长指着一张模糊的卫星图纸说:“咱们国家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得有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卫星、导弹,一样都不能少。”当时他还在想,这一天不知要等多久,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林师傅,咱们成功了!”小李激动地抓住他的胳膊,手劲大得捏得生疼,“这卫星上的零件,说不定有咱们厂生产的!”

林建军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很有可能。卫星的很多结构件,都是用咱们轧钢的特种钢材做的。”他没说的是,去年他维修过的那台精密镗床,就加工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某个核心零件——这是保密任务,他连苏岚都没告诉。

广播里反复播放着《东方红》的旋律,从厂区的喇叭传到家属区,连巷子里玩耍的孩子都跟着哼唱。林建军骑着自行车往家走,沿途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都亮着灯,有人把红绸子挂在门口,还有人举着**画像在巷口欢呼,像过年一样热闹。

“爸爸!爸爸!”刚到院门口,就看见林卫国举着一张油印的号外在等他,孩子的小脸跑得通红,“卫星!咱们的卫星上天了!学校老师说明天要组织游行庆祝!”

林建军跳下车,接过那张印着卫星简笔画的号外,上面用粗体字写着:“‘东方红一号’重173公斤,超过苏美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他的手指抚过那行字,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苏岚也迎了出来,手里端着的晚饭还冒着热气:“刚听广播了,真是大喜事!我加了两个鸡蛋,咱们也庆祝庆祝。”她把碗筷摆到院里的小桌上,月光刚好落在碗里的鸡蛋羹上,泛着温润的光。

一家三口坐在月光下吃饭,广播里的《东方红》乐曲一遍遍循环。林卫国扒拉着米饭,突然问:“爸,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是不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拉着?”

林建军放下筷子,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圆圈:“不是风筝,是靠火箭推上去的。你看,地球是圆的,有引力,就像你用绳子拴着石头转圈,松手后石头会飞出去一样,火箭得达到足够快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的引力,把卫星送到天上。”

他又画了几个齿轮状的圆圈:“卫星在天上绕着地球转,就像这齿轮咬合着转动,得有精确的轨道计算,不然就会掉下来或者飞跑了。这里面用到的数学、物理知识,比你现在学的复杂多了。”

林卫国瞪大眼睛,看着地上的图画,小脑袋里充满了好奇:“那计算轨道是不是很难?比算齿轮传动还难?”

“难多了。”林建军笑了,“但再难也得学。你想想,要是咱们算不准轨道,卫星怎么能准确播放《东方红》?怎么知道它飞到哪儿了?”他看着儿子的眼睛,认真地说,“卫国,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技。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造出更先进的卫星、更厉害的机器,让中国在世界上站得更稳。”

苏岚在旁边听着,悄悄给林建军碗里夹了块鸡蛋:“别说得太严肃,孩子还小。”话虽如此,她眼里却满是欣慰——丈夫不仅自己坚守技术,还在潜移默化中给儿子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温暖的波动:【检测到“卫星发射”重大事件,触发“科技启蒙”效果。】

【奖励“卫星轨道计算基础资料”:包含开普勒定律通俗解读、近地轨道参数计算示例,适配青少年理解水平。】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涌入一份图文并茂的资料:用“苹果落地”解释万有引力,用“操场跑步”比喻卫星轨道,甚至还有用硬纸板制作轨道模型的方法。他心里一亮,这正是给卫国最好的“庆祝礼物”。

“对了,”林建军像是突然想起,从自行车后座的工具包里拿出一个铁皮盒子,“今天修机器时,车间老周给了我几块废弃的铝合金边角料,咱们可以做个卫星模型。”

林卫国立刻凑过来,看着爸爸用剪刀把铝合金片剪成卫星的纺锤形,又用细铁丝做了几对“太阳能帆板”。“爸,这个帆板是干什么用的?”

“给卫星供电的。”林建军一边用砂纸打磨边角,一边解释,“卫星在天上没有电线,只能靠太阳能发电,就像咱们用的手电筒,得有电池才能亮。”他故意用儿子能听懂的方式,把复杂的能源系统说得简单明了。

月光下,父子俩趴在桌上摆弄模型,苏岚在旁边缝补衣服,偶尔插句话,提醒他们别扎到手。窗外的广播还在播放卫星发射的新闻,巷子里的欢呼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传来的笑声和谈话声。

“爸,以后我能造卫星吗?”林卫国举着做好的模型,在月光下转圈,仿佛模型真的在绕地球飞行。

“只要你肯学,一定能。”林建军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语气无比肯定,“但你得记住,造卫星不是靠喊口号,得靠真本事——数学、物理、材料学,一样都不能少。就像咱们修机器,光说‘能修好’没用,得知道哪里坏了、怎么修,这才是真本事。”

林卫国重重点头,把卫星模型小心翼翼地放在窗台上,让它正对着西边的天空。“我明天就去问老师,开普勒定律是什么。”他攥着小拳头,眼里的光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夜深了,林建军躺在床上,听着身旁妻儿均匀的呼吸声,脑海里回放着卫星发射的新闻。他知道,“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只是开始,未来国家还会有更先进的卫星、更强大的武器,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需要无数像他一样的技术人员坚守岗位、默默付出。

系统空间里,那份“卫星轨道计算基础资料”泛着柔和的光,像一颗微型卫星在静静旋转。林建军知道,这份资料不仅是给卫国的,也是给他自己的——技术之路没有尽头,从机床到卫星,从车间到太空,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却又要敢于仰望星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窗台上的卫星模型上,铝合金的外壳反射出淡淡的光。这束微光,仿佛是从太空传来的信号,连接着车间里的扳手与宇宙中的卫星,连接着一个技术工人的坚守与一个国家的航天梦想。

林建军握紧了苏岚的手,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明天醒来,他还是会去维修组调试机床,卫国还是会去子弟学校上课,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颗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的卫星,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科技之光,包括他自己,也包括他的儿子。

而这束光,终将穿透时代的迷雾,指引着他们,指引着这个国家,走向更辽阔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