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远郊,塞纳河畔伊夫里,第三国际科学研究院。
与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工业区截然不同,研究院坐落在一片被精心维护的园林之中,建筑风格是现代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线条简洁,采光极佳,环境安静得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然而,在这份宁静之下,进行的却是足以改变世界格局和战争形态的最前沿、最尖端的探索。
玛格丽特的车队悄无声息地驶入研究院主楼前的广场。
这次陪同她视察的,是她的私人科学顾问、同时也是导弹项目核心负责人之一的安娜。
安娜的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属于科学家特有的专注和锐利。她手中拿着一个厚重的皮质文件夹,里面是关于各项绝密研究进展的详细摘要。
研究院院长和几位主要部门的负责人早已在门口等候。简单的寒暄后,玛格丽特直接切入主题:“先去‘普罗米修斯’实验室(原子能研究代号)。”
第一站:“普罗米修斯”实验室,地下深层。
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玛格丽特和安娜在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的亲自引领下,穿过厚重的铅防护门,进入了一个充满复杂仪器和闪烁指示灯的巨大地下实验大厅。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和某种特殊的金属气味。
约里奥-居里,这位才华横溢且充满理想主义热情的物理学家,眼中带着兴奋和一丝疲惫,向玛格丽特介绍着最新进展:
“卡隆主席同志,基于您最初提出的‘链式反应’理论构想和关键方向指引,我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指向大厅中央一个被层层屏蔽的巨大、复杂的金属装置——“重水慢化反应堆‘希望-I号’”的雏形。
“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可控的、持续的中子增殖反应,虽然功率还很低,但原理已经验证!这是通往原子能利用最关键的一步!”
他的语气激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分离同位素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我们正在改进气体扩散法和离心法,虽然铀-235的提纯依然极其困难、成本高昂,但路径是清晰的!”
玛格丽特仔细聆听着,不时提出极其专业的问题,涉及中子吸收截面、临界质量估算、辐射防护等,显示出她对核物理远超常人的深刻理解。这让约里奥-居里和周围的科学家们都感到敬佩。
当然,作为本世界线链式反应的提出者,玛格丽特的“天才”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他们倒并不多么惊讶。
“弗雷德里克,”玛格丽特最后郑重地说,“这项研究的意义,超越当下所有的战争。它既是无穷能源的钥匙,也可能是……毁灭的恶魔。我要求你们,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将安全和伦理放在首位。所有实验数据,最高级别保密。我们需要的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希望’,而不是灾难。”
“我明白,主席同志!”约里奥-居里严肃地点头,“我们追寻的是科学,更是和平与进步。”
第二站:“逻各斯”计算中心。
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排列着数十个巨大的、布满继电器、真空管和闪烁灯光的机柜,空气中充满了电子元件散发的微弱热量和嗡嗡声。
技术人员穿着白大褂,如同照顾精密仪器般,在各种面板和打孔纸带读写器前忙碌着。
迎接她们的是约翰·冯·诺依曼和莫尔小组的负责人——朱传榘。冯·诺依曼语速极快,带着浓厚的匈牙利口音,兴奋地介绍着:
“主席同志!基于您提出的‘存储程序’核心架构——我们现在称它为‘诺依曼-卡隆结构’——‘巨人-I型’计算机的研制非常顺利!它的运算速度远超任何机械式计算机,已经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复杂的弹道计算和密码破译!”
他指向一台正在运行的庞大机器:“看!它正在模拟导弹飞行的空气动力学方程!过去需要一群数学家算上几个月的题目,它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莫尔小组的负责人补充道:“我们在电子管稳定性、存储器容量和输入输出设备方面还在持续改进。下一代‘巨人-II型’的设计目标是将体积缩小三分之一,可靠性提高一倍。”
玛格丽特看着这些庞然大物,眼中充满了感慨。这是数字时代的黎明。当初,也是更先于它的初号机,作为没有提前试用的原始试验品,投入到了炎枪II型的轨道计算中。
而如今,初代成品的出现比另一个世界早上数年,她确信,法兰西公社的科技成果,一定会领跑世界。
她叮嘱道:“计算机的意义,不仅在于计算。它将是未来工业走向更加的科学化、科学研究、甚至社会管理的神经中枢。要继续加大投入,特别是基础材料、电子理论和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我们要走在时代的最前面。”
第三站:“战神之锤”导弹试验场与研发部。
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和实战化。广阔的试验场上,竖立着几个发射架。远处的地面布满弹坑。安娜接过主导介绍的工作,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带着工程师特有的精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