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血池激战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此刻却被晨光揉成了暖。粉色的花瓣从枝头簌簌落下,落在宁采臣的青衫上,沾着点晨露,像前世小倩为他别上的花;落在小倩泛着金光的魂魄旁,化作细碎的光点,融进她的灵光里——三界裂缝已被杨戬用三尖两刃刀封住,夜叉姥姥的邪核被哪吒的火尖枪钉在封印上,再无挣脱的可能;那些被吸走魂魄的书生,此刻正泛着白光,像蒲公英般飘向天际,朝着投胎的方向去,脸上带着解脱的笑。
“采臣。”小倩的声音轻得像风,她的魂魄在灵珠的护持下,比昨夜更凝实了些,白裙不再沾着阴气,泛着淡淡的金光,“我想好了,我不着急投胎。”
宁采臣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惊喜,手里的玉佩攥得更紧了——玉佩泛着粉金交织的光,是小倩魂魄的气息:“你……你想留在人间?”
“嗯。”小倩笑着点头,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脸颊,却只碰到一片温暖的光,“我想陪你去京城,看你考完科举,就像前世我们没来得及完成的那样。等你考完,我们再一起投胎,来世就在这桃花林建个小院,再也不分开。”
宁采臣的眼泪掉了下来,落在衣襟上,却笑得格外灿烂。他对着桃花林单膝跪地,举起手里的玉佩,像在举行一场郑重的仪式:“我宁采臣在此发誓,此番进京,定不负你所望,考完科举就立刻回来,我们在桃花林建小院,种桃花,煮清茶,再也不分开。”
玉佩突然亮了亮,粉色的光在宁采臣的掌心绕了圈,像小倩在回应他的誓言。小倩的魂魄渐渐变得透明,慢慢融进玉佩里,最后只留下玉佩上一道淡淡的粉色光晕,安静地躺在宁采臣的掌心。
燕赤霞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他拍了拍宁采臣的肩膀,递给他一个布囊:“这里面有我画的平安符,路上要是遇到邪祟,符纸会帮你挡灾。到了京城,好好考试,别辜负小倩的心意。”
“多谢燕前辈。”宁采臣接过布囊,对着燕赤霞深深鞠了一躬,又看向霍恒和青娥,“霍小公子,青娥姑娘,此番多谢你们相助,若有机会,我定当报答。”
“报答就不必了。”霍恒笑着摆手,“你好好考,将来做个好官,帮百姓做事,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青娥也笑着点头,从草药篮里掏出一小包桂花干:“这是滕州的桂花干,煮茶喝能安神,你路上带着,累了就泡点茶喝。”
宁采臣接过桂花干,眼眶又红了。他最后看了眼兰若寺外的桃花林,转身朝着京城的方向走去,脚步坚定,掌心的玉佩泛着暖光,像小倩陪在他身边。
众人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山路尽头,才转身往滕州城走。王成扛着大家的行李,走在最前面,脚步轻快得像阵风,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他还在为即将成为霍恒的徒弟而兴奋,时不时回头问霍恒:“师傅,拜师礼要怎么做呀?我要不要准备什么?”
霍恒被他问得忍不住笑:“不用准备什么,简单点就好,重要的是心意。”
青娥走在霍恒身边,看着他无奈又温柔的样子,悄悄从口袋里掏出颗野山楂,塞到他手里:“你呀,嘴上嫌他烦,心里比谁都在意。”
霍恒捏着山楂,脸颊有点发烫,却没反驳——他确实挺喜欢王成这股憨直的劲,纯粹,真诚,学仙法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帮百姓,这点和他很像。
回到滕州城时,已是傍晚。夕阳把巷口的“张记包子铺”染成了暖黄色,福伯看到霍恒,笑着递给他两个刚出锅的肉包:“霍小公子,好些天没见你,是不是又去帮百姓做事了?这包子刚出锅,热乎着呢。”
霍恒接过包子,笑着道谢,又把其中一个递给王成:“快吃吧,路上肯定饿了。”
王成接过包子,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咧嘴,却还是笑得开心:“好吃!比在崂山吃的野菜饼好吃多了!”
众人回到霍恒的住处——那是间小小的院落,院里种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张石桌,石凳上还放着霍恒上次编到一半的草叶蚂蚱。霍恒把行李放下,对王成说:“你先坐会儿,我去准备拜师礼。”
他从布囊里掏出一块干净的青布,铺在石桌上,又拿出两炷细香,插在一个粗陶碗里——碗里装着点米,是他从张婶家借的;最后,他把那本蓝色封面的《基础仙法诀》放在青布中央,书页边缘用红线缝了圈,是青娥帮他缝的,说“这样更结实,能传得久些”。
香案摆好时,天色已经暗了。青娥点了盏油灯,放在石桌旁,昏黄的光把香案照得暖融融的。霍恒对着香案站定,对王成说:“过来吧,拜师礼开始了。”
王成赶紧跑过去,站在香案前,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霍恒看着他,清了清嗓子:“王成,你愿不愿意拜我为师,学习仙法?我要告诉你,学仙法不是为了变得厉害,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帮百姓,为了守护人间的安宁,你能做到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