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322章 “北方大开发”与“新时代的诏书”

黄金车队入京所引发的狂热,在北京城的上空持续盘旋了数日,方才渐渐平息。然而,所有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人都敏锐地察觉到,这看似平息的湖面之下,正酝酿着一场更为猛烈、足以颠覆乾坤的滔天巨浪。

那三千余万两的金银,如同巨量的燃油,被尽数注入了大明朝这台几近熄火的国家机器之中,让它的各个部件,都暂时发出了令人安心的轰鸣。国库在一夜之间变得前所未有的充盈,户部尚书毕自严,这位一辈子都在为钱粮愁白了头发的老臣,在亲手盘点完最后一箱白银之后,竟抱着库房的柱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最终受益者,也是这笔财富名义上的唯一主人,崇祯皇帝,却并未享受到哪怕一刻的、真正的安宁与喜悦。

那座金山银海,就像是一面巨大的、可以映照出人心最深处**与恐惧的魔镜。崇祯在镜中看到了自己君临天下、挥斥方遒的无上权力,也看到了顾昭那只足以遮天蔽日、扼住自己咽喉的巨大手掌。

他将自己关在乾清宫的暖阁之中,三天三夜,没有召见任何一位大臣。他试图从这狂喜与恐惧的交织中,寻找到一丝作为帝王的、可以反制顾昭的缝隙。然而,他悲哀地发现,在绝对的实力与滔天的声望面前,任何帝王心术,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他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等待。

等待顾昭,打出他的第二张牌。

而这张牌,并没有让他等得太久。

正月初十,就在京城的年味儿尚未完全散尽之时,刚刚被火线提拔入阁,接替了温体仁成为新任内幕首辅的辽东宿将赵率教,联合兵部、户部、工部的几位核心大臣,集体入宫求见。

他们带来的,是一份由顾昭从山西太原,以“天下兵马副元帅”之名,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北方经济一体化暨边防新策略万言书》。

……

乾清宫,暖阁。

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坐在龙椅上,他的目光,落在面前那幅巨大的、几乎铺满了整个地面的北中国堪舆图上。

新任首辅赵率教,这位在战场上以铁血着称的老将,此刻正用一种同样坚定而有力的声音,阐述着那份万言书中的核心纲领。他的身边,站着几位在大明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受过顾昭的恩惠,或是其坚定的支持者。

这一刻,崇...崇祯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他环顾四周,发现这小小的暖阁之中,他仿佛是一个被包围的孤家寡人,而站在他对面的,与其说是他的臣子,不如说是顾昭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权臣,伸入帝国心脏的、意志的延伸。

“陛下,”赵率教的声音,将崇祯从恍惚中拉回现实,“镇国公在万言书中,痛陈我大明九边之弊病,其根源,不在兵事,而在民生,不在战力,而在经济。长城防线,之所以屡屡被破,非士卒不勇,实乃后勤不继,军心不稳。流寇之所以屡剿不灭,非官军无能,实乃百姓无地可耕,无食可果腹,不得不从贼……”

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崇祯听得耳朵都快生了茧。

然而,接下来赵率教所说的,却让他的瞳孔,猛然收缩。

“故而,镇国公大胆提议,当以雷霆之势,行非常之举!将山西、宣府、大同、辽东,乃至新克之归化城,连成一片,设立一个史无前例的‘北方经济特区’!”

赵率教弯下腰,用手中的一支红色炭笔,在那巨大的地图上,从山西太原开始,划过大同、宣府,直抵北京,再向东北延伸至山海关,最后,将刚刚被纳入版图的归化城,也圈了进来。

一个巨大得、几乎囊括了整个大明北方防线的巨大圆圈,赫然出现在了地图之上!

“在这个特区之内,”赵率教的声音开始变得激昂,“我们将推行一套全新的、与内地区别开来的发展方略,顾公称之为——‘北方大开发’!”

随即,他将万言书中的具体措施,逐一呈现在了崇祯的面前。

其一,以工代赈,安置流民。 将中原数以百万计的、因天灾**而流离失所的饥民,以及此次平定晋商之乱所俘获的叛军、收编的私兵,尽数北迁,投入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朝廷只需提供最基本的口粮,便能将这些最不稳定的因素,转化为最庞大的建设力量,一举两得,化害为利!

其二,兴修水路,筑造铁龙。 计划中,提出了两个堪称惊世骇俗的宏伟工程。其一,是修建一条从京师,直通归化城的“京归铁路”!用钢铁铸就的轨道,取代崎岖难行的土路,让四轮马车满载货物,日行数百里,彻底打通大明与蒙古草原的贸易生命线!其二,是开凿一条“辽晋运河”,利用现有河道,辅以人工开凿,将山西那取之不尽的煤炭,与辽东丰富的铁矿,通过水路连接起来,实现“煤铁出海”的战略构想,为未来大明水师的钢铁舰队,提供无穷无尽的原料!

其三,建立国营农场,推广高产作物。 在新移民的地区,由朝廷统一规划,建立大型的、集约化的国营农场。全面推广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并引入新式耕作技术。其产出,优先供给边军与京师,旨在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困扰大明百年的边防粮食短缺问题!

其四,整合军区,统一指挥。 将山海关、蓟州、宣府、大同、山西等所有北方卫所的军队,进行重新整编,裁汰老弱,合并机构,成立一个统一指挥、统一后勤、统一训练的“北方边防军区”!而这个军区的总负责人,顾昭在奏折中,谦逊地推荐了——新任内幕首辅,赵率教。

……

当赵率教将这四条核心方略,全部阐述完毕之后,整个暖阁,已经陷入了一片死寂。

崇祯皇帝的脸色,苍白得如同窗外的残雪。

他的手,在龙袍的宽袖之下,死死地攥着,指甲因为过度用力,而发出“咯咯”的声响。

一个傻子都能看得出来,这份所谓的“北方大开发”计划,究竟意味着什么。

经济特权、人事任免权、军队指挥权……当这所有的一切,都被整合到一个所谓的“北方边防军区”之内时,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特区了。

这是一个国中之国!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民生、乃至军事体系的,庞大的半独立王国!

而这个王国名义上的掌控者,是赵率教,但所有人都知道,它真正的主人,是那个远在太原,却仿佛无处不在的——镇国公,顾昭!

“荒唐!”

崇祯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两个字。他的内心,在疯狂地咆哮,在怒吼着想要将这份大逆不道的奏折,狠狠地撕碎,扔到赵率教的脸上!

然而,他不能。

他就像一个被绑架的董事长,虽然名义上是这家名为“大明”的庞大公司的最高领导,但公司的实际运行,早已不由他控制。他能做的,只是在这份由真正的掌权者拟定好的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他无法拒绝的第一个理由,是钱。

赵率教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适时地补上了一句:“陛下,执行此项计划,所需启动资金,预计高达千万两白银。镇国公具奏,此笔费用,将全部由皇家银行,以及此次查抄晋商所得之财货承担,无需国库,支出一分一厘。”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崇祯的心上。

不花朝廷一分钱,去办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他这个皇帝,从道义上,如何拒绝?

他无法拒绝的第二个理由,是功。

彻底解决数百万流民的安置问题,彻底解决边军与京师的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九边各自为战、指挥不一的百年顽疾……这里面的任何一项,都是足以让任何一位帝王,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这份计划描绘的前景,是如此的诱人,如此的正确,以至于任何反对的声音,在它面前,都会显得自私、短视、且愚蠢。

而他无法拒绝的第三个,也是最根本的理由,是势。

他清楚地知道,此刻的顾昭,其声望,在民间,已经近乎神明;其势力,在军中,早已根深蒂固。那三千名刚刚护送黄金入京,如今就驻扎在京郊的龙骑兵,就是悬在他头顶之上,最锋利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若强行反对,他毫不怀疑,明天,就会有无数的奏折,弹劾他这个皇帝“有功不赏,有策不用,置天下苍生于不顾”。紧接着,京郊的军队,很可能就会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一场他根本无法控制的兵变。

……

漫长的沉默之后。

崇祯皇帝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愤怒、不甘与恐惧,都已经被深深地埋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作为帝王,所能表现出的、最后的体面与平静。

他用一种近乎虚脱的、疲惫的声音,缓缓说道:“镇国公,虑极深远,实乃国之栋梁。此策……利国利民,朕,准了。”

说完这几个字,他仿佛被抽干了全身所有的力气。

最终,在所有“顾党”官员的见证下,崇祯皇帝,以大明朝最高统治者的名义,颁布了一系列诏书,将顾昭的“北方大开发”计划,正式确立为帝国的最高国策。

因为顾昭如今的爵位是镇国公,谥号中常带“武”字,且此项新政,以强军兴国为核心,充满了昂扬的武力与开拓精神,故而,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这一系列改变了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东亚历史走向的诏书,被统称为

“昭武新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