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355章 “新八旗”的迷茫与日本来使

当多尔衮那份惊世骇俗的“平叛策”,通过加密电报传至万里之外,并获得顾昭那同样令人震惊的批复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军事实验,便在天津郊外一片戒备森严的营地里,悄然拉开了帷幕。

这里,就是未来那支将要震惊整个朝鲜战场的“大明正白旗新军”的诞生地。

天津的冬天,寒风凛冽,如同刀割。大片被白雪覆盖的盐碱地上,一排排崭新的营房拔地而起。然而,在这片营地里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那些规整的建筑,而是在操场上进行着枯燥队列训练的士兵们。

这是一幅充满了荒诞与矛盾色彩的画面。

这群士兵,无一例外地,都剃着那个象征着屈辱与征服的金钱鼠尾,那细长的辫子在寒风中甩动,如同对他们过往身份的无情嘲讽。可他们身上,却穿着与镇北军制式完全相同、笔挺而利落的深蓝色操练服,脚蹬高腰牛皮军靴,手中甚至还没有配发火枪,只是拿着一根上了漆的木棍,练习着最基础的持枪姿势。

他们,就是由多尔衮亲自从数万被俘、被流放、被安置在各地的八旗子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第一批兵员。这些人大多正当壮年,孔武有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旧有的八旗体系中,都不过是地位卑微的底层士兵或旁支子弟,从未真正享受过作为“征服者”的红利。

如今,他们被聚集于此,接受着来自昔日死敌——镇北军教官们声嘶力竭的呵斥与训练。

“立正!挺胸!收腹!你们的辫子是用来装饰的吗?都给老子盘到帽子里去!从今天起,你们的脑袋上,只有大明军人的军帽,没有满人的辫子!”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镇北军百总,挥舞着马鞭,在队列前走来走去,他的眼神,比这冬日的寒风还要冰冷。

一个名叫巴克什的年轻八旗兵,正竭力地站直身体,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渗出,迅速在冰冷的空气中结成白霜。他曾是豪格最精锐的亲卫之一,在辽河的战场上被俘。他无法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要向一个曾经被他视为“尼堪”(汉人劣称)的汉人教官敬礼;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被逼着学唱那些曲调奇怪、歌词更是闻所未闻的军歌——什么“大明公民军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这彻底颠覆了他过去二十年所建立起来的所有认知。在他的世界里,士兵就是主子的奴才,抢掠是天经地义的战利品,而“国家”和“人民”,更是虚无缥缈得如同天边的云彩。

然而,巨大的迷茫与屈辱之中,又夹杂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正在悄然萌发的希望。

他发现,这里的伙食,竟然比他当初在豪格亲卫营里吃得还要好。顿顿都有白米干饭,每三天还能见到一次荤腥。这里的教官虽然严厉得如同地狱里的恶鬼,但他们从不随意打骂,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不克扣军饷!每个月那沉甸甸的银元,会准时发到每一个士兵的手中,分文不差。

更让他感到震撼的,是那些穿着灰色制服、戴着眼镜的“政治委员”们的授课。

这些来自西山书院的毕业生,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向他们灌输着一些全新的概念。

“你们要记住,从你们穿上这身军装开始,你们就不再是谁的家奴,不是某个贝勒爷的包衣,更不是某个汗王的私产。你们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帝国的公民军人’!”

“你们的荣誉,不再是为某个主子去杀人放火,而是保卫这个国家的疆土,保护这个国家所有公民的生命与财产。你们的忠诚,不再是献给某一个姓氏,而是献给这个名为‘大明’的国家,以及这个国家即将颁布的宪法!”

这些话,对于巴克什和他的同伴们来说,如同天方夜谭。但当那位政委拿出一张地图,指着关内一片肥沃的土地,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下面这番话时,所有人的呼吸,都瞬间变得粗重起来。

“护国首相有令:凡在此次平叛战争中,立下战功者,一等功,可于关内,获授田地五十亩,全家落户,编入大明民籍,子孙后代,皆为大明公民!二等功,授田三十亩!三等功,授田十亩!”

土地!可以在关内分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土地!

这个承诺,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每一个八旗子弟的心坎上。他们可以不懂什么叫“公民”,但他们祖祖辈辈,都在为了肥沃的土地而拼杀。这个诱惑,是如此的直接,如此的原始,足以让他们暂时忘却那根金钱鼠尾所带来的屈辱。

在不远处的了望塔上,多尔衮身披一件厚厚的黑貂大氅,正用一支单筒望远镜,静静地观察着操场上的一切。他看到了那些八旗子弟脸上的迷茫、抗拒,以及那份被悄然点燃的贪婪与渴望。

他知道,顾昭的计策,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支军队,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不属于他多尔衮,也不属于爱新觉罗。它将是一把淬了毒的、只听命于新主人的利刃。

就在天津的“新八旗”正在经历痛苦的灵魂重塑之时,帝国南方的都城南京,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南京下关码头。

这里早已不是旧日模样,巨大的蒸汽起重机如同钢铁巨人般矗立,将一箱箱货物从停泊的巨型海船上吊起,再由冒着白烟的蒸汽卡车,沿着平坦坚硬的水泥马路运走。空气中,弥漫着煤炭燃烧的味道和机器的轰鸣声,充满了勃勃生机。

几位刚刚走下商船的日本来客,正站在码头上,好奇而又无比警惕地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

他们穿着传统的武士服,腰间插着一长一短两把武士刀,头顶梳着滑稽而又充满威慑力的月代头。为首之人,身材并不高大,但站姿笔挺,眼神如同鹰隼般锐利。他便是此次德川幕府派出的秘密使者,幕府的“大目付”(幕府最高监察官),同时也是令无数大名闻风丧胆的剑术宗师——柳生但马守宗矩。

作为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老师和心腹,柳生宗矩此行,肩负着无比重大的使命:探查如今的大明帝国,究竟是传闻中的那头没落腐朽的纸老虎,还是……一头已经悄然苏醒的东方巨龙。

从踏上码头的那一刻起,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在颠覆着他和他同伴们的认知。

一路上,他们乘坐着一种名为“公共马车”的四轮交通工具,行驶在宽阔平整、据说数十年都不会损坏的水泥马路上。道路两旁,高大的建筑鳞次栉比,更有一些巨大的、不断冒着黑烟的“工厂”,让这些来自江户的武士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们看到了军纪严明到近乎刻板的新军士兵,在街头巡逻,步伐整齐划一,眼神明亮而自信。他们看到了挂着“国民扫盲学堂”牌子的院落里,传出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们想象中那个百姓愚昧、官员**、军队孱弱的末路中华帝国,完全是两个模样!

谈判的地点,设在了最高国务委员会的会议厅。

出乎柳生宗矩意料的是,传说中那个掌控着帝国一切的护国首相顾昭,并未露面。接待他们的,是新任首辅陆臻,以及另一位让他印象深刻的人物——军情总局局长,侯三。

简单的寒暄过后,谈判直入主题。陆臻更多的是扮演一个礼节性的角色,而真正主导谈话的,是那个看似粗豪、眼神却异常精明的侯三。

侯三翘着二郎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用一种不经意的语气说道:

“柳生大人,远来是客。朝鲜半岛乃我大明之藩篱,如今被豪格逆贼窃据,此乃我朝之内政家事。我们自己,完全有能力清理门户。”

他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但是呢,这贼人若是不小心坐大了,保不齐就会生出些别的念头。比如向东,觊觎那对马海峡,到那时候,可就妨碍了贵我两国之间的贸易通途了。我家公爷说了,朋友家里遭了贼,这贼若是想再爬到邻居家去,咱们作为朋友,是不是该互相帮衬一把?就是不知贵国,能为‘朋友’做些什么呢?”

这番话,说得客气,却又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压迫感。言下之意很清楚:这是我们的事,但也会影响到你们。我们能自己解决,但给你们一个参与进来、卖个人情的机会。

柳生宗矩瞬间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他冷静地答道:

“侯大人所言极是。豪格此人,乃背信弃义之徒,其野心,幕府亦早有察觉。若大明需要,我日本国愿出动水师,封锁对马及朝鲜海峡,切断豪格逆贼从海上获得一切补给的可能,并可派遣部队,袭扰其沿海据点。”

“非常好。”侯三点了点头,然后问道,“那么,作为‘朋友’的回报,贵国想要些什么呢?“

柳生宗矩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幕府希望,能获得与贵国的英格兰、葡萄牙商人同等的贸易地位,在广州、上海等港口,设立商馆。同时,我们希望……能向贵国,购买五十门最新式的‘镇远’型十二磅陆军炮,以及相关的铸炮技术。”

此言一出,双方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最终,经过简短的商议,侯三给出了答复:同等贸易地位可以谈,但必须逐步开放。至于新式火炮,可以出售,但技术转让,绝无可能。

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一份秘密的军事同盟协议。

当晚,回到驿馆的柳生宗矩,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用汉字写下了他今日的所思所想:

“此行,所见所闻,皆如梦幻。这个名为‘大明’的古老国度,分明已经发生了一场吾辈所不能理解的、看不见的革命。皇帝只是一个供奉在北平的影子,真正统治这里的,是一个名为‘顾’的幽灵,和他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冰冷而高效的制度。”

“他们的力量,已不仅仅在于那些军纪森严的军队,更在于那些能自己吐出布匹和钢铁的工厂,在于那些眼神明亮、人人识文断字的年轻士兵与工匠。德川家的天下,若想长治久安,面对这头已然从沉睡中苏醒的东方巨龙,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它的朋友,而绝不能,成为它的敌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