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56章 技术“传帮带”的延续

1970年的春寒料峭,轧钢厂维修组的车间里却透着股热火朝天的劲儿。林建军蹲在一台捷克进口的镗床旁,手里捏着一把自制的量规,正对着灯光仔细比对。青工小李和小王凑在旁边,大气不敢出——这台镗床是厂里加工军工零件的关键设备,昨天突然出现0.02毫米的误差,急得赵科长差点把技术员骂哭。

“问题在主轴轴承的预紧力。”林建军放下量规,声音不大却清晰,“你们看,这处的油膜厚度不均匀,高速转动时就会产生微小的跳动。”他用手指在轴承座边缘比划,“拆的时候注意,这三个固定螺丝得对角松开,力道要匀,不然会变形。”

小李赶紧拿出笔记本,铅笔在纸上飞快地画着示意图,连林建军捏扳手的角度都记了下来。小王则在一旁给轴承座涂防锈油,眼神却紧盯着林建军的动作——这是他跟着林师傅学技术的第三个月,从一开始连扳手都拿不稳,到现在能独立拆装普通机床,进步快得连老工人都咋舌。

三个月前,林建军刚提出要带两个徒弟时,郑师傅还皱着眉劝他:“小林,这时候教徒弟?不怕被人说你搞‘技术私有’?”毕竟前两年“批判技术权威”的余波未平,公开“传帮带”总让人觉得扎眼。

林建军当时只是笑了笑:“老郑,技术这东西,越传越活。咱们都老了,总不能让这些设备将来没人会修吧?”他选小李和小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小李心思活络,擅长记图纸、算参数;小王性子沉稳,手上功夫扎实,正好互补。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检测到“技术传承”场景,符合“守护火种”策略。宿主因材施教,传承效率提升30%。】

林建军不动声色地接收着提示,手里的活却没停。他让小李递过铜锤,对着轴承外环轻轻敲了三下,每一下的间隔都分毫不差。“听这声音,”他示意两个年轻人凑近,“清脆带点余震,说明轴承没裂纹;要是发闷,就得换了。这是‘听声辨损’,机器跟人一样,不舒服了会‘说话’。”

小王闭上眼睛听了半天,突然开窍:“师傅,我上次修冲床,它的声音就有点发闷,后来果然是曲轴裂了!”

“就是这个理。”林建军赞许地点头,把铜锤递给小王,“你来试试,力道要像给病人号脉,既要摸到‘症结’,又不能伤着‘筋骨’。”

小王紧张得手心冒汗,学着林建军的样子举起铜锤,落下时却偏了半寸。林建军伸手握住他的手腕,轻轻一调:“手腕放松,力从腰出,不是靠胳膊使劲。”

郑师傅蹲在不远处磨刀具,眼角的余光瞥见这一幕,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他原本还担心林建军藏私,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林建军教徒弟,不仅教怎么拆怎么装,连“听声辨损”“手感测力”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都毫无保留,这股子坦荡,比那些空喊“革命口号”的人实在多了。

中午歇晌时,小李偷偷从饭盒里掏出两个窝窝头,塞给林建军一个:“师傅,我妈蒸的,加了玉米面,管饱。”他家里困难,这还是过年省下来的细粮。

林建军没推辞,掰了一半递回去:“一起吃。”他看着小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突然想起什么,“下午我教你们用‘三点找正法’校直轴类零件,这个方法比用机床省料三成,适合现在的条件。”

小王眼睛一亮:“是不是您上次修轧辊用的法子?当时老郑师傅说您神了,硬生生把弯了的辊子校直了!”

“那不是神,是有窍门。”林建军笑了笑,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段废钢轴,“你们看,任何弯曲的零件,都有三个点能找到平衡……”他用粉笔在地上画着受力分析图,阳光透过高窗照在他身上,粉笔灰在光束里飞舞,像撒下的一把种子。

【叮!】

【“三点找正法”教学完成,小李“空间受力分析”能力提升,小王“手工校直”技巧掌握。】

【奖励“精密测量工具使用指南”,包含游标卡尺、百分表的校准与保养,适配传承需求。】

林建军的意识里浮现出指南的内容,从游标卡尺的零点校准到百分表的防震措施,细致得连不同温度下的误差补偿都有说明。他心里一动,下午就把自己珍藏的一块瑞士产百分表拿出来,当着两个徒弟的面拆开清洗:“这表娇气,温度差一度就差0.001毫米,你们记着,用之前先让它跟环境温度‘适应’半小时。”

这话让小李和小王心里一震——他们以前用坏了多少量具都不知道原因,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没过多久,林建军带徒弟的事就传到了张厂长耳朵里。老厂长特意来维修组视察,看到小李正用“三点找正法”校直一根传动轴,小王则在旁边用百分表测量误差,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忍不住拍着林建军的肩膀:“好小子,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学大庆’!技术不藏私,厂子才有后劲!”

赵科长跟在后面,脸上有点挂不住。他之前还暗讽林建军“搞小圈子”,现在看着两个青工把难修的设备摆弄利索,也不得不承认:“林师傅带徒弟有一套,以后维修组的技术培训,就交给你了。”

林建军没骄傲,只是淡淡说:“都是为了生产。”他知道,在这个技术被边缘化的年代,能让年轻人重新拿起量具、钻研图纸,比任何个人荣誉都重要。

傍晚收工时,小李和小王主动留下来打扫车间,把林建军用过的工具擦得锃亮,按顺序摆回工具箱。小李突然问:“师傅,您说这世道,咱们学这些手艺,真能长久?”

林建军正在给镗床上润滑油,闻言动作顿了顿,随即笑道:“不管世道怎么变,机器总得有人修,零件总得有人做。你们把技术练扎实了,走到哪儿都饿不着。”他指着车间墙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这句话没说错,生产要促,就得靠真本事。”

小王似懂非懂地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扳手——他今天终于能独立完成轴承预紧力的调整,林师傅说他的手感“有三分火候”了。

【叮!】

【技术传承效果显着,小李、小王“技术信念”初步建立。】

【奖励“工厂设备图谱(简化版)”,包含常见故障处理方案,适合新人快速上手。】

林建军看着意识里的图谱,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这些年轻人,将来或许会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在更需要他们的时候,接过这根沉甸甸的接力棒。

走出车间时,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建军走在中间,小李和小王一左一右,手里提着工具箱,步伐坚定。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渐渐平息,但那些被传承的技术、被点燃的信念,却像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夜色里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燎原的那天。

郑师傅站在车间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摸出烟袋锅点上。烟雾缭绕中,他想起年轻时师傅教他的第一句口诀:“技术是骨头,传承是血脉。”现在看来,林建军这小子,不仅守住了骨头,更让血脉活了起来。他磕了磕烟袋锅,转身回车间检查设备——明天,他也想试试带个徒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