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199章 去,还是不去?

文华殿内,崇祯皇帝那句沉甸甸的问话,如同投入一池静水中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涟漪。所有的目光,或期盼,或审视,或猜忌,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顾昭牢牢地笼罩在中央。去,还是不去?这个看似简单的抉择,却牵动着无数的刀光剑影、利益纠葛,乃至整个大明王朝未来数十年的国运走向。

然而,面对这几乎能压垮任何人的巨大压力,顾昭却只是平静地躬身一礼,不疾不徐地答道:“陛下,此事关乎国运,非同小可。臣以为,战与守,皆需谋定而后动。臣恳请陛下给臣一日时间,容臣返回大营,与麾下将士及参谋详议,再具本上奏,为陛下献万全之策。”

他的回答,既没有慷慨激昂地请战,也没有畏缩不前地推诿,而是将问题拉回到了最纯粹的军事层面。这种沉稳与持重,让本就对他极为倚重的崇祯皇帝,不由得更加信赖了几分。

“准。朕,等你的万全之策。”

顾昭带着皇帝的期许与整个朝堂的目光,回到了西山大营。帅帐之内,气氛却比紫禁城的文华殿,还要压抑和紧张。

当祖大寿那封血写的求援信,以及出兵救援大凌河的军令意向,被传达到镇北军核心将领的面前时,一场远比朝堂争论更为激烈、更为直接的反对,瞬间爆发了。

“救他?凭什么!”第一个拍案而起的,是脾气最火爆的王五。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鄙夷与愤怒,铜铃般的眼睛瞪着顾昭,吼道,“大人,您忘了当年在广宁,他是怎么想把我们当炮灰,去填建奴的刀口的吗?您忘了袁督师是怎么死的吗?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他们辽西将门落井下石的影子?这种背信弃义、自私自利的小人,让他自生自灭,被皇太极千刀万剐了才好!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吞了他的地盘,彻底解决辽西问题!”

王五的话,如同点燃了火药桶,立刻引来了一片附和之声。

“王将军所言极是!”一向以精明、善于算计着称的侯三,也从更为现实的利益角度,冷静地分析道,“侯爷,从纯粹的利益上说,祖大寿一死,整个辽西将门必然群龙无首,陷入内乱。这正是我军彻底掌控辽东军务、将所有边军力量整合起来的最好时机。若我们此时出兵救他,不仅要冒巨大的风险,就算救出来了,他也只会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大麻烦。因此,此战,于我军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实不宜出兵。”

如果说王五和侯三的反对,更多是出于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考量,那么负责镇北军火器研发与后勤统筹的孙元化,则从纯军事的角度,给出了一个更为令人绝望的判断。

他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指着大凌河周边的地形,神情无比凝重地说道:“将军,诸位请看。根据魅影传回的最新情报,皇太极此次布下的,是天罗地网。他不仅挖了三道主壕沟,每道壕沟之间,还有无数的副沟、陷马坑和鹿砦相连,更沿线修筑了数十座可以相互支援的炮台。其防御体系之严密,决心之坚决,远胜当初的德胜门。我军火器虽利,但兵力终究有限,不足三万。若要长途奔袭近千里,去攻击对方十万大军经营月余的坚固阵地,后勤补给线将拉得极长,极易被敌军骑兵切断。”

他的声音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无比沉重:“恕我直言,此战,若是去了,乃是九死一生之局。我军,恐怕有全军覆没之危。”

帅帐之内,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王五的愤怒,侯三的算计,孙元化的冷静分析,几乎代表了镇北军内部所有人的心声。无论是从情感、利益还是军事风险上来看,救援祖大寿,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愚蠢的决定。

顾昭沉默地听着这一切,没有反驳,也没有表态。他的目光,始终落在那副巨大的、几乎占据了半个帅帐的疆域地图之上。他的视线,越过了京师,越过了山海关,死死地钉在了大凌河那一个小小的、已经被代表后金的红色箭头,层层包围的点上。

他的内心,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天人交战般的挣扎。

他何尝不知王五等人的愤怒与怨恨?广宁城下,祖大寿那张冷漠的脸,至今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他又何尝不知侯三所言的利益?只要坐视祖大寿灭亡,他便能顺理成章地接管整个辽西,完成他北方军事力量的最后一块拼图。他又何尝不知孙元化分析的凶险?这一仗,是他穿越以来,所面临的最没有把握、也最接近死亡的一战。

从私人恩怨和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他有一万个理由,不去救祖大寿。

但是,当他的手指,轻轻划过地图上那道蜿蜒的长城,当他的思绪,从个人的得失成败,上升到整个天下的兴衰存亡之时,一个更为深层、也更为冰冷的问题,浮现在他的心头。

“我若不去,大凌河城破,祖大寿必降无疑。”他的内心,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城中那一万四千名关宁铁骑的百战精锐,是大明最后成建制的、能够与后金八旗在野战中正面抗衡的骑兵部队。他们一旦投降,一旦被整编入后金的军队,那将会发生什么?”

一个可怕的画面,在他的脑海中浮现:那些曾经为了大明浴血奋战的勇士,在投降之后,被剃掉了头发,换上了女真的盔甲,成为了皇太极手中最锋利的剃刀。他们熟悉明军的战法,他们了解关内的地形,他们将成为后金入关最完美的向导和最凶残的帮凶。

“到那时,皇太极如虎添翼,再无任何掣肘。他将拥有一支战无不胜的无敌骑兵,配合其本就强大的步炮兵。放眼整个天下,谁人能挡?我顾昭的镇北军吗?我的火器阵地,在面对数万关宁降军组成的冲锋集群时,又能支撑多久?”

这一刻,袁崇焕临死前,在诏狱中对他最后的托付,那句“看好他们,别让他们降了”的话语,如同黄钟大吕,在他的耳边轰然响起。

他终于明白了袁崇焕真正的遗愿。他要自己看好的,不是祖大寿某一个人,而是整个关宁军的忠诚与血性!

“我救的,从来不是祖大寿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顾昭的眼神,在一瞬间变得无比坚定,如同烧红的钢铁,在冰水中淬炼而成,“我救的,是大明的国运!我救的,是这华夏最后的一支成建制的、敢于向建奴亮剑的野战骑兵!我救的,是千千万万,将因他们投降而惨遭涂炭的无辜百姓!”

想通了这一切,他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帐中所有心腹将领,那张年轻而又坚毅的脸上,带着一种赌上一切的决然。

“我知道你们所有人的想法,你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有道理。”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我告诉你们,关宁军,绝对不能降!这一万多名百战老兵,一旦披上建奴的甲,就会立刻成为我们,成为整个大明,最可怕、最致命的敌人!所以,这一仗,我们必须打!”

他走到沙盘前,猛地一拳,砸在了代表大凌河的位置上。

“不仅要打,还要打出我们镇北军的威风!要让皇太极知道,我大明的土地上,不是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要让天下人看看,谁,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主角!我们要用这一战,打出一个全新的格局!”

看着顾昭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帐内所有的反对之声,都消失了。王五、侯三、孙元化……所有的将领,在短暂的震惊之后,几乎同时单膝跪地,盔甲碰撞之声,铿锵作响。

“我等,愿随侯爷,死战!”

当夜,一匹快马,再次从西山大营飞驰而出,冲向紫禁城。顾昭亲笔写就的奏折,被呈递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前。

在这份奏折中,顾昭详尽地分析了战与守的利弊,主动请缨,愿亲率镇北军主力,作为援救大凌河的总先锋。而在奏折的最后,他用最恳切,也最决绝的笔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臣此去,不为沽名钓誉,不为江湖义气,更不为祖大寿一人之性命,只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计。若臣不幸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臣在西山所练之新军,在永平、台湾所创之基业,皆原封不动,尽付于陛下。臣,顾昭,叩首。”

这不仅是一封请战书,更是一封托付身家性命的“遗书”。它将顾昭那颗“纯粹”的、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那位多疑的君王面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