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293章 “为同胞复仇!”——第二次南征

巴达维亚幸存者的血泪,尚未在安平港的石板地上干涸,一股更为汹涌、也更为炙热的浪潮,便已经以台湾为中心,向着整个大明帝国的四面八方,狂飙而去。

顾昭深知,单纯的军事胜利,只能征服土地,而唯有共同的情感与意志,才能真正凝聚一个国家。巴达维亚惨案,这场由荷兰殖民者亲手制造的人间惨剧,对于那些死难的同胞而言是灭顶之灾,但对于手握强兵、正欲经略南海的顾昭来说,却是一份从天而降的、最完美的、也是最无可辩驳的战争借口。

他要的,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而是一场得到整个帝国、从上至下、从朝堂到乡野,毫无保留支持的“圣战”。

就在下达舰队备战命令的当天下午,顾昭便召集了随军的《大明皇家日报》所有主笔与画师,以及负责情报与宣传工作的司职人员。在他的授意下,一场规模空前的舆论风暴,被精心地策划并迅速执行。

数日之内,最新一期的《大明皇家日报》加急印刊,通过最快的船只与陆路驿传,送往大明南北的每一个主要城市。报纸的头版,用前所未有的、鲜血般猩红的、加粗加大的宋体字,印着一个足以让任何识字的炎黄子孙都血脉贲张的标题——《血洗巴达维亚,三万同胞泣血悲鸣,红毛夷禽兽之行罄竹难书!》

标题之下,是数幅由亲历惨案的幸存者口述、技艺高超的画师们连夜绘制的木刻版画插图。那些画面,拥有着超越文字的、最直观的冲击力:燃烧的华人街区,被刺刀贯穿胸膛的无助老人,在母亲尸体旁嚎啕大哭的幼儿,以及荷兰士兵与土着暴徒那狰狞扭曲、如同魔鬼般的面孔……每一幅,都像是一把烧红的烙铁,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报纸的内容,更是由顾昭亲自审定,用最煽情、也最具感染力的白话文,详细地记述了幸存者们血泪交织的控诉。文章中,没有复杂的政治辞令,只有最朴素的悲惨事实与最直接的情感宣泄,将荷兰殖民者的残暴、贪婪与背信弃义,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遍布大江南北各大茶楼、酒肆的说书人,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拿到了由顾昭宣传部门紧急编写的全新话本——《红毛鬼巴城屠华记》。那些平日里说着《三国》、《水浒》的先生们,此刻都换上了一副悲愤交加的神情,用他们那极具感染力的嗓音,将这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惨剧,演绎得催人泪下,令人义愤填膺。

一时间,整个大明,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士子大夫,无论闺阁妇女,还是垂髫小儿,口中谈论的,无不是“巴达维亚”的惨状,胸中燃烧的,无不是对“红毛夷”的滔天怒火。“为同胞复仇”,这句简单而有力的口号,如同燎原的野火,迅速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化作了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汹涌民意。

在舆论的火焰被彻底点燃之后,顾昭那封早已写就的“泣血请战书”,才以海军提督与大明东印度公司大班的双重名义,通过八百里加急,被送往了远在京师的紫禁城,呈送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

这封奏折,堪称一篇将政治道义与情感煽动完美结合的檄文典范。

“臣,世袭镇国公、太子太傅、海军提督顾昭,泣血叩首,谨奏陛下:”

“……窃闻巴达维亚之地,本为南洋蛮荒,自我大明商贾侨民抵此,披荆斩棘,辛勤经营,方成繁华之都。彼等虽身在海外,心实系中华,岁岁来朝,贡献方物,无一不是感念皇恩浩荡之良善子民。然,荷兰红毛夷,性如豺狼,心如蛇蝎,因忌我天朝舰队于台湾之神威,竟迁怒于无辜侨民,举屠刀相向……”

奏折中,顾昭以极为详尽的笔触,描述了荷兰人的暴行,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三万同胞,一夜之间,或为刀下之鬼,或为火中之魂!老者、妇女、婴孩,无一幸免!其行径之残暴,之无人性,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此非人行,乃禽兽之举,魔鬼之行径也!”

在极尽渲染悲愤之后,奏折的结尾,话锋一转,将这份血海深仇,直接上升到了整个帝国的天威与皇帝的尊严之上。

“陛下!凡我汉家子民,虽远在万里,亦是陛下赤子!今赤子无故受戮于化外蛮夷,尸骨无存,此非独我三万同胞之冤,更是对我大明天威之极致挑衅!是视我煌煌中华为无人,视陛下天子之尊严如无物!”

“赤子受戮,天子之怒不可遏!臣,顾昭,斗胆恭请圣裁!请提天兵,远征巴达维·亚,讨伐元凶,擒杀科恩,以其首级,祭我同胞在天之灵!血债,必须血偿!”

“不如此,则我大明天威何在?不如此,则海外万千侨民之心何依?不如此,则四海蛮夷,何以知我中华虽大,寸土不可犯,虽远,一人不可欺!臣,万死请战,唯陛下圣断!”

当这封奏折由通政司官员在朝堂之上,用悲愤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念出时,整个皇极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满朝文武,无论是东林党、阉党余孽,还是中立的官员,此刻脸上都是一副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的表情。

坐在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手握着奏折的誊抄本,指节因为用力而捏得发白。他的内心,正经历着一场天人交战。

理智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又是顾昭的一次“阳谋”。借“复仇”之名,行扩张之实,再立下这泼天的功勋,那他顾昭的声望,将达到何等恐怖的地步?到那时,这天下,究竟是姓朱,还是姓顾?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殿下群臣那一张张“义愤填膺”的脸,当他想到东厂密探从民间搜集来的、那股几乎要将整个京城都点燃的汹涌民情时,他所有的帝王心术,所有的权衡制约,都变得苍白而无力。

他知道,此刻,“为同胞复仇”,已经成为了整个大明,上至公卿下至百姓,绝对的“政治正确”。在这种狂热的民族情绪面前,任何反对的声音,都将被视为懦弱、无能,甚至“通敌”。如果他,作为大明的天子,在此刻说出一个“不”字,那他将瞬间失去所有民心,他那本就岌岌可危的统治威信,将彻底崩塌。

东厂指挥使王承恩呈上来的密报,更是让他心凉了半截——“朝野上下,无一人敢于此事上,稍有异议。”

他被绑架了。被顾昭,被那所谓的“民意”,牢牢地绑架在了这架名为“复仇”的战车之上。

崇祯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再睁开时,眼中只剩下了无尽的疲惫与无奈。他用一种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的、沙哑的声音,说道:“传朕旨意……准奏。”

他顿了顿,仿佛是为了给自己找回一丝作为君主的尊严,补充道:“命顾昭……务必,全胜而归,扬我大明……国威。”

随着崇祯“金口玉言”的最终批准,整个大明帝国,这台庞大而古老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令人惊叹的效率,彻底动员了起来。

“复仇”的旗号,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

在财政上,由皇家银行牵头,效仿欧洲模式,紧急发行了一笔总额高达两千万两白银的“复仇国债”。消息一出,几乎只是瞬间,这些国债就被江南的富商、海贸的巨贾、乃至无数拿出自己积蓄的普通百姓,抢购一空。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份利息,更是一份参与到这场“民族圣战”中的荣誉感。

在兵源上,海军各大基地的征兵处,被从全国各地闻讯赶来的、热血沸腾的青年们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不再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当兵,而是怀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踊跃报名参军,希望能够加入这支即将远征复仇的无敌舰队,出海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而在国际上,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也引发了连锁反应。一直被荷兰人压制在马六甲一隅的葡萄牙人,第一时间派来了密使,表示愿意开放所有港口,为大明舰队提供最优质的补给和最准确的情报。一直想在香料群岛分一杯羹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含蓄地表达了“乐见其成”的态度。甚至连与荷兰人有着宿怨的柔佛苏丹国,都派出了使者,希望能够随同天朝大军,一同讨伐共同的敌人。

整个南洋的政治格局,因为顾昭即将到来的雷霆一击,而开始剧烈地动荡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