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何姓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编者注:脂砚斋评注指出诗中“十二”字样与金陵十二钗形成呼应,赋予“十二花容”双关含义,“惜花人”特指贾宝玉。末句“姓本秦”暗指秦钟之名,脂批强调“秦”谐音“情”,与“情种”相印证。该诗通过宫花分发情节,构建宝玉与十二钗的“孽海情天”总体框架,脂批引南朝古诗“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作注。)
话说周瑞家的在送走了刘姥姥之后,回到王夫人那里去禀报情况。没想到王夫人并不在主屋,询问丫鬟们之后,才知道她去了薛姨妈那里聊天。
周瑞家的得知这个消息,便转身穿过东角门,来到东院,往梨香院的方向走去。
刚到梨香院的门口,就看见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和一个刚梳起头发的小女孩站在台阶上玩耍。金钏儿看见周瑞家的来了,就知道她有事情要回报,于是朝着里面使了个眼色。
周瑞家的悄悄掀起帘子走了进去,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正长篇大论地聊着家中的琐事和人情往来。周瑞家的不敢打扰她们,于是走进内室,发现薛宝钗穿着家常服饰,头发简单地挽着,上面插着一支簪子,她坐在炕里面,伏在小茶几上,正和丫鬟莺儿一起描花样。
看到周瑞家的进来,宝钗立刻放下笔,转过身来,满脸笑容地招呼道:“周姐姐,请坐。”
周瑞家的也连忙陪着笑脸回应:“姑娘好。”随后在炕沿上坐下,说道:“这两三天都没见姑娘到那边走走,我还以为是你宝兄弟不小心得罪了你。”
宝钗笑道:“哪里的话!只是我这病又发作了两天,所以在家静养。”
周瑞家的关切地说:“对啊,姑娘你到底得的什么病,还是早点请大夫来看看,开个方子,认真吃上几剂药,一次性根治才好。年纪轻轻的就落下病根可不是闹着玩的。”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别提吃药的事了。为了这病,请大夫、吃药,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钱。什么名医仙药都试过了,一点效果都没有。后来还是一个秃头和尚帮了忙,他说专治这种无名之症。我请他看了看,他说我这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股热毒,幸好我先天体质好,还算没事;如果吃普通的药,是没用的。他给了我一个偏方,还包了一包药粉作为引子,那药粉香气扑鼻,不知他从哪里弄来的。他说发作时吃一丸就好。说来也怪,这药还真有点效果。”
周瑞家的于是问道:“不知那是个什么样的神奇药方?姑娘若说了,我们也记下来,告诉别人,万一遇到同样的病症,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
宝钗听到询问,便笑道:“不用这个药方还好,若要真用上,简直能把人折腾死。药材东西倒是一应俱全,也容易找到,只是‘碰巧’二字最难。需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把这四样花蕊在次年的春分这一天晒干,和药末混在一起,一起研磨好。还要雨水那天接的雨水十二钱……”
周瑞家的连忙说道:“哎呀!这么说来,这得花费一两年的工夫。要是那天不下雨,又该怎么办?”
宝钗笑道:“所以说嘛,哪里有那么凑巧的雨,不下雨的话,也只能再等等了。还有白露那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那天的霜十二钱,小雪那天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均匀,加入药中,再加上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做成龙眼大小的丸子,装在旧瓷罐里,埋在花根底下。要是发病了,拿出一丸来吃,用十二分黄柏煎的汤送服。”
周瑞家的听了这话,笑着感叹道:“真是谢天谢地,这也太巧了,让人难以置信!等上十年也未必能碰到这么凑巧的事。”
宝钗回应道:“确实很巧,自从他说要这些材料后,一两年间竟然都陆陆续续找到了,好不容易才配成了这一剂药。现在我从南边带到北边来,就埋在梨花树下。”
周瑞家的接着问:“这药有没有名字?”
宝钗答道:“有名字,是那个癞头和尚给取的,叫做‘冷香丸’。”
周瑞家的听后点了点头,又问:“这病发作起来到底是什么感觉?”
宝钗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有些咳喘,吃上一丸药就没事了。”
正当周瑞家的还想继续说话时,忽然听到王夫人在里面问道:“是谁在外面?”
周瑞家的连忙走出去应答,并趁机汇报了刘姥姥的事情。
稍等了一会儿,见王夫人没有进一步指示,正准备离开时,薛姨妈忽然笑着说:“你先等一下,我这儿有样东西,你帮忙带去吧。”
说完,便呼唤香菱。随着帘子轻轻响动,之前和金钏一起玩耍的那个小女孩走了进来,问道:“奶奶叫我有什么事吗?”
薛姨妈吩咐道:“去把匣子里的花拿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