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191章 一个“新”的辽东经略

当顾昭将那个藏着惊天秘密的檀木盒锁上之时,他也将那份初定山西的喜悦,一同封存进了内心最深处。他明白,从他窥见“西风烈”这个棋盘外的棋手的那一刻起,他所要面对的战争,就已经从有形的刀光剑影,扩展到了无形的、更为致命的领域。他眼中的天下,不再是简单的官兵与流寇、大明与后金的对垒,而是一张被无数贪婪触手所缠绕、正在被一点点吸干血液的巨大棋盘。

就在顾昭的格局与心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道路时,一封来自京师的八百里加急,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他暂时的沉思,并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预料之外的政治风暴。

风暴的源头,起于辽东。

随着蓟辽督师袁崇焕以“通虏谋叛”的罪名被处以磔刑,这位曾经支撑着整个辽西防线的擎天之柱轰然倒塌,随之而来的,是辽东权力格局的巨大真空和难以遏制的混乱。虽然祖大寿等辽西将门在经历了“哗变”风波后,最终被朝廷安抚留任,但群龙无首的局面,使得这条耗费了帝国无数钱粮才构筑起来的宁锦防线,变得前所未有的脆弱。

“辽东经略”这个职位,在袁崇焕死后,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它曾是大明朝堂上最炙手可热、象征着无上军权的职位,但现在,它却变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催命符。谁都知道,此刻的辽东,就是一个烂摊子——外有皇太极率领的后金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内有祖大寿、何可纲等骄兵悍将拥兵自重,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任何人前去接任,都将面临一个几乎无解的死局:若是弹压不住辽西将门,便是有辱君命,寸步难行;若是过于强硬,激起兵变,那袁崇焕的今天,便是他的明天。

朝堂之上,廷议数日,却始终无人敢接此重任。就在这微妙而尴尬的时刻,以内阁首辅温体仁为首的文官集团,却异常一致地,将目光投向了身在山西的镇北侯,顾昭。

在一场大朝会之上,温体仁亲自出列,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奏疏,力荐由在此前的“京师大捷”中立下首功、又在山西平叛中展现出卓越能力的镇北侯顾昭,以遥领的方式,出任新的“辽东经略”。这个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了绝大多数文官的附和。他们将顾昭捧上了天,称其为“少年战神”、“大明柱石”,似乎除了他,再也无人能够挽救危如累卵的辽东局势。

这看似是无上的荣耀与信任,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足以将人置于死地的恶毒阳谋。

当这道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征询”旨意,随着天使的车驾抵达太原帅府时,顾昭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洞悉了温体仁等人的真实算盘。

这根本不是奖赏,而是一把递过来的、淬了剧毒的刀。

这是一个让他无法拒绝,也无法接受的选择题。

倘若他接受了这份“荣耀”,遥领“辽东经略”之职,那么他将立刻从一个在山西战场上高歌猛进的统帅,变成一个必须与手握十数万关宁铁骑实权的祖大寿正面对抗的“上司”。他与祖大寿之间,不存在任何信任基础,只存在最**裸的权力冲突。届时,他将被迫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与辽西将门的内部斗争之中,陷入一个无休无止的内耗泥潭。他在山西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将因为主帅的遥控指挥而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付诸东流。而一旦辽东有任何闪失,这口黑锅,便会稳稳地扣在他这个“经略”的头上。

可如果他不接受,后果同样严重。一个刚刚立下不世之功的年轻将领,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却畏缩不前,不肯为国分忧。这顶“不识大体、辜负圣恩”的帽子一旦被扣上,温体仁等人便有了最充足的理由,在朝堂之上对他进行攻讦,甚至可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削夺他手中的兵权,将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镇北军体系,拆得七零八落。

进,是泥潭;退,是悬崖。这张由京师的文官们精心编织的大网,已经悄然张开。

帅府之内,气氛凝重。所有人都看出了这道旨意背后的凶险,为顾昭捏了一把冷汗。

然而,顾昭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焦虑或愤怒。他只是平静地将那份征询意见的圣旨,放在案头,而后一言不发地在书房里踱步。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辽东与京师的地图,更是那张以整个天下为棋盘的、更为宏大的博弈图景。他知道,他现在下的每一步棋,看的早已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为了应对那个名为“西风烈”的、真正可怕的对手。

他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一个能够让他积蓄力量、建立自己根基的、稳固的大后方。而辽东那个权力漩涡,显然不是他现在应该踏足的地方。

一夜的沉思之后,次日清晨,顾昭沐浴更衣,亲自研墨,在灯下写了一道情真意切、言辞恳切的奏折。他没有选择与文官集团硬碰硬,也没有消极地推诿,而是选择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更高明的应对之法。

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年少德薄,初立微功,实赖陛下天威与麾下将士用命,方能侥幸荡平晋地流寇。臣闻朝议,欲以臣遥领辽东经略,此乃陛下与诸公对臣之厚爱,臣感激涕零,亦惶恐无地。然辽东军务繁杂,边情险恶,千头万绪,非宿将重臣不能掌之。锦州总兵祖大寿将军,久历戎行,宿卫边陲数十年,熟悉虏情,深得军心,实乃辽东之柱石,国之干城也!臣不过一冲锋陷阵之将,于统筹全局、安抚将骄兵悍之策,实不及祖将军万一。故臣不敢当此大任,以免因臣之浅薄,而误国家之大事。”

“……然臣虽不敢受经略之名,却时刻不敢忘报国之志。臣愿为陛下手中一柄利剑,督师(指辽东主帅)所指,臣万死不辞!臣恳请陛下,能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命祖大寿总揽辽东军务,节制辽西各路兵马。臣愿亲率镇北军,驻节永平,为祖将军之后援,整饬兵备,转运粮草,与其互为犄角,共保山海关门无虞!”

这封奏折,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京师。当它被呈现在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时,这位多疑的君主,在看完之后,久久不语,眼中竟是流露出了一丝罕见的感动。

在他看来,顾昭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忠臣的典范!不贪恋权位,不居功自傲,懂得谦逊退让,一心只为国家大局着想。尤其是在这个所有人都把权力看得比命还重的时代,顾昭能够主动推举曾经有潜在矛盾的祖大寿,并甘愿为其担当后援,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崇祯皇帝瞬间就将顾昭定义为了一个不通权谋、只知忠君报国的纯粹武将,心中对他的信任与好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奏折的抄本,也通过顾昭的秘密渠道,送到了远在辽东锦州的祖大寿帅帐之中。

当祖大寿看到这份抄本时,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极度意外的表情。他原本以为,这个在京师与山西声名鹊起的年轻侯爷,必然会借着这次机会,将手伸进辽东,与他争夺这片地盘的控制权。为此,他甚至已经做好了与顾昭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再次兵谏的准备。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顾昭非但没有夺权,反而主动“让贤”,在皇帝面前极力举荐自己,并将姿态放得如此之低。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极大地缓解了他对顾昭的敌意和戒备。但在这份轻松之后,一丝更深的寒意,却从他的心底悄然升起。这个年轻人,不动声色之间,就将一个必死之局,化解得如此漂亮,还顺便收获了皇帝的信任和自己的善意,其政治手腕之高明,心机之深沉,远比那些只懂得喊打喊杀的敌人,要可怕得多!

最终,在顾昭这份奏折的推动下,朝廷的任命很快下来:正式任命祖大寿为辽东总兵,挂平辽将军印,节制辽西各路兵马,总揽辽东军务。

而顾昭,则顺理成章地卸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以镇北侯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统领着他的镇北军,实际掌控了从京畿西山大营,到整个永平府的广阔区域。他不仅没有陷入泥潭,反而借此机会,在朝廷的正式框架下,确立了自己作为一股独立军事力量的合法地位。

一个全新的权力格局,就此形成。西边的祖大寿,成为了名义上的辽东之主,手握最精锐的关宁铁骑。而东边的顾昭,则成为了拱卫京师、扼守山海关后路的“后援”,实际上是朝廷用来制衡辽西将门的一颗最重要棋子。

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相互忌惮又相互依存的微妙平衡。他们都知道对方是自己不能轻易触碰的存在,却又不得不在对抗后金这个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有限度的合作。而顾昭,则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最宝贵的喘息之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