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52章 系统奖励“失落的计算机手稿”

1969年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轧钢厂图书馆破碎的窗棂,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柱。空气中漂浮着无数尘埃,混杂着纸张发霉的气息,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坟墓。林建军戴着口罩,手里拿着根木棍,小心翼翼地拨开挡路的断木——这里三个月前被红卫兵“破四旧”砸过,书架东倒西歪,书籍散落一地,大部分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如今成了无人问津的封存区。

“林师傅,这儿还有啥好翻的?都是些被砸烂的旧书,领导让咱们过来就是清理垃圾。”同来的青工小李踢了踢脚边一本被撕烂的外文期刊,脸上满是不情愿。厂里安排维修组的人来“整理”图书馆封存区,说是“挑选有价值的革命书籍”,其实谁都知道,这不过是给闲置的人找活干。

林建军没应声,目光却像雷达般扫过堆积如山的书堆。系统早上突然弹出的提示在脑海里回响:【检测到“技术资料残留点”——工厂图书馆封存区,可能存在“失落的早期科研手稿”,建议探查。】这让他想起1958年厂里曾短暂参与过“电子计算机协作研发”,后来项目下马,相关资料据说都存放在图书馆,说不定就有漏网之鱼。

他蹲下身,手指拂过一本被踩扁的《无线电技术》,书页脆得一碰就掉渣。旁边是堆成小山的政治理论书,封皮大多被扯掉,露出泛黄的纸页。林建军耐着性子,一本本翻看,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农村调查》,全是常见的读物,没有任何技术书籍的痕迹。

“师傅,要不咱们先把这些红书归拢到一起,剩下的直接拉去废品站得了。”小李已经开始往板车上搬书,动作粗鲁,不少书被摔得散了页。

林建军刚想阻止,目光却被小李脚下露出的一角牛皮纸吸引。那纸页比普通书籍厚实,边缘还沾着干涸的红漆——像是被红卫兵标记过又意外脱落的。他快步走过去,扒开上面的几本《**选集》,露出一个磨损严重的硬壳笔记本,封面上用毛笔写着“电子计算机逻辑电路设计(初稿)”,字迹已经模糊,却足以看清内容。

“别动这个。”林建军按住笔记本,心跳突然加速。他翻开第一页,日期赫然是1957年3月,落款是“轧钢厂技术科计算机小组”。里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路图,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注着电子管的参数,还有几页是手写的算法推导,虽然有多处涂改和撕裂,核心内容却依稀可辨。

这正是系统提示的“失落的计算机手稿”!1950年代国内计算机研发尚处萌芽期,这样的原始手稿堪称技术瑰宝,却因项目下马和“破四旧”被遗弃在这里,差点成了废品。

【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发现“1950年代国内计算机研发手稿”,完整度60%。启动“历史资料修复”功能……】

【修复完成!获得完整“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方案”,解锁“早期集成电路设计思路”奖励!】

林建军的意识里瞬间涌入大量信息——手稿中残缺的“加法器逻辑”被补全,模糊的“存储器结构”变得清晰,更有一份基于手稿延伸出的“晶体管替代电子管”方案,虽然简陋,却直指集成电路的核心原理。他强压着激动,把笔记本塞进怀里,外面用一件旧工装盖住,动作自然得像捡起一块废铁。

“师傅,找到啥宝贝了?”小李好奇地探头。

“没啥,一本旧台账,看看有没有用。”林建军不动声色地把板车上的书往笔记本的位置堆了堆,“这些红书归拢好就行,其他的先别动,说不定还有能用的。”

他故意放慢了整理速度,等小李把板车推走交差,才快速返回原地,用木棍在书架后又翻找了一阵。果然在《马恩全集》的夹缝里找到几页散落的手稿,是“程序编制初步”,正好补上笔记本里的缺页。

傍晚离开图书馆时,林建军怀里的笔记本被油纸层层包裹,藏在工具包最底层。路过废品站,他看见几个工人正把清理出的“封资修”书籍往炼钢炉里扔,火光冲天,心里一阵后怕——再晚来几天,这份手稿恐怕就成了炉渣。

回到家,苏岚正在安全屋门口擦拭伪装用的煤块。“今天回来这么晚?”她接过工具包,注意到丈夫神色异常,“出事了?”

“捡到个好东西。”林建军拉着她钻进安全屋,关上门,才小心翼翼地掏出笔记本。昏黄的煤油灯下,苏岚看着那些复杂的电路图,虽然不懂,却明白丈夫的郑重。“这是……”

“1950年代的计算机手稿。”林建军翻开第一页,声音压得极低,“现在没人当回事,将来可能是宝贝。”他指着墙壁夹层,“得藏在最安全的地方。”

安全屋的墙壁是双层木板结构,中间填充着黄土和碎棉絮,隔音防潮。林建军用錾子撬开一块木板,把用油布包好的手稿塞进去,周围填上石灰粉防虫,再用腻子抹平缝隙,刷上和墙壁一样的灰浆。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任何痕迹。

【叮!】

【“技术资料隐秘存储”完成,安全系数95%。】

【提示:早期集成电路设计思路可与“半导体基础研究”关联,建议后续重点关注。】

林建军抚摸着修复如初的墙壁,心里踏实了不少。这份手稿和之前转移到军区的资料不同,它记录着中国自主研发计算机的早期探索,是技术史上的“活化石”。在这个技术被视为“资产阶级毒草”的年代,守护这样的手稿,就像在荒漠里保存一粒种子,看似无用,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以后不会再有人来翻了吧?”苏岚看着丈夫布满灰尘的头发,心疼地递过毛巾。

“安全屋的门只有咱们俩知道,墙夹层更是绝了,就算搜进来也找不到。”林建军擦着脸,眼里闪着光,“等卫国再大点,我就把这些讲给他听。计算机这东西,将来肯定是国家的重器。”

窗外传来许大茂醉酒的骂声,大概又在抱怨时运不济。林建军充耳不闻,只是把那几页散落的程序手稿夹在《工业学大庆》的画册里,放在安全屋的工作台一角——这是他故意留下的“诱饵”,万一真有意外,这些相对次要的内容能转移注意力。

深夜,林建军躺在床上,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手稿中的电路图。系统奖励的“集成电路设计思路”像一把钥匙,让他看清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芯片的发展脉络。他知道,现在还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但只要守着这份手稿,守着这份思路,总有拨云见日的那天。

安全屋的墙壁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墙夹层里的手稿静静躺着,与那些伪装成《毛选》批注的技术笔记作伴,共同等待着被唤醒的时刻。而林建军,就是那个最忠实的守夜人,用谨慎和信念,在特殊的年代里,为国家的技术火种,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