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200章 阎埠贵的“明哲保身

1965年的秋老虎格外厉害,明明已经过了白露,日头还是毒得像要把人烤出油来。四合院的青砖地被晒得滚烫,连平日里最爱在院里溜达的老母鸡都躲进了墙根的阴影里,耷拉着翅膀懒得动弹。

阎埠贵坐在自家屋檐下的小马扎上,手里攥着把蒲扇,却没怎么扇。他的眼睛半眯着,看似在打盹,余光却把中院的动静收得一清二楚——秦淮茹正蹲在井边捶打衣裳,木槌砸在石板上的“砰砰”声有气无力;西厢房门口,许大茂背着手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不知道在嘀咕什么;只有东厢房那片空着的地方,静得像没人住过,易中海的遗像早就被街道收走了。

“爸,您又在算啥呢?”二儿子阎解旷背着书包从外面回来,额头上全是汗,刚进门就抓起桌上的凉水瓢猛灌了一口。

阎埠贵睁开眼,把他手里的瓢夺下来:“慢点喝!当心激着!”他用蒲扇给儿子扇了扇,“今天在学校没乱说话吧?”

阎解旷撇撇嘴:“没有,您天天说‘少说话,多干活’,我记着呢。”他放下书包,从里面掏出个皱巴巴的作业本,“老师让家长签字。”

阎埠贵接过作业本,戴上老花镜,一笔一划地签字。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这是他多年记账练出来的习惯,哪怕是签字,也得让人看得明白,挑不出错处。

“三大爷,您在家啊?”秦淮茹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她手里端着个空碗,碗沿豁了个口,显然是来借东西的。

阎埠贵心里的算盘“噼啪”一响。借粮?借油?还是想让他去跟街道说说,给贾张氏弄点救济?他慢悠悠地扇着蒲扇,头也没抬:“有事?”

“我想……想借点盐,家里的用完了。”秦淮茹的声音更低了,手指紧张地抠着碗沿。贾张氏瘫痪在床,每天都要喂盐水,家里的盐罐子早就见底了。

阎埠贵从墙角的盐罐里舀了一勺,倒在张旧报纸上,包成个小三角:“拿去吧,不用还了。”他知道,这一勺盐不算什么,但人情债不能欠——现在这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秦淮茹接过盐包,千恩万谢地走了。阎埠贵看着她的背影,轻轻“哼”了一声。这女人,以前总想着靠傻柱接济,现在傻柱搬走了,就东家借西家讨,早晚把院里的人都借遍。他可不会像傻柱那样傻,自家的粮本、油本都锁在柜子里,每一笔开销都记在小本子上,连阎解旷喝了口水都要记下来——不是抠门,是为了“清白”。

【阎埠贵的小账本(1965年9月12日)】

?\t支出:盐一勺(约5钱),借予秦淮茹,记“人情往来”,不追偿。

?\t收入:阎解成工厂补贴2元(代领)。

?\t备注:今日街道贴出新标语“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需更加谨慎。

写完,他把小本子塞进怀里,贴身藏好。这小本子比他的命还重要——上面记着十几年来的收支明细,粮票、布票、工资、奖金,一笔一笔清清楚楚,连1959年借过傻柱半斤玉米面都记着归还日期。这不仅是账,更是他的“护身符”——万一“四清”工作组查到头上,这就是他“清白”的证明。

下午,阎埠贵揣着小本子去了趟街道办事处。他最近总觉得心口发闷,不是真病,是心病——厂里的“四清”越来越严,连档案室的老陈都因为十年前多领了一尺布票被查,停职反省了。他在轧钢厂档案室干了二十多年,虽说没贪过公家一分钱,但架不住有人鸡蛋里挑骨头。

“王主任,我想办病退。”阎埠贵把医院开的“神经衰弱”诊断证明递过去,脸上堆着笑,“您看我这身体,实在熬不住了,在家歇着也能给厂里省个编制不是?”

王主任是个胖乎乎的中年女人,跟阎埠贵打了多年交道,知道他的脾气。“老阎,你才五十四,再干六年就能拿全薪退休了,现在退亏啊。”

“不亏不亏。”阎埠贵的算盘打得飞快,“病退能拿七成工资,够我跟老婆子嚼谷了。再说了,我这病,大夫说不能操心,档案室的事多,万一出点错,给组织添麻烦就不好了。”他这话半真半假,真的是想躲清净,假的是“给组织添麻烦”——他是怕组织给他添麻烦。

王主任拗不过他,在申请表上签了字:“行吧,你自己想好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病退了可就没机会再回厂了。”

“想好了,想好了。”阎埠贵接过申请表,像拿到了免死金牌,心里的一块大石总算落了地。他知道,这步棋走对了——现在退下来,既能避开厂里的核查风暴,又能保住自己的“清白”名声,划算!

回家的路上,阎埠贵特意绕开了轧钢厂的后门。以前他总爱往那儿凑,听工人们聊厂里的新鲜事,现在却躲得远远的——厂里的是非多,少听少惹祸。路过工厂子弟小学时,他看见林卫国背着书包出来,被苏岚接走,父子俩正说着什么,笑得挺开心。

阎埠贵的脚步顿了顿,心里有点复杂。他这辈子算计来算计去,总想着让三个儿子出人头地,可现在呢?大儿子阎解成在轧钢厂当学徒,虽说安稳,但比起林建军的技术科主任差远了;二儿子阎解旷还在上学,看不出啥出息;小儿子阎解放……想到这儿,他叹了口气——要不是林建军给的那本复习资料,阎解放能不能考上初中都难说。

“三大爷?”苏岚看见他,笑着打了个招呼。

“哎,苏医生。”阎埠贵也笑了笑,眼神却有点闪躲。他对林建军,心里是又感激又忌惮——感激他帮了阎解成,忌惮他那身硬气和本事,尤其是“四清”查得那么严,林建军却一点事没有,听说还被工作组当成了“清白典型”,这本事,他学不来。

“卫国说您病退了?”苏岚递过来个纸包,“这是林建军从三线寄来的茶叶,说是山上的野茶,喝了解火,您尝尝。”

阎埠贵接过纸包,掂量了一下,心里估算着值多少钱。“让林技术员破费了。”他嘴上客气,心里却在想——这林家,是真不简单,都这时候了,还能从三线寄东西回来,门路硬啊。

回到家,阎埠贵把病退申请表锁进箱子,又把小本子拿出来,添了一笔:“9月15日,办理病退,工资70%,月发25.9元。”写完,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像宣布什么大事似的。

“从今天起,我正式病退了。”阎埠贵敲着桌子,语气严肃,“你们仨都给我记好了:在单位的少说话,多干活,领导说啥就是啥,别犟嘴;上学的好好读书,别跟着人瞎起哄;在家的……”他看了眼老婆子,“管好自个儿的嘴,院里的是非别掺和,谁问都说‘不知道’。”

阎解成皱着眉:“爸,您这也太小心了吧?”

“小心驶得万年船!”阎埠贵瞪了他一眼,“没看见厂里老陈的下场?多领一尺布票都被扒出来了!咱们家,谁都不许出半点错!”他从怀里掏出三张纸,分别递给三个儿子,“这是你们从小到大的粮票、布票领用记录,我都抄下来了,自己收好,万一有人查,拿出来就能证明清白!”

三个儿子看着手里的纸,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某年某月领了多少粮票,用在了什么地方,连阎解旷小时候得过一次麻疹,用了两尺布做病号服都记着。阎解旷忍不住笑了:“爸,您这比厂里的账还细。”

“细才好!”阎埠贵敲了敲桌子,“这世道,细才能保命!”

接下来的日子,阎埠贵彻底过上了“闭门索居”的生活。他每天早上起来,先把院子扫一遍,然后就坐在屋檐下算账,从日出算到日落。许大茂来找他喝酒,想打听厂里的事,被他一句“病着呐,记不清了”挡了回去;秦淮茹想让他去劝劝街道,给贾张氏弄个低保,他推说“刚退下来,不好出面”;连以前最爱凑的“全院大会”,他都借故不去,让老婆子回话说“三大爷头疼”。

这天傍晚,阎埠贵正在算这个月的菜钱,忽然听见中院传来争吵声——是许大茂和秦淮茹在吵,好像是许大茂偷了贾家的野菜,被秦淮茹抓了现行。

“吵什么吵!”阎埠贵隔着墙喊了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股威严,“都给我消停点!现在是什么时候?还敢惹事!”

争吵声果然停了。阎埠贵哼了一声,继续在账本上写:“9月20日,中院争吵,许大茂与秦淮茹,事由不详,咱家未参与。”他知道,这一笔不是多余的——万一将来查起来,能证明自家“与邻里纠纷无关”。

夜幕降临时,四合院渐渐安静下来。阎埠贵站在门口,望着天上的星星,心里的算盘还在噼啪响。他知道,自己这“明哲保身”看似懦弱,却是乱世里最好的活法。他不求三个儿子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能熬过这阵风头。

远处的工厂传来下班的汽笛声,悠长而沉闷。阎埠贵叹了口气,转身回屋,把门锁好,又检查了一遍窗户。桌上的小本子摊开着,最后一页写着:“乱世之中,守身为上。”这是他活了大半辈子总结出的道理,虽然不够光彩,却足够实在。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账本上,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照得清清楚楚。阎埠贵躺在床上,听着隔壁房间三个儿子的呼吸声,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个家,守住这本账,守住“少说话,多干活”的规矩,总有一天,风会停,雨会歇,日子还能回到从前的样子。

只是他没说出口的是,有时候夜里睡不着,他会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也想过凭着算盘珠子的本事干出点事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躲在壳里,只求自保。但转念一想,能在这风雨飘摇的年月,让一家人平平安安的,不就是最大的本事吗?

窗外的风渐渐大了,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像在为每个小心翼翼活着的人,轻轻伴奏。阎埠贵翻了个身,把小本子往枕头底下塞了塞,闭上了眼睛——明天,还得早起算账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