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9章 工厂技术比武,崭露头角

初夏的阳光透过轧钢厂高大的玻璃窗,在车间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和汗水的混合气息,却比往常多了几分不同的躁动——今天是厂里一年一度的青年技术比武日。

车间被临时清理出一片空地,四周拉上了红布条,上面用白漆写着“比学赶超,争当技术能手”的标语。十几个参赛的年轻工人站成一排,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张崭新的台案,台虎钳、锉刀、量具一应俱全,锃亮的工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林建军站在队伍中间,心里却异常平静。

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厂规模的比武,却没有丝毫紧张。这段时间跟着王师傅没日没夜地苦练,加上系统奖励的《工业基础手册》和“高速钢刀具磨制技巧”,他对自己的技术有足够的信心。更何况,赵主任特意找他谈过话,说这次比武的优胜者,有机会参与厂里重点技术革新项目,这对他来说,比任何奖励都有吸引力。

“都精神点!”赵主任站在台案前,手里拿着扩音喇叭,声音洪亮,“今天的比武,分两项:实操锉削一个二级精度的直角块,理论绘制一张齿轮零件图,两项成绩相加,取总分第一!谁要是能拔得头筹,厂里不仅发奖金和奖状,还能跟着技术科的师傅们参与新项目,机会难得,都拿出真本事来!”

台下立刻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年轻工人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参与新项目,意味着能接触到更核心的技术,甚至可能被破格提拔,这对每个渴望出头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

“小林,紧张不?”旁边一个叫李卫国的学徒凑过来,低声问道。他比林建军早进厂半年,技术扎实,是这次比武的热门人选之一,只是眉宇间带着几分掩饰不住的焦虑。

“还好。”林建军笑了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台案上的锉刀——这是他特意按照“高速钢磨制技巧”打磨过的,刃口角度精准,手感格外顺手。

“我可紧张坏了,”李卫国搓了搓手,“听说技术科的张师傅会来当评委,他眼光刁得很,一点瑕疵都瞒不过他。”

林建军刚要回话,就听到赵主任的声音再次响起:“各就各位!准备——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十几个年轻人同时动了起来。

“咔哒”一声,工件被牢牢固定在台虎钳上;“沙沙”的锉削声此起彼伏,金属碎屑像金色的粉末般簌簌落下;偶尔有人拿起游标卡尺,眉头紧锁地测量精度,空气中瞬间弥漫起无声的硝烟。

林建军深吸一口气,拿起锉刀,对准工件的直角边缘。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急于下刀,而是先闭上眼睛,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系统手册里关于“二级精度锉削”的操作规范:切削角度45度,每厘米行程锉削量0.05毫米,横向走刀需保持均匀力度,避免出现“塌角”……这些细节早已刻进他的肌肉记忆,加上基础格斗术带来的身体协调性,让他的动作比旁人多了几分沉稳的韵律感。

“沙沙——”

锉刀与金属接触的瞬间,发出均匀而细密的声响。林建军的手腕轻转,力道从腰腹直达指尖,每一次锉削都精准地控制在0.05毫米的进给量,刃口在工件表面留下整齐的纹路,像被尺子量过一般笔直。

旁边的李卫国看得暗暗心惊。

他自己的锉削速度已经算快的,可林建军的节奏更稳,角度更准,甚至连金属碎屑飞溅的弧度都透着一股“恰到好处”的意味。这哪里像个刚进厂几个月的学徒,分明比有些老工人的手法还要老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车间里只剩下锉刀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量具碰撞声。

评委席上,技术科的张师傅抱着胳膊,目光在各个选手身上扫过,眉头始终紧锁。当他的视线落在林建军身上时,却微微顿了一下,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这年轻人的手法,有股“稳准狠”的劲头,是个练技术的好苗子。

一个小时后,实操考核结束。

选手们的工件被依次送到评委席,张师傅拿起游标卡尺,挨个测量。当他量到林建军的工件时,原本紧绷的嘴角突然松开了些:“直角公差0.02毫米,平面度0.01毫米,粗糙度Ra1.6——超额达到二级精度标准,快赶上一级了。”

周围立刻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二级精度的标准是公差不超过0.05毫米,林建军的工件居然达到了0.02毫米,这在年轻学徒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成绩。

李卫国的脸瞬间白了,他知道自己这次怕是比不过了。

接下来是理论考核——绘制一张齿轮零件图。

这对大多数年轻工人来说,比实操更难。不少人对着图纸抓耳挠腮,手里的铅笔在纸上涂涂改改,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绘图不仅需要扎实的机械知识,更考验耐心和细致,哪怕一个小数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林建军却下笔如有神。

系统奖励的“机械制图进阶技巧”在这时发挥了作用:他先在脑海里构建出齿轮的三维模型,再按照“三视图投影法则”快速分解,铅笔在图纸上流畅游走,齿顶圆、齿根圆、模数、压力角……每个参数都标注得清晰准确,线条笔直如尺,连标注线的角度都保持着严格的45度,仿佛用仪器量过一般。

张师傅站在他身后看了半晌,手里的钢笔在评分册上轻轻敲着,眼神里的赞许越来越浓。

“这小子,图纸画得比技术科的实习生都规范。”他低声对身边的赵主任说,“是你车间的?叫什么名字?”

“林建军,刚来半年,王德胜的徒弟。”赵主任脸上笑开了花,语气里满是掩饰不住的骄傲,“这小子脑子活,肯下苦功,天天加班研究手册,进步快得很。”

张师傅点点头,没再多说,目光却在林建军的图纸上又停留了片刻。

两个小时的考核转瞬即逝。

当赵主任宣布“比赛结束”时,大多数选手都长长舒了口气,有人兴奋地挥舞着拳头,有人则垂头丧气地看着自己的工件,表情各异。

评委们开始紧张地评分,用精密量具反复测量工件精度,对着图纸核对参数,偶尔低声讨论几句,气氛比比赛时还要凝重。

林建军站在原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直角块棱角分明,用手指抚摸边缘,感受不到丝毫毛刺;齿轮图纸线条清晰,参数完整,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在心里点了个赞。

“差不多了。”王师傅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边,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实操稳,图纸准,拿第一问题不大。”

“还得看评委的。”林建军谦虚地说。

“不用看也知道。”王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张老头那眼神,我太熟了,他要是盯上谁,准是看中了。”

果然,半个多小时后,张师傅拿着评分册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经过评委组一致评定,本次青年技术比武,第一名——钳工车间,林建军!”

话音刚落,车间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李卫国第一个走上前,用力拍了拍林建军的胳膊:“服了!你这技术,真是没的说!”

其他选手也纷纷围过来道贺,眼神里有羡慕,有敬佩,却没有嫉妒——林建军的实力摆在那里,没人能不服气。

林建军刚要道谢,就看到傻柱挤过人群跑过来,脸上带着复杂的笑容:“行啊你小子!真给咱们厂年轻人长脸!比某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他说这话时,特意瞟了一眼站在角落里的许大茂。

许大茂的脸色果然很难看,嘴唇抿得紧紧的,眼神里满是怨毒,却没敢像往常那样说风凉话——今天的场合太正式,连厂长都坐在评委席上,他要是敢捣乱,纯属自讨没趣。

厂长站起身,接过张师傅递来的奖状和奖品,走到林建军面前,郑重地把东西递给他:“小林同志,好样的!咱们国家搞工业化,就需要你这样有技术、肯钻研的年轻人!好好干,厂里不会亏待你的!”

奖状是烫金的,上面印着“青年技术能手”几个大字;奖品是一本厚厚的《机械制图进阶》和一个信封——林建军打开一看,里面是五十万旧币,相当于他两个多月的工资!

“谢谢厂长!我一定好好干!”林建军立正敬礼,声音洪亮。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热烈了。赵主任和王师傅笑得合不拢嘴,看着林建军的眼神,像看自家孩子一样欣慰。

比武结束后,林建军成了厂里的“名人”。

走在厂区里,总有人主动跟他打招呼,连以前不太熟悉的技术科师傅,见了他都点头示意。王师傅更是把他当成了骄傲,逢人就夸:“我这徒弟,是块好料,将来准比我有出息。”

傻柱也彻底转变了态度,中午打饭时特意多给了林建军一勺红烧肉,嘴里嘟囔着:“看在你为车间争光的份上,赏你的。”虽然语气还是有点别扭,但眼神里的敌意已经消失了。

只有许大茂,见了他依旧绕道走,只是那怨毒的眼神,比以前更深了几分。

傍晚回到四合院,林建军刚走到中院,就被阎埠贵拦住了。

“哎哟,建军,这不是咱们院的技术能手吗?”阎埠贵脸上堆着精明的笑,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听说你得了五十万奖金?还有奖状?真是年轻有为啊!”

“三大爷,您消息够灵通的。”林建军笑了笑。

“那是,”阎埠贵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我家老大最近想学制图,你看……你那本《机械制图进阶》能不能借他看看?当然,不会白借,我家还有二斤红薯干,给你换换?”

林建军看着他那副算计的样子,心里觉得好笑,刚要说话,就听到易中海的声音:“老阎,别总想着占便宜。建军得了奖,是院里的光荣,咱们该恭喜他才对。”

易中海走过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眼神里却藏着一丝复杂:“建军,好样的。晚上来家里吃饭,我让你大妈杀只鸡,给你庆庆功。”

“谢谢一大爷,不用了。”林建军连忙摆手,“厂里发了奖金,我打算买点肉,自己做点就行。”

他可不想再进易中海家那个“养老算计”的漩涡,尤其现在自己崭露头角,更得提防对方用“长辈”的身份套近乎。

易中海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自然:“那也行,别太累着。”

看着林建军拎着奖品走进耳房,阎埠贵撇了撇嘴:“还真拿自己当回事了……”

易中海却没说话,只是望着那扇紧闭的木门,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年轻人的成长速度,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技术比武拿第一,得到厂长赏识,将来在厂里的前途不可限量。这样的人,若是能拉拢过来,将来养老自然不愁;可若是走得太近,又怕被他看出自己的心思……

易中海叹了口气,转身往家走去,心里盘算着该怎么跟这个“潜力股”搞好关系。

林建军回到耳房,关上门,才长长舒了口气。

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贴在墙上,又将《机械制图进阶》放进工具箱——这本书比系统手册更贴合当下的工厂实践,正好能填补他的知识盲区。最后,他数了数那五十万奖金,嘴角忍不住上扬。

这笔钱足够他买些像样的工具,甚至能攒下一笔“应急款”,在这个年代,手里有粮有钱,心里才能真正踏实。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

【检测到宿主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天赋,完成里程碑事件“技术立身”。】

【奖励:“精密量具使用指南”(含千分尺、百分表等高级量具操作技巧);“轧钢厂设备改造初步方案”(可提升轧钢效率10%)。】

林建军眼睛一亮。

“精密量具使用指南”能帮他突破更高精度的加工瓶颈;而“轧钢厂设备改造方案”,简直是为厂里的技术革新项目量身定做的!

他翻开方案,里面详细标注了轧机传动系统的优化参数、电机功率的匹配公式,甚至连轴承润滑方式的改进都有说明,每一条都切中要害,可行性极强。

林建军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

若是能将这个方案付诸实践,不仅能大幅提升厂里的生产效率,更能让他在技术科站稳脚跟,真正实现“技术报国”的第一步。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纸照进来,照亮了墙上的奖状和桌上的图纸。林建军握紧拳头,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有技术就有底气,有能力就有舞台。他的路,才刚刚铺开,而脚下的每一步,都踩着坚实的技术基石,通往更远的未来。

至于四合院里的算计和纠葛,似乎在这一刻都变得渺小了——当一个人的眼界投向更广阔的天地,眼前的鸡毛蒜皮,自然就不值一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