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69章 系统发布第二阶段任务

1954年3月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轧钢厂新建实验室的玻璃窗,落在林建军摊开的蓝图上。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勾勒出“超高压锅炉管”的截面图,标注的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是国家156个工业援建项目中,由苏联专家主导的重点工程配套件,也是林建军最近攻关的核心目标。

他手里捏着一把特制的游标卡尺,正测量着一根刚试制出的样品管。管壁薄如蝉翼,却能承受每平方厘米300公斤的压力,这在三个月前还只是系统奖励蓝图上的理论数据,如今已在他和试制小组的手中初具雏形。

“林技术员,苏联专家到了。”门口传来小张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瓦西里教授说,想看看咱们的最新成果。”

林建军放下卡尺,擦了擦手上的机油,眼底闪过一丝期待。瓦西里是苏联顶尖的冶金专家,上周刚到厂,带来了莫斯科钢铁研究院的最新资料,两人就“金属晶粒细化”技术争论了三次,每次都能碰撞出新的思路。

实验室里,瓦西里正对着那根样品管啧啧称奇,蓝眼睛里满是惊叹。他操着生硬的中文,手里挥舞着放大镜:“难以置信!你们用这么简陋的设备,能达到如此精度!林,你的热处理工艺比我们的标准流程更高效,这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优化了冷却速率。”林建军指着旁边的记录板,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温度曲线,“在650c时采用等温淬火,比连续冷却更能控制晶粒尺寸,这是系统……哦不,是我们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他差点顺口说出系统的存在,连忙改口。

瓦西里凑近看了半晌,突然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天才的想法!林,我已经向莫斯科发了电报,建议邀请你参加今年的国际冶金会议。你的技术,应该让全世界看到!”

林建军心里一动。国际会议意味着更前沿的技术交流,或许能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最新研究,这对突破技术封锁至关重要。他刚想道谢,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阵不同于往常的系统提示音,带着金属共鸣般的厚重:

【检测到宿主技术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标准,第一阶段任务圆满结束。】

【现启动第二阶段核心任务:“崭露头角”(1954年—1957年)。】

林建军的动作顿住了,借口去拿资料,走到实验室角落,集中精神接收系统信息。眼前的虚拟面板上,金色的任务标题格外醒目,下面分列着三个核心目标:

1 主导至少一项重大技术革新

——要求:在1956年前完成“超高压锅炉管”国产化,技术指标超越苏联同类产品,应用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动力车间。

——奖励:“特殊合金配方库”、“国际技术专利申请绿色通道”。

2 彻底解决四合院产权纠纷

——要求:清除贾张氏、易中海等人对房屋的觊觎,通过法律手段确立永久产权,必要时可申请“军工配套人员住房优先权”。

——奖励:“四合院房屋扩建许可证”、“街道办特殊事务处理权限”。

3 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要求:参与至少两个156项援建项目的技术攻关,培养10名以上能独立操作的技术骨干。

——奖励:“国家特殊津贴(每月50元)”、“解锁特殊地点长期签到功能”(含苏联专家驻地、军工试验场等)。

林建军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第二阶段的任务目标更具体,也更具挑战性,尤其是“特殊地点长期签到”功能,意味着他能稳定获取尖端技术资源,这比零散的奖励更有战略价值。

【叮!检测到宿主对任务的深度理解,触发“新手福利升级”。】

【临时奖励:“瓦西里的技术笔记(未公开部分)”——包含苏联专家对中国工业现状的私人评估及改进建议。】

一股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是瓦西里在笔记本上用俄文写下的批注:“中国工人有惊人的毅力,但设备精度不足制约了成果转化……建议优先改进量具制造工艺,这是所有精密加工的基础。”下面还附着几页手绘的量具校准示意图,比公开资料详细十倍。

“林,在想什么?”瓦西里走过来,递给他一杯冒着热气的红茶,“是不是担心会议的事?我已经帮你申请了翻译,费用由项目经费承担。”

“谢谢您,教授。”林建军回过神,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我在想,我们的量具精度确实还有提升空间,您的笔记里提到的校准方法,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瓦西里眼睛一亮,显然没料到他能注意到这些细节:“你看过我的笔记?哦,一定是小张……那部分内容我本想下周讨论时再拿出,看来我们想到一起去了!”他拉着林建军走到绘图板前,拿起粉笔开始演算,“你看这里,当温度波动超过±5c时,量具的热胀冷缩误差会呈指数增长……”

两人讨论得入了迷,窗外的阳光渐渐移到正午,实验室里只剩下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这种纯粹的技术交流让林建军暂时忘记了四合院的纷扰,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第二阶段任务的意义——他的战场早已不局限于轧钢厂,而是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浪潮。

下午回到四合院时,夕阳正给青砖灰瓦镀上一层金边。中院里,易中海正坐在小马扎上,给几个老人讲“尊老爱幼”的道理,眼角余光却频频瞟向林建军的耳房,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

林建军知道,这是贾张氏被拘留后,易中海第一次在院里“公开活动”。老头大概是想重新巩固自己的权威,顺便试探他的态度——毕竟,在多数邻居眼里,他这个“后起之秀”已经隐隐动摇了易中海“一大爷”的地位。

“建军回来了?”易中海率先开口,脸上堆起惯有的温和笑容,“听说你们的高压管试制成功了?真是年轻有为啊。”

“运气好而已,离不开厂里的支持。”林建军淡淡回应,脚步没停,径直走向自己的门。他现在没功夫应付这些虚与委蛇,系统任务里“彻底解决产权纠纷”的字眼还在眼前闪烁,必须尽快行动。

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阎埠贵鬼鬼祟祟地从墙角探出头,朝他招手:“建军,过来一下,有要事。”

林建军皱眉走过去,这老头消息灵通,说不定有什么新动向。

“我刚从街道办回来。”阎埠贵压低声音,手里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听到两个消息:一是贾东旭因为他妈盗窃的事,被车间调到了夜班,工资降了一级;二是易中海托人打听‘无主房屋回收政策’,好像还没死心。”

林建军心里冷笑,果然如此。易中海的算计比贾张氏更隐蔽,想用“政策”做幌子,行侵占之实。他拍了拍阎埠贵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袋水果糖——这是上次军工验收时发的福利,正好用来“支付情报费”。

“谢了,三大爷。”林建军的语气平静,“这事我心里有数。”

阎埠贵接过糖袋,掂量着厚度,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跟你打交道就是痛快。有啥需要打听的,尽管找我,保证靠谱。”

回到耳房,林建军反手锁上门,从保险柜里取出那份经过公证处认证的产权文件。阳光透过双层玻璃照在红色的封面上,“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的烫金字样格外醒目。他拿起纸笔,开始草拟“房屋保卫战”的行动计划:

1.\t本周内:将产权文件副本提交厂保卫科和街道办档案室,注明“军工配套人员重要财产,非经本人及厂部双重同意,不得变动”。

2.\t下周:请瓦西里教授出具一份“技术人员住房稳定性对项目影响”的评估报告,提交给市工业局,争取“特殊保护”资格。

3.\t长期:培养的学徒中,有两人住在附近胡同,可请他们留意四合院动静,形成“外围监控”。

写完最后一笔,他的目光落在窗外。中院里,易中海还在和几个老人闲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像是在盘算什么。林建军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第二阶段的任务,就从彻底清理这些“绊脚石”开始。

傍晚时分,他去车间找李师傅。老钳工正带着赵小刚调试新到的精密车床,看到林建军,放下手里的活:“听说你要去参加国际会议?真给咱们厂长脸!”

“还没定下来。”林建军笑了笑,话锋一转,“李师傅,想不想带徒弟一起参与‘超高压锅炉管’项目?成功了,说不定能评上‘全国劳动模范’。”

李师傅的眼睛瞬间亮了,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真……真的?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跟上你们年轻人的脚步?”

“您的经验是无价之宝。”林建军递给他一份技术方案,“您看这部分,关于‘低温冲击韧性’的控制,我总觉得哪里不对,想听听您的看法。”

李师傅接过方案,戴上老花镜,手指在图纸上点划着,嘴里念念有词。赵小刚和刘卫国也凑了过来,四个年龄跨度从二十到五十岁的工人围在一起,讨论声渐渐盖过了机器的轰鸣。

林建军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涌起一股踏实的力量。第二阶段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不是孤军奋战——有系统提供的技术蓝图,有工厂和苏联专家的支持,有并肩作战的师徒团队,更有法律和时代站在他这边。

【叮!检测到宿主启动第二阶段任务布局,触发“士气提升”效果。】

【奖励:试制小组全体成员“专注度 15%”;“科技报国积分 200”。】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依旧亮着。林建军站在窗前,望着厂区里次第亮起的灯火,远处的北平城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系统面板上,“特殊地点长期签到”的解锁预告闪烁着微光,像是在召唤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他知道,从接受第二阶段任务的这一刻起,他的战场已经从轧钢厂的车间、四合院的方寸之地,扩展到了国家工业化的宏大版图。前路或许布满荆棘,但他手中的技术蓝图、身边的战友、以及心中“科技报国”的信念,终将为他劈开一条通往巅峰的道路。

窗外的月光渐浓,照亮了实验室墙上的标语:“工业强,则国家强。”林建军握紧拳头,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第二卷的序幕,已经拉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