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52章 高产红薯种的匿名贡献

1960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冻土到三月底还没化透,田埂上的枯草被风刮得像乱麻。林建军蹲在工厂后院的试验田边,手里捏着块土疙瘩,碾碎后放在阳光下细看——土块里夹杂着细小的沙砾,墒情差得可怜,这样的地,别说种玉米,就连耐旱的谷子都未必能活。

广播里正播报着各地的灾情,声音沉重得像灌了铅:“……华北、华东地区持续干旱,小麦减产已成定局,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业部呼吁各地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共度难关……”

林建军的眉头拧得更紧了。家里的储备粮足够安稳度日,但车间里的老焊工老王昨天偷偷告诉他,老家河南的侄子来信,说村里已经开始吃树皮了,“能下肚的野菜都挖光了,就盼着天能下雨,种点啥能顶饿的”。

【叮!】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在脑海中响起,界面上弹出一行绿色的文字,带着希望的亮色:

【检测到宿主“缓解粮荒”的强烈意愿,触发特殊签到地点:“农业部研究所(临时驻地,设于本市农机厂)”,签到成功,获“耐旱高产红薯种(代号‘救荒1号’)”10斤,配套“种植技术手册”(含盐碱地改良要点)。】

【品种特性:1 耐旱性极强,年降水量300mm即可存活;2 产量高,亩产可达3000斤(普通品种仅1200斤);3 适应性广,沙土地、盐碱地均可种植,块根淀粉含量高,适合做代食品。】

林建军的心跳漏了一拍,连忙在意识里点开种子的三维图像:薯块呈纺锤形,表皮紫红,芽眼浅而少,正是系统描述的“救荒1号”。手册里的种植要点写得更详细,甚至标注了“在-5c短期低温下可存活”“扦插成活率90%”,简直是为当前灾情量身定做的救命种!

他立刻起身往农机厂走。农业部的临时研究所在那里借用了几间厂房,专门负责向灾区调配种子和技术资料。路过传达室时,王师傅正蹲在门口啃窝头,看到他,含糊不清地问:“建军,这时候去农机厂?听说那边天天有人哭着要种子,乱得很。”

“有点技术资料要送过去。”林建军没多说,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薯干窝窝头(自家蒸的),塞给王师傅,“给您换换口味,我妈做的,顶饿。”这是他的习惯,对身边人适度关照,却从不多言。

农机厂的院子里果然乱糟糟的,几个穿补丁衣服的农民正围着工作人员哀求,声音嘶哑:“同志,再给点种子吧,哪怕一斤也行!俺们村几十口人,就等着下种了!”

“不是不给,是真没有了!”工作人员急得满头汗,“耐旱种子早就调完了,现在库里就剩点普通麦种,怕是扛不过这旱情……”

林建军的心沉了下去。他绕开人群,走到研究所后门,这里相对安静,只有个老研究员在整理资料。“同志,请问种子调配处在哪?”他尽量让语气平静。

老研究员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你是哪个单位的?有介绍信吗?现在种子管控严,没手续不能领。”

“我不是来领种子的。”林建军从包里掏出用油纸包好的红薯种,放在桌上,“这是我偶然得到的‘救荒1号’,耐旱高产,适合灾区。麻烦您转交给调配处,算是……一个技术人员的一点心意。”

老研究员的眼睛瞬间亮了,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把抓起种子,翻来覆去地看,又对照手册上的图谱,激动得手都抖了:“这……这真是‘救荒1号’?我们找这品种找了半年了!你是从哪弄到的?”

“偶然机会得到的,不重要。”林建军按住他的手,语气坚定,“有个请求:千万别提我的名字,就说是‘匿名技术人员’捐赠的。我只是想让这些种子尽快用到灾区,别的都不重要。”

老研究员愣了愣,随即郑重地点头:“放心!我们懂规矩!这种子要是真能救荒,你的功德比天大!”他立刻喊来同事,“快!把这批种子登记入库,优先发往河南、山东重灾区,附带种植手册,让技术员跟着指导!”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离开时响起,带着任务完成的判定:

【“匿名捐赠”行为符合“科技报国”宗旨,触发“隐性贡献”机制,获“国家隐性贡献点”100点(可用于兑换“政策倾斜”“信息优先获取”等隐性福利),系统评价:“于无声处见担当,是技术者的最高境界。”】

回家的路上,林建军的脚步轻快了不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照在解冻的土地上,泛着湿润的光泽。他知道,这批种子能起多大作用,还要看后续的种植和天气,但至少,他做了能做的事。

苏岚看到他回来,正在给林卫国喂米汤(掺了点红薯粉),小家伙吃得正香,小嘴巴吧唧作响。“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厂里有事?”她递过一碗温水。

“嗯,送了点资料去农机厂。”林建军接过水,没提种子的事——不是信不过苏岚,是怕她无意中说漏嘴,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敏感时期,“私藏高产种子”很容易被曲解,匿名是最稳妥的选择。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晚饭时响起,带着家庭氛围的温馨:

【检测到宿主“匿名善举”后心态平和,家庭“幸福指数”提升5%,苏岚“信任度”达99%(未追问种子来源,体现绝对信任),触发“家和万事兴”效应,林卫国“健康指数”小幅提升。】

日子一天天过去,工厂的代食品供应越来越多,红薯叶粉、玉米芯面成了食堂的主食,连技术科的“特殊补助”都从细粮换成了粗粮。林建军每天下班都会去试验田看看,自己种的“救荒1号”已经扦插成活,嫩绿的藤蔓爬得很快,在贫瘠的土地上透着倔强的生机。

半年后的一天,林建军正在车间调试“农机齿轮”,老研究员突然找上门,手里拿着份电报,声音激动得发颤:“林同志!你快看!河南灾区传来的,‘救荒1号’亩产达到2800斤!山东那边也报喜,说这红薯救了至少三个公社的人!”

他把电报递过来,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救荒1号’丰收,解决大问题,恳请告知捐赠者姓名,以便致谢——灾区群众敬上。”

林建军看着电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暖烘烘地填满了。他把电报还给老研究员,笑容平静:“我说过,名字不重要。能帮上忙,就好。”

老研究员看着他,眼神里充满敬佩,最终没再追问,只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好样的!你们轧钢厂,真是藏龙卧虎!”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老研究员离开后响起,带着长远影响的判定:

【“匿名贡献”产生持续效应,灾区“粮食缺口”缩减30%,间接降低全国粮价波动(黑市玉米价格回落至0.8元\/斤),宿主获“隐性声望”提升(在农业系统内部有“神秘技术捐赠者”记录),“国家隐性贡献点”累计至200点。】

林建军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包括苏岚。他只是在那天晚上,多给林卫国喂了两勺红薯泥,看着儿子满足的笑脸,心里清楚,自己做的一切,不止是为了远方的陌生人,更是为了眼前的家人,为了让这样的笑容能一直延续下去。

四合院的方向传来隐约的争吵声,大概又是贾张氏在闹着要粮。林建军关掉车间的灯,窗外的月光洒在试验田的红薯藤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他知道,灾情还没结束,困难的日子还很长,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尽一点力,哪怕是匿名的、微小的,也终能汇成抵挡风雨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系统“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止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好,更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片土地和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至于名声和回报,从来都不是他的追求。

夜色渐深,工厂的机器声渐渐平息,只有试验田的红薯藤在晚风里轻轻摇曳,像在诉说一个关于希望的秘密,一个属于匿名捐赠者的、无声的担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