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69章 农机配件的“跨厂协作”

1962年的冬风带着沙砾,刮在轧钢厂的铁皮厂房上,发出“呜呜”的声响。林建军站在镗床前,手里拿着刚加工完的农机轴承,游标卡尺卡在滚道上,读数稳稳停在“0.01mm”——这是他优化加工工艺后的成果,比国家标准还精密了一半。车间主任匆匆跑进来,手里攥着份电报,纸边都被汗浸湿了:“建军!急活儿!邻县农机厂的齿轮箱壳体加工设备坏了,他们的春耕农机订单交不了,厂长求到咱们这儿了,说哪怕帮忙加工一批配件也行!”

林建军接过电报,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急促:“急需齿轮箱壳体200套,材质45号钢,精度等级It7,月底前交货,否则影响千亩春耕。”他皱了皱眉,这种壳体属于异形件,需要专用夹具,厂里的设备虽然能加工,但调整工装至少要三天,按常规进度,月底前根本赶不完。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镗床的嗡鸣中响起,三维图纸在意识里展开,清晰得像就在眼前:

【检测到“跨厂技术支援”需求,触发“紧急协作”任务,奖励“齿轮箱壳体快速加工方案”:

?\t工装简化:将传统3套夹具合并为1套组合式工装,换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

?\t切削参数优化:主轴转速提升至1200r\/min,进给量调整为0.15mm\/r,加工效率提升50%;

?\t精度保障:采用“粗精一体”切削路径,配合冷却油雾润滑,形位公差可稳定控制在0.02mm内。】

【应用价值:该方案可使200套壳体加工周期压缩至15天,满足春耕需求,同时为轧钢厂争取到“农机配件定点加工”资质,系统判定“工业协作贡献” 80点。】

“能接。”林建军把电报拍在案台上,对车间主任说,“让他们把图纸和毛坯送过来,我今晚就调整工装,保证月底前交货。”他转头对赵小刚说,“你去仓库领45号钢的料,按图纸备料,李建国跟我调试工装。”

邻县农机厂的厂长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图纸和毛坯赶来了,看到林建军拿出的组合式工装设计图,眼睛瞪得像铜铃:“林科长,这……这能行吗?我们的工程师说至少要三套夹具才能保证精度!”

“试试就知道了。”林建军没多解释,启动镗床,刀具在毛坯上划出银白色的轨迹,铁屑卷曲着落下,像一朵朵钢花。半小时后,第一个壳体的粗加工完成,放在检测平台上测量,垂直度误差0.015mm,完全符合要求。

厂长激动得握住林建军的手,指节都发白了:“神了!真是神了!有你这技术,咱们的春耕农机有救了!我代表全县农民谢谢你!”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首件检测合格时响起:

【“跨厂协作”启动成功,轧钢厂与农机厂建立“技术互助”关系,宿主获“县域技术顾问”隐性头衔,可优先获取农业机械技术需求信息,为后续“农机改良”项目铺垫。】

加工任务紧,林建军带着技术科的人连轴转,车间的灯彻夜不熄。赵小刚负责编程,李建国调试设备,林建军则盯着关键工序,累了就在旁边的行军床上躺半小时,醒了继续干。苏岚每天晚上都来送夜宵,是掺了红薯淀粉的糊糊,还带着点咸菜,给工人们补充体力:“卫国在家画了张坦克,说爸爸在造‘会种地的坦克’,让我一定给你看看。”

林建军看着儿子画的歪歪扭扭的坦克,上面还写着“爸爸加油”,心里暖烘烘的,疲劳都消了大半。“告诉卫国,爸爸很快就完工,到时候带他去看真正的农机。”

阎埠贵听说轧钢厂帮邻县加工农机配件,特意拎着两斤红薯淀粉来车间,说是“给工人们添点口粮”。老头蹲在角落看了半天,见林建军他们用一套工装就能加工不同部位,算盘打得噼啪响:“建军,你这法子要是用到咱们公社的农机站,能省多少功夫啊!我回去跟队长说说,让他请你去给技术员上上课?”

“等这批活儿干完再说。”林建军递给他一块刚加工好的壳体,“你看这精度,公社的设备要是能按这标准维护,农具寿命能延长一倍。”

阎埠贵摸着壳体光滑的表面,像摸着宝贝:“那我先回去腾地方,就等你这句话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离开后响起:

【“技术辐射”从工厂延伸至农村基层,阎埠贵的“推广意愿”达100%,将成为宿主技术在农村的“天然传声筒”,四合院与工厂、农村的“技术联系”初步建立,形成良性互动闭环。】

月底前,200套齿轮箱壳体如期交付,邻县农机厂的春耕设备顺利组装,厂长特意送来了面锦旗,上面写着“工业支援农业,技术点亮春耕”,挂在轧钢厂的荣誉室最显眼的位置。县工业局的领导也来了,拍着林建军的肩膀说:“你这技术不仅救了急,还闯出了跨厂协作的新路子,以后全县的农机配件加工,优先给你们厂!”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傻柱正在保养他的汽修工具,听说林建军帮邻县解决了春耕难题,难得地多喝了两盅:“我就说林科长是干大事的人,咱跟着学技术,错不了。”他现在能独立修理拖拉机变速箱了,过年时还被评为“汽修能手”,奖金买了块布料,给继女做了件新棉袄。

秦淮茹在生产队领了新分的玉米,是用林建军帮忙加工的农机种出来的,颗粒饱满,比往年的强多了。她抱着玉米往家走,路过林建军家门口时,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没进去——她现在靠自己挣工分,日子虽然清苦,却不用再看别人脸色,这种踏实,比什么都重要。

贾张氏的中风还是没好利索,只能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邻居说林建军又得了锦旗,嘴里嘟囔着“有啥了不起”,可眼神里的嫉妒藏不住。阎埠贵路过时,故意把刚领到的“技术推广积极分子”奖状晃了晃:“老虔婆,看到没?这就是跟林科长学技术的好处,你要是当初学好点,也不至于现在这样。”气得贾张氏抓起拐杖就扔,却连门槛都没扔过。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染红厂房时响起,带着阶段总结的厚重:

【“跨厂协作”任务圆满完成,宿主“技术权威”地位从单一工厂扩展至区域工业体系,获“县域技术资源调配权”(隐性),可优先获取农机、化肥等生产资料信息;

?\t家庭层面:苏岚因丈夫的技术贡献,在医务室获得“技术骨干家属”照顾,林卫国的“早期教育资源”(如工厂子弟学校优先入学)得到保障;

?\t四合院层面:各角色均受惠于宿主技术带来的间接效益(粮食增产、农具耐用),对宿主的“认同度”达历史最高,“训禽”进入“无为而治”阶段,冲突风险趋近于零。】

林建军下班回家时,苏岚正在给林卫国讲农机的原理,用筷子和红薯演示齿轮传动,小家伙听得眼睛发亮。“今天厂里发了奖金,我买了点肉,晚上包饺子。”苏岚的脸上带着笑意,“王师傅说,你设计的工装被当成范例,要在全市推广呢。”

林建军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田野里,已经有农机在翻地,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他知道,这只是技术协作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难题等着攻克,但只要守住技术本心,带着身边的人一起进步,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阎家传来孩子们背诵“农机保养口诀”的声音(阎埠贵从林建军那抄的),傻柱家传来扳手敲击的轻响(他在保养工具),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的玉米粥咕嘟作响,香气飘出老远。

林建军抱起林卫国,小家伙在他怀里咯咯直笑,指着窗外的农机灯光说:“爸爸,那是你造的坦克吗?”

“不是坦克,是种地的机器。”林建军吻了吻儿子的额头,“有了它们,以后就有吃不完的粮食了。”

车间的汽笛声在夜空中响起,悠长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协作共赢的冬天,唱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而林建军知道,他的技术之路,才刚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