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270章 西山论道(上)—新旧之辩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整个京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西山——这座曾经的皇家别苑,如今,却因顾昭一手创办的西山书院,而俨然成为了帝国新旧思想交锋的最前沿。

这一天,天色微明,通往西山书院的山道上,便已是车马络绎不绝,人流摩肩接踵。无论是接到正式邀请的朝中大员、名儒宿老,还是闻风而来的京城士绅、各国使节,以及更多自发前来、想要亲眼见证这场世纪论战的读书学子,都将这座往日里清幽的山峦,挤得水泄不通。

辩论的地点,设在西山书院那座足以容纳三千人、采用了现代声学结构设计的砖石大讲堂内。

讲堂正中的高台上,并排摆着两列长案。左侧一列,为今日的守方,端坐着以顾昭为首的一众新派人物。他依旧是一身镇国公的常服,神色平静,渊渟岳峙。在他的身边,是西山书院的祭酒(校长)、着名的火器与算学大家孙元化,以及几位从书院格物、化学、算学等科系中挑选出来的、虽然年轻但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代表。

而右侧一列,则是今日的攻方。为首之人,正是那领衔上《万言书》的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他今日特意穿了一身素白儒袍,头戴逍遥巾,鹤发童颜,一副为“道统”死谏的悲壮模样。他的身后,则是以黄道周、刘宗周等几位当世以“骨气”和“学问”着称的理学大儒,他们个个面容严肃,目光炯炯,仿佛是圣人门下最忠诚的卫道士。

高台之下,更是座无虚席。前排,是数百名闻讯赶来的国子监太学生代表,他们神情复杂,既有来“砸场子”的敌意,也有按捺不住的好奇。在他们的身后,则是数千名西山书院自己的学生,他们统一穿着书院发放的青色学员服,坐得笔直,眼神中充满了对自己师长和“山长”顾昭的无限崇拜与信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朝廷官员、京城名流,甚至《大明皇家日报》的数十名记者,正手持纸笔,准备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每一刻。

而在讲堂二楼一间视野最好的、被薄薄一层青色纱帘遮挡的包厢里,当今天子崇祯,正屏息凝神,一瞬不瞬地,注视着楼下即将拉开序幕的这场思想大戏。

午时三刻,随着三声悠扬的钟鸣,这场牵动了整个帝国神经的“西山论道”,正式开始。

担任此次辩论主持的,是刚刚被崇祯任命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这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狐狸,深谙“中庸”之道。他先是分别对双方的代表人物致以敬意,接着便高声宣布了今日辩论的主题和规则。

“今日之辩,关乎国本,关乎兴衰!主题有二:一为‘祖制与变法’,二为‘义利与教化’。双方当以理服人,以据为证,不得行人身攻击,不得作意气之争!孰是孰非,自有圣上与天下公论!”

话音落下,温体仁的目光,转向了右侧的钱谦益,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钱谦益缓缓起身,向着皇城方向,深深一揖,而后转身,目光如炬,直刺顾昭。

“镇国公!”他一开口,便是满堂皆惊的痛心疾首,“老夫今日,不为私怨,只为我华夏千年之道统,向国公爷,求一个公道!”

他没有给顾昭任何回应的机会,便开始了自己那准备已久的、雄辩滔滔的开场陈词。他引经据典,上至三皇五帝的禅让之德,中至周公孔孟的礼乐文章,下至汉唐宋明的典章制度,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其核心论点,只有一个——“天不变,道亦不变”。

“……我大明立国,承袭汉唐,以仁孝治天下,以儒学为国本,此乃太祖高皇帝定下之万世不易之法!国公爷可知,我华夏之所以为华夏,而非蛮夷,所恃者何?非船坚炮利,非奇技淫巧,乃我华夏独有之衣冠、礼乐、典章制度也!此乃我等区别于禽兽、傲立于天地之根本!”

他的声音,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让台下不少国子监的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连连点头。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变得声色俱厉,直指顾昭。

“然则,国公爷自西山书院开办以来,所作所为,又是如何?不尊孔孟,反拜格物;不读经史,反习算学!此与‘以夷变夏’何异?老夫敢问一句,若天下读书人,人人都去学那格物、算学,将《四书五经》弃之敝履,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三纲五常何在?纲常伦理何在?届时,人与禽兽何异?国将不国啊!”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心坎上。他们将顾昭的改革,直接定义为了对整个华夏文明体系的颠覆,其用心之险恶,其逻辑之自洽,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温情的人,都感到不寒而栗。

一时间,整个大讲堂内,气氛凝重到了极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顾昭的身上,想看看这位权倾朝野的镇国公,要如何应对这近乎无解的“道统”诘难。

在万众瞩目之下,顾昭缓缓地站了起来。

他没有丝毫的慌乱,甚至连一丝怒意都没有。他的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如水的表情。他先是朝着钱谦益,微微颔首,以示礼貌,而后,才用一种清晰而有力的声音,响彻全场。

“钱公此言,看似金玉良言,实则,差矣。”

仅仅五个字,便让钱谦益精心营造的悲壮气氛,为之一滞。

顾昭没有急于反驳钱谦益抛出的“纲常伦理”的大帽子,而是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耳目一新的角度。

“钱公方才,三句不离‘祖制’。那顾某今日,也想与诸君,探讨一下,这‘祖制’,究竟为何物?”

他环视全场,朗声问道:“秦行郡县,废分封,此于周礼而言,是不是变法?汉行察举,重孝廉,此于秦之吏治,是不是变法?隋唐开科举,无论门第,唯才是举,此于魏晋之九品中正,是不是变法?宋重文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此于唐之藩镇,是不是变法?及至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废丞相,设三司,重农抑商,亲定《大明律》,此中种种,又有多少,是与前朝迥异之制度?”

一连串的反问,如同连珠炮一般,问得钱谦益等人,哑口无言。因为顾昭所说的,全都是最基本的历史常识,无人可以辩驳。

顾昭的声音,在此时,猛地拔高了一节,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若祖制真是一成不变之死物,那我等今日,岂非仍在行周礼、用分封、着深衣、食鼎簋?天下哪还有什么大汉、大唐、大宋、大明!诸位,历朝历代,所谓真正的‘祖制’,从来都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一成不变的法令,而是在其当时,最能强国富民、最能安-邦定国的那一套办法!时移世易,法亦随之。故而,‘变’,为了国家强盛而‘变’,这,才是唯一不变的、最高级的‘祖制’!”

“商鞅变法,虽刑-罚酷烈,却使偏居一隅之弱秦,横扫**,一统天下!王安石变法,虽争议颇多,却也一度使积贫积弱之北宋,国库充盈,军力大振!反观今日之大明,内有流民四起,外有强敌环伺,朝堂党争不休,国库常年空虚。此等弊病,难道是因为我等背离了二百年前的祖制吗?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等,太过死板地、教条地、不知变通地,死守着二百年前的‘旧法’,却完全罔顾了,这天下,早已不是二百年前之天下,这‘时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的缘故!”

这一番“变法才是最大的祖制”的言论,如同平地惊雷,振聋发聩!

它没有去粗暴地否定“祖宗之法”,而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定义了“遵循祖制”的内涵,直接将对方立论的根基,给彻底釜底抽薪了!

一瞬间,整个大-讲堂内,陷入了一片死寂。

紧接着,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台下西山书院的学生和那些思想开明的新派官员阵营中,率先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发自肺腑的掌声!

掌声迅速蔓延,很快,就连许多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士绅、甚至是一部分思想没有那么僵化的国子监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鼓起了掌。

因为顾昭的话,太有道理了!它为所有渴望变革、却又害怕背上“背弃祖宗”骂名的人,提供了一个强大到无懈可击的理论武器!

高台之上,钱谦益的脸色,变得一片铁青。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准备了一辈子的经史之学,在一个他眼中的“武夫”面前,第一个回合,就被驳斥得如此体无完-肤。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满腹经纶,在顾昭那宏大而犀利的历史逻辑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最终,他只能重重地一拂衣袖,愤然坐下。

而在二楼的包厢之内,那层薄薄的纱帘之后,崇祯皇帝,早已激动地站了起来。他的双眼之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震惊、崇拜与狂喜的璀璨光芒。他死死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了掌心,却丝毫感觉不到疼痛。

顾昭的这番话,不仅是说给天下人听的,更是说给他这个皇帝听的!它将崇祯心中那最后一点,关于“背弃祖制”的焦虑与恐惧,给彻底击得粉碎!

原来,“变法”,才是对祖宗,最大的“孝顺”!

第一回合的“道统之辩”,顾昭以一种近乎碾压的姿态,占尽了先机。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东林党真正的杀手锏,尚未使出。关于“义”与“利”的终极拷问,关于“人心教化”的道德高地,才是儒家思想,最难以撼动的核心。

论战,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代表“技术派”登场的孙元化,将用冰冷、客观、却又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去迎接那些理学大儒们,关于“奇技淫巧”与“人心不古”的猛烈攻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