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46章 车间里的“技术微光”

1969年的初春,轧钢厂的锻工车间还透着彻骨的寒意。墙角的冰棱子挂了半尺长,阳光透过布满冰花的高窗,洒下几缕惨淡的光,勉强照亮了车间里弥漫的蒸汽和铁屑。林建军穿着件打了补丁的蓝色工装,正蹲在一台德国进口的精密磨床前,手里捏着一把自制的量规,眉头紧锁。

这台磨床是1950年代从东德进口的,专门用来加工高精度轴承,是厂里的宝贝疙瘩。可昨天突然出了故障,砂轮转动时总是产生细微的跳动,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偏差超过了0.01毫米,对于军工订单来说,这已经是废品级别的误差了。

“林师傅,还是不行?”旁边的青工小李急得直搓手,手里的扳手都快攥变形了,“设备科的王技术员带着人捣鼓了一整天,拆了装,装了拆,愣是找不出毛病,还说可能是砂轮轴废了,得申请进口新的。”

林建军没吭声,只是将量规轻轻卡在砂轮法兰盘上,然后用一根细铜丝,一头系在砂轮上,另一头绑着个小铅锤。他缓缓转动砂轮,铜丝带动铅锤画出一道微弱的弧线,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看这儿。”林建军指着铅锤划过的轨迹,声音低沉而清晰,“轨迹不是正圆,有点椭圆,说明法兰盘跟主轴的同心度出了问题,不是轴的事。”

小李凑近了看,还是一脸茫然:“可王技术员用千分表量过,说同心度没问题啊。”

“千分表是死的,机器是活的。”林建军从工装口袋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木盒,里面装着几枚不同规格的薄片,材质像是黄铜,却比黄铜更坚硬,“这是我用系统奖励的‘手工精密测量法’做的‘光隙规’,比千分表灵敏。”

他将一枚薄片塞进法兰盘与主轴的缝隙里,然后用手电筒照着,调整角度:“你看,光线从这边透过来的宽度不一样,说明有地方歪了,大概偏了0.003毫米。”

这细微的偏差,用普通量具根本测不出来,只有靠这种近乎“土法”的精密测量技巧,才能捕捉到。这是半年前他在车间角落签到时获得的奖励,当时只觉得是个有趣的手艺,没想到今天派上了大用场。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轻响:

【“手工精密测量法”成功应用,解决进口设备难题。触发“技术认可”效果:周围工人对宿主的技术信任度提升。】

林建军没理会系统提示,只是拿出一把特制的铜锤,对着法兰盘的边缘,用极其轻柔的力道,“当当当”敲了三下。每一下的力度都恰到好处,像是在给机器“正骨”。

“再试试。”他对小李说。

小李半信半疑地启动了磨床。砂轮转动起来,声音比刚才平稳了许多,不再有那种细微的震颤。王技术员带着两个徒弟刚好走进来,见状皱着眉:“小林,谁让你乱动设备的?这可是进口的精密玩意儿,弄坏了你赔得起吗?”

林建军没理他,只是让小李拿个试块上去加工。几分钟后,试块加工出来,送去检验室。没过多久,检验员跑回来,手里举着检验报告,一脸兴奋:“合格了!精度达到0.005毫米,比以前还好!”

车间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王技术员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拿起检验报告翻来覆去地看,嘴里喃喃自语:“不可能啊,我明明量过……”

“王技术员,机器跟人一样,有时候得靠‘摸’。”老周师傅在旁边慢悠悠地说,手里还拿着他那把磨了三十年的錾子,“小林这手艺,是真本事,不服不行。”

林建军收拾好工具,准备回自己的钳工台——他现在的“本职工作”是锉配零件,修理磨床只是“顺手帮忙”。可没走两步,就被匆匆赶来的张厂长叫住了。

“建军,你跟我来一趟。”张厂长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又刻意压低了声音,“这台磨床修好了,军工订单就能按时交了,你立大功了!”

林建军跟着张厂长来到车间办公室。厂长关上门,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调令:“设备维修组缺个领头的,我跟党委班子商量过了,想调你过去。”他顿了顿,眼神里带着期许,“那里都是厂里的核心设备,更需要你这样的技术好手。”

林建军心里一动。设备维修组虽然听起来还是“维修”,但能接触到全厂最关键的机器,包括几台用于军工生产的精密机床。这比在钳工组锉配普通零件,更能发挥他的技术,也更有利于保护那些核心设备的技术参数。

“厂长,我怕……”林建军犹豫了一下,没说下去。他知道,自己“下放”的身份还没完全解除,突然调去核心岗位,难免引人非议。

“怕什么?”张厂长摆摆手,“我已经跟上面打过招呼了,就说你‘劳动表现优异,技术过硬,适合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谁有意见,让他来跟我说!”老厂长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再说了,维修组都是老师傅,嘴严,靠得住。”

【叮!】

【检测到“岗位调整”机会,符合“技术守护”策略。】

【接受调令,可获得“核心设备接触权限”,解锁“设备参数优化”系列任务。】

林建军不再犹豫,接过调令:“谢谢厂长信任,我一定把活儿干好。”

“这就对了。”张厂长笑了,从柜子里拿出一套崭新的工装,“给,换上。虽然还是工人身份,但在维修组,得精神点。”他拍了拍林建军的肩膀,“记住,不管到哪儿,技术是立身之本。别管外面刮什么风,把设备看好,就是最大的政治。”

林建军换上新工装,回到车间收拾东西时,发现不少工人都在偷偷看他,眼神里没有了以前的疏远,多了些敬佩和亲近。小李跑过来,手里捧着个铁皮盒子:“林师傅,这是我攒的一些废旧轴承,您看有用没?以后有啥不懂的,还能请教您不?”

“当然能。”林建军接过盒子,里面的轴承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看得出来是用心整理过的,“以后维修组就在隔壁车间,有事随时找我。”

老周师傅也走过来,把他那把宝贝錾子塞给林建军:“拿着,这玩意儿跟了我三十年,锋利得很,修设备时说不定能用得上。到了新地方,别给咱们老锻工丢脸。”

林建军握着那把沉甸甸的錾子,心里一阵暖流。他知道,自己能从钳工组调去维修组,不光是厂长的信任,更因为刚才那一手“绝活”,赢得了工人们的认可。在这个讲究“阶级立场”的年代,工人师傅们心里,其实有杆更朴素的秤——谁有真本事,谁能解决问题,谁就值得尊重。

【叮!】

【“工人阶级信任度”提升至60%,获得“隐形技术权威”称号(非官方,民间认可)。】

【奖励“设备故障预判手册”:可通过声音、振动等特征,提前发现设备潜在问题。】

林建军背着工具包,走进隔壁的设备维修组车间时,里面的几个老师傅都停下了手里的活。为首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维修工,姓郑,据说从建厂就在这儿干,对厂里的设备了如指掌。

“小林是吧?张厂长跟我们打过招呼了。”郑师傅站起身,态度不冷不热,“我们这儿的规矩,少说多干,设备就是命。”

“郑师傅放心,我明白。”林建军放下工具包,目光落在车间角落里的一台老式镗床上——那是1950年代苏联援助的设备,虽然老旧,却是加工大型军工零件的关键设备。他能感觉到,这台机床的某个齿轮可能快磨损到极限了。

这就是他的新战场。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冰冷的钢铁和油污。但林建军心里清楚,在这里,他能更好地守护那些珍贵的技术和设备,就像守护暗夜里的一点微光。

夕阳透过窗户,给维修组的设备镀上了一层金边。林建军拿起扳手,开始检查那台老式镗床,动作沉稳而专注。车间里很安静,只有工具碰撞金属的清脆声响,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

他知道,风波还远未结束,许大茂那样的人也不会善罢甘休。但只要他手里有扳手,眼里有技术,心里有坚守,这车间里的“技术微光”,就永远不会熄灭。而这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